摘要: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白塔星罗棋布,它们或矗立在繁华都市,或隐匿于清幽山林,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当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穿梭时,一座白塔毫无防备地撞进眼帘。洁白的塔身静静矗立在一片葱郁之中,与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绝美的画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白塔星罗棋布,它们或矗立在繁华都市,或隐匿于清幽山林,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当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穿梭时,一座白塔毫无防备地撞进眼帘。洁白的塔身静静矗立在一片葱郁之中,与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人们不由地想要去揭开它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最符合这种场景的得是北京的白塔寺白塔。白塔寺也叫妙应寺,位于西城区阜外的一个胡同里,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寺内白塔为中国现存较早较大的元代藏式佛塔。
妙应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由正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和塔院。塔院高出地面2米,并围以红墙,院内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于院子的中央偏北。院墙南门上额题“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院” 。
而北海白塔,则尽显皇家的尊贵与气派。它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山顶,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闻名的北京文化地标之一。这座藏式喇嘛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高 35.9 米。白色的塔身宛如一尊神圣的巨像,上圆下方,富有变化,底部是折角式砖石台基,再上是覆钵式的塔身,塔身最大处直径达 14 米。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象征着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正南的“时轮金刚门”,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 “时轮咒”,即 “十相自在图”,寓意着 “吉祥如意”。北海白塔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更是象征神权的建筑物,它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体现了“君权神授” 的封建思想,是帝王宫苑的一大特色。站在塔下,仰望白塔,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皇家园林的威严与庄重,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
北海白塔
再看扬州瘦西湖白塔,它宛如一位婉约的江南女子,亭亭玉立在瘦西湖的北端。这座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盐商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的园林塔。虽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中仅为点缀,却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成为了瘦西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的高度仅 27.5 米,相较于北海白塔,显得更加小巧玲珑。其外形轮廓线优美,身子缩小,相轮较北海塔瘦长,形似花瓶,充满了柔秀之美。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处处有象征,处处有暗示,扬州造园艺术的手法巧妙地揉合于外来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白塔进行对比,称赞扬州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 ,尽显江南园林的婉约与精致。当你漫步在瘦西湖畔,远远望去,白塔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与五亭桥、凫庄等景点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瘦西湖白塔
白塔,不仅仅是砖石构筑的建筑,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藏传佛教文化里,白塔被视为“智慧之塔”,是佛教教义中 “金刚界” 的象征,代表着诸佛的报身,凝聚着佛的智慧与慈悲。以妙应寺白塔为例,它是由尼泊尔艺术大家阿尼哥设计建造,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白塔从基座到塔身,再到塔刹,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寓意。基座坚实,如同大地承载万物,象征着修行者坚实的根基;塔身圆润,似水流般包容,寓意着佛法的慈悲与广大;塔刹高耸入云,象征着修行者对佛境的向往与追求。在藏区,随处可见的白塔与当地的山川、草原融为一体,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标识。人们围绕着白塔转经祈福,每一步都饱含着对信仰的虔诚,每一次祈祷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塔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白塔堪称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去的窗口。不同时期建造的白塔,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如辽代的庆州白塔,采用砖木结构,八角形的设计结合了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佛教风格,其砖雕和壁画艺术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砖雕内容丰富,以佛教故事为主,密集而精美的浅浮雕展现了辽代雕刻工艺的精湛;壁画则通过色彩和图案的巧妙组合,生动地表现了佛教的精神内涵。这座白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研究辽代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白塔的存在也为我们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古代,修建白塔往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尊崇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例如,在一些繁华的都市中,白塔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周边常常聚集着寺庙、集市等,成为人们宗教活动、经济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中心。
藏区白塔
白塔在艺术审美领域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建筑美学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南充白塔,为楼阁式四方形砖塔,下为低矮的石砌台基,塔身共有 13 级,每级为四柱三间。其造型简洁而不失庄重,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美感。第一层四面设有券拱门,供人攀登出入,虽然后来为了保护白塔加铁栏上锁,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人对实用性与美观性的追求。而杭州白塔,则是一座仿造木质结构搭建的风格,通体呈八面九层状,最下面一层是须弥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美的雕刻艺术,每个塔身里都有各种精致雕刻,浮雕佛、菩萨和经变故事的造像数量达到了 140 多尊。这些造像面部丰满,线条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五代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梁思成先生曾对白塔发出“与其称之为一座建筑物,不如称之为一座雕刻品,或一件模型” 的赞誉,足见其在艺术审美方面的非凡价值。
除了历史文化,白塔背后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让人在欣赏其建筑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民间智慧和情感的传承。
在呼和浩特市郊外的白塔村,有一座名为“万部华严经塔” 的古老白塔。相传,在 1983 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修缮工人老李和老吴来到塔前进行例行检查。当老李爬到塔顶时,在一个不起眼的墙缝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抽出展开,上面布满了奇怪的符号和文字。就在这时,一阵诡异的冷风吹过,黄纸从老李手中挣脱飘然而下,正好砸在了老吴的头上。下班后,他们带着黄纸去找文物专家老王。老王鉴定后发现,这似乎是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但上面的符号却从未见过,而且这些符号似乎还会移动。当晚,老李开始做噩梦,梦到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影向他索要黄纸;老吴也出现了幻觉,总觉得有人在跟踪他,还能听到一些低语声。老王家里也传出奇怪声响,那张黄纸似乎会自行移动。这个传说为白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对这座古老的建筑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泸州报恩塔的背后,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据《直隶泸州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与母亲失散。在他 50 岁生日那天,一群乞丐流民围在门口,其中一位老妇人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妇人说,如果自己的孩子尚在人世,今天也是 50 岁生辰。经过询问,冯楫得知老妇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母亲。原来,冯楫早年被寄养在别人家,长大后四处寻找母亲却始终无果。如今母子重逢,冯楫激动不已。冯母流离几十年,眼睛也失明了。冯楫将母亲接回家,为她熏沐,并焚香告天,跪舔其目,奇迹发生,冯母的双目居然重见光明。冯楫认为是佛祖保佑,便出资建造了报恩塔。这既是向上天报恩,感谢上苍让他找到母亲,同时也是提醒后人要永远记得回报父母的恩情。这个传说充满了温情与孝道,让报恩塔成为了人们心中孝文化的象征。
泸州报恩塔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白塔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自然因素的侵蚀,如风雨的冲刷、地震的威胁,让白塔的建筑结构逐渐受损;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开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白塔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保护白塔的重要性,一系列保护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许多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白塔的保护力度,设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以杭州白塔为例,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白塔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维护。他们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精心修复了塔身的破损部分,加固了基础,同时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为白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保护空间。在修缮过程中,文物专家们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白塔的结构和材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护白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座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每一座白塔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保护白塔,我们能够让后人了解到过去的辉煌与沧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它是我们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依然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宿和文化的根基。
白塔,就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诗篇,每一行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又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它是时光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抹温暖记忆。
来源:东方文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