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阳明心学:探寻真乐,告别迷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01:34 1

摘要: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令

在>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令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中,我们常常在内心深处追问:快乐究竟是什么?我们不断地追逐着各种目标,从物质的丰裕到事业的成功,从社交的热闹到感官的刺激,试图在这些外在的获取中找到那份纯粹的快乐。我们刷着短视频,在短暂的欢笑中寻求片刻的放松;我们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用热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以为财富的增长能带来持久的满足。可当夜深人静,内心却时常被一种莫名的空虚感笼罩,快乐似乎依然遥不可及。

其实,关于快乐的思考,古已有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就曾与弟子深入探讨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的异同。他的见解犹如一盏明灯,穿透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探寻快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让我们跟随王阳明的思想,一同走进关于 “乐” 的深邃世界,去揭开快乐的神秘面纱,探寻获得真正快乐的路径。

王阳明提出 “乐是心之本体”,这一观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对 “乐” 的理解之路。在他看来,“乐” 并非是心的外在附属品,而是心的本质属性 。就如同太阳的光芒,它不是太阳后来才拥有的,而是太阳与生俱来的特质,“乐” 就是心的那道光芒,是心的本然状态。

从根源上讲,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都源于这颗本心。这就好比同一棵大树上长出的不同枝丫,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的养分都来自于同一根系。无论是孔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的安贫乐道,还是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坚守本心,他们所体验到的圣贤之乐,都是对心之本体的深刻体悟和回归。而我们常人,在内心深处同样拥有这颗本心,也具备体验到这种乐的可能性 。比如,当我们看到路边绽放的花朵,内心涌起的那一丝愉悦;当我们帮助他人后,心中洋溢的那份满足感,这些都是心之本体之乐的细微显现,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没有深入去探寻和体会。

常人之乐往往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就像在干渴中渴望一杯水,得到了就会感到快乐。当我们渴望拥有一部新手机,经过努力购买到手后,那种喜悦之情会油然而生;当我们追求升职加薪,愿望实现时,也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这种快乐建立在对物质、名利等外在事物的获取之上,一旦这些外在条件发生变化,快乐也会随之消逝 。就如同依赖风力吹动的风筝,风停了,风筝也就失去了飞翔的动力。一旦手机出现故障,或者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失去了已有的职位和荣誉,曾经的快乐就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痛苦。

圣贤之乐则截然不同,它超脱于外在境遇的束缚,是对内心本体的深刻体悟和坚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屡屡碰壁,遭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依然能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颜回生活贫困,物质极度匮乏,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信念,不改其乐。他们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对 “道” 的追求和领悟,对内心道德准则的坚守。他们的内心如同一盏明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黑暗,都能保持光明和温暖。即使身处困境,他们也能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中找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内在的、永恒的,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

尽管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在表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从深层本质来看,它们并非完全割裂。常人也拥有与圣贤相同的本心之乐,只是由于被世俗的欲望和偏见所蒙蔽,没有察觉到这份内在的宝藏。就像一颗被尘土覆盖的珍珠,虽然光芒被掩盖,但珍珠本身的价值和美丽从未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的快乐。比如,在一次与家人的团聚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生活的点滴,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亲情的温暖和融洽,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满足,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其实就是本心之乐的一种体现。又比如,当我们沉浸在一本好书、一首美妙的音乐中时,忘却了外界的烦恼和纷扰,内心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愉悦,这也是本心之乐在向我们招手 。只要我们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回归到本心的状态,就能发现那份与圣贤相同的快乐。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被贬至龙场的经历堪称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龙场,这个位于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至极,“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语言不通、居无定所、缺衣少食,这些困难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王阳明的身上。然而,他却在这样的绝境中,展现出了超凡的乐观与豁达。

他不仅没有被困境击倒,反而积极面对生活,带领当地百姓耕种,传播华夏农耕之法;寻找洞穴静坐修炼,反思宋儒之学;还在龙冈书院讲学,教化百姓,传播中原文化 。他的这种行为,源于他内心深处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儒者胸怀。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皆与自己息息相关,无论是当地的百姓,还是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去关爱和呵护。即使身处逆境,他也能从这种与万物的联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就像在黑暗的夜空中,他是一颗闪耀的星辰,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世界,也温暖了自己的内心。

“乐” 不仅仅存在于逆境中的坚守,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展现出一种 “无入而不自得” 的超然和畅 。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孔子的眼中,快乐并非取决于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吃着粗粮,喝着冷水,用胳膊当枕头,他也能从中找到乐趣。这种乐趣,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是对当下的一种珍惜,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的能力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快乐。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早起去公园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摇曳,心中会涌起一种宁静和喜悦;又比如,当我们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经历和喜怒哀乐,那种亲情的温暖和融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其实都是 “乐” 的体现。它们就像生活中的一颗颗珍珠,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串起属于自己的快乐项链 。

乐与忧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王阳明认为,真正的乐并非是没有忧愁,而是能够以乐化忧,在忧愁中更能体悟和彰显乐 。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一生多次遭遇困境,面临着被贬、被诬陷等诸多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内心的乐去化解外在的忧 。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忧愁和烦恼。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些都可能让我们陷入忧愁之中。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学会以乐化忧,就能在忧愁中找到转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够把它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快乐,这种快乐会让我们更加坚强和自信 。忧愁就像乌云,而乐则是穿透乌云的阳光,只要我们心中有乐,就能在忧愁的日子里看到光明和希望 。

三、寻求 “乐” 的正途:拨云见日,回归本心(一)活在当下:专注此刻,拥抱安宁

王阳明强调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过往的烦恼与未来的忧虑,常常像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消耗着我们的内心能量,使我们无法感受当下的安宁与快乐 。就像一个人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失败经历中,不断地自责和懊悔,或者总是担忧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焦虑不安,那么他就会错过当下生活中的美好。

专注于当下的事物,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内心的宁静感与满足感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比如阅读一本好书、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用心品味一顿美食时,我们能够忘却外界的纷扰,沉浸在当下的体验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专注于当下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心灵的和谐和平静,减少焦虑和压力 。比如,正念冥想就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觉,来提升心理状态的方法。当我们在冥想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旦发现思绪飘走,就轻轻地将它拉回来,重新专注于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逐渐平静内心,感受到当下的安宁 。

在王阳明的哲学中,破除自我执念是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 。他曾经用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深刻地诠释了这一观点。被贬龙场时,王阳明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命运,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 。为了寻求内心的解脱,他打造了一个石棺,日夜端坐其中,试图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参悟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以求超脱生死之念 。在这个石棺中,他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最终,他意识到,只有放下生死的执念,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心解脱 。这种内心的转变,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从容与快乐,也为他后来的 “龙场悟道” 奠定了基础 。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被各种执念所束缚。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在忙碌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对过去的错误和遗憾的念念不忘,让我们陷入痛苦和自责的深渊,无法自拔;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在意,让我们在言行上处处受限,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 。这些执念就像心灵的枷锁,锁住了我们的快乐 。只有放下这些执念,我们才能像挣脱了牢笼的鸟儿,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拥抱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成长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乐趣和意义;当我们放下过去的包袱,勇敢地面对未来时,我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当我们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做真实的自己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轻松和自在 。

王阳明指出:“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减少物欲对获得快乐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我们常常被各种广告和营销手段所诱惑,不断地追求物质上的增益,以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就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然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追求物质上的过度满足,往往会削弱我们内心的光明与宁静 。当我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追求物质财富中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空虚,快乐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

减少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意味着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与内心成长上,最终也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当我们不再盲目地追求名牌包包、豪华汽车等物质享受,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技能,阅读一本好书,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这些都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滋养,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应该学会知足,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盲目攀比,不过分追求物质的奢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心灵更加清静,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

四、认识和寻求 “乐” 的误区:迷雾重重,谨防迷失(一)错把欲望当快乐: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在现代社会的繁华喧嚣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将欲望的满足等同于快乐。这就如同在黑暗中追逐幻影,看似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触及真正的光明 。我们被物欲的洪流裹挟,盲目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奢华的生活 。就像那些在商业世界中拼命追逐财富的人,他们以为拥有更多的金钱就能带来快乐 。比如,曾经有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他从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追求财富的增长,为了拿下一个项目,他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为了拓展市场,他可以四处奔波,与各种人打交道 。然而,当他终于拥有了数不尽的财富时,他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他的生活被工作填满,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他的内心被焦虑和不安充斥,总是担心失去现有的一切 。他就像一只被欲望驱使的陀螺,不停地旋转,却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实现就痛苦,欲望实现后无聊,人生就不断在痛苦和无聊中徘徊 。” 当我们将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时,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我们填入多少东西,它都不会满足 。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从一辆普通的汽车到豪华跑车,从一套普通的房子到别墅,但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只是短暂的快乐,很快我们就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然后又开始追求新的欲望 。这种追求不仅让我们身心疲惫,还让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如亲情、友情、健康和内心的平静 。我们应该明白,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源自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

很多人在寻求快乐的道路上,常常舍近求远,向外在的物质和他人那里寻找快乐 。他们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更豪华的物质享受就能带来快乐,或者认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赞美和关注就能获得幸福 。然而,这种向外寻求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虚幻的,就像无根之萍,随风飘荡 。

快乐源于我们的内心,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当我们不断地向外寻求快乐时,我们就像骑着驴却还在寻找驴的人,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宝藏 。我们总是期待从外界获取快乐,却不知道真正的快乐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就像有些人总是通过购买名牌包包、手表等奢侈品来获得快乐,认为这些物质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 。然而,当新鲜感过去,这些物质带来的快乐也会逐渐消失 。还有些人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他人的点赞和评论来寻求快乐,一旦得不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 。这些都是向外寻求快乐的表现,它们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外界的认可和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自我的提升 。

我们应该学会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和感受内心深处的快乐 。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连接时,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比如,当我们沉浸在一本好书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当我们专注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我们与家人、朋友真诚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时,我们都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这些快乐不需要外界的物质和他人的认可,它们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验,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 。

在寻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忽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我们总是好高骛远,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和梦想,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些大目标,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确幸,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快乐瞬间 。

生活中的快乐其实无处不在,它可能是清晨醒来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可能是家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可能是品尝到一顿美味的饭菜,可能是在公园里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朵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无尽的快乐 。比如,当我们在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回到家中,家人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经历和喜怒哀乐,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就是一种快乐 。又比如,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们泡上一杯茶,坐在阳台上,静静地阅读一本喜欢的书,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宁静的时光,这也是一种快乐 。

然而,我们往往对这些日常之乐视而不见,总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我们总是认为只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真正快乐 。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让我们错过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瞬间,也让我们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它们 。这些小快乐虽然看似平凡,但它们却是生活的真谛,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当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时,我们就能拥有一个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 。

五、践行阳明 “乐” 学:知行合一,拥抱真乐(一)从日常小事做起:当下行动,收获快乐

践行王阳明的 “乐” 学,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每一个当下行动中去体会快乐 。当我们吃饭时,就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感受每一口饭菜带来的满足 。不再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让注意力分散在各种信息上,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饭这件事中 。用心品尝米饭的香甜、蔬菜的清爽、肉类的鲜嫩,体会食物给予我们身体的滋养 。此时,我们会发现,简单的一顿饭也能带来无尽的快乐 。

工作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 。不再抱怨工作的繁琐和压力,而是把每一个任务都看作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 。当我们专注于工作,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时,我们会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比如,完成一份精心策划的报告,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工作难题,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体验到内心的喜悦 。

与人交往时,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感 。不再敷衍了事,而是真诚地与他人交流,给予对方关心和支持 。当我们用心去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时,我们会收获温暖和快乐 。一次与朋友的深入交谈,一次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的感激,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 。

追求 “乐” 是一个持续的心灵修行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 。阅读王阳明的经典著作,如《传习录》等,深入理解他的思想精髓 。在阅读中,与王阳明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通过对经典的研读,我们能够不断地领悟 “乐” 的真谛,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和丰富 。

定期进行冥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宁静和放松 。在冥想中,抛开外界的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不做评判,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来来去去 。通过冥想,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专注力和觉察力,让内心更加平静和安宁 。在这种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快乐 。

积极参加各种心灵成长课程和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和学习 。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也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启发和帮助 。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 “乐” 。比如,参加一场关于阳明心学的研讨会,与其他学者和爱好者一起探讨 “乐” 的内涵和实践方法,我们会在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 。

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总结经验教训 。当我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抱怨、不逃避,而是把它们看作是成长的机会 。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每一次的反思和成长,都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内心的 “乐” 。

在对王阳明关于 “乐” 的思想探索之旅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先哲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他的思想如同一座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宝库,为我们揭示了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的异同,展现了 “乐” 在不同情境下的存在状态,指引我们找到了寻求 “乐” 的正途,同时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 “乐” 的道路上可能陷入的误区 。

圣贤之乐源于对心之本体的深刻体悟,超脱于外在境遇的束缚,是一种永恒的、内在的精神满足;常人之乐虽与圣贤之乐同根于心之本体,但往往被欲望和偏见蒙蔽,更多地依赖于外在欲望的满足,显得短暂而虚幻 。“乐” 既存在于逆境中的坚守,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胸怀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以无入而不自得的气象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同时,乐与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以乐化忧,忧中悟乐,才是人生的智慧 。

在寻求 “乐” 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专注于此刻的每一个瞬间,让内心回归安宁;突破执念,放下自我,让心灵得到解脱;减少物欲,淡泊名利,滋养我们的心灵 。要警惕陷入将欲望当快乐、向外寻求快乐、忽视日常之乐的误区,以免在追求快乐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

让我们以王阳明的思想为指引,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摒弃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去寻求那真正的快乐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快乐成为我们心灵的底色,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去拥抱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人生 。因为,只有寻得真乐,人生才会至美 。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