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中华大地的美食版图里,每一种小吃都是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而在山东枣庄,有一个地方正以独特的历史底蕴与工艺,诉说着中华水饺发源地的传奇故事,它就是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一场行业调研,将这个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美食瑰宝带到大众眼前,开启了传统美食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枣庄市烹饪餐饮协会一行深入调研张汪水饺
在广袤中华大地的美食版图里,每一种小吃都是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而在山东枣庄,有一个地方正以独特的历史底蕴与工艺,诉说着中华水饺发源地的传奇故事,它就是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一场行业调研,将这个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美食瑰宝带到大众眼前,开启了传统美食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1978年10月,在山东省滕县(现滕州市)张汪镇薛国故城,考古工作者发掘一座薛国君主墓时,发现了一盒疑似饺子的食品 。这一发现,让饺子的起源追溯到2500多年前。薛国作为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悠久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基因。滕州市张汪镇杨楼村党支部书记杨学伟介绍,他们通过改造闲置房屋,打造了集文化研究、文物展陈、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村级古薛文化馆和饺子民俗文化乡愁记忆馆,还举办了饺子文化节,通过网络直播带货,让张汪水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张汪水饺的独特,从原料选取就已注定。面粉采用鲁南麦区冬小麦,其颗粒饱满、质地坚韧,为水饺皮提供了绝佳的韧性与嚼劲。和面遵循“三揉三醒”古法,三次揉制使面团筋骨充分激发,三次醒发则让面团松弛有度,每一次操作都饱含着对传统工艺的尊重。馅料遵循“七分瘦三分肥”原则,选用当地散养黑猪肉,肉质紧实、味道醇厚,搭配新鲜时令蔬菜,再以祖传骨汤精心调制,让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肉香与清新的菜香,是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呈现。
5月12日,枣庄市烹饪餐饮协会的专家们踏入张汪镇,开启了一场探寻张汪水饺发展之路的调研。枣庄市烹饪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海军,凭借在餐饮行业20多年的丰富经验,带领山东金康餐饮打造出多个知名品牌;副会长秦勇来自天鸿大酒店,也在餐饮领域颇有建树;《薛国文艺》杂志社副主编杨成国,为这场调研增添了文化视角。滕州闻远餐饮总经理朱述昌全程陪同。朱述昌作为伤残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成立“闻远”特色产业链,在鲁南地区代理张汪水饺,打开了张汪水饺的市场。
深入调研张汪文化底蕴
在张汪水饺生产车间,现代化与传统和谐交融。从和面机精准把控面粉与水的配比,到手工包制时每个饺子都捏出均匀的18道褶子,再到真空锁鲜、-35℃急速冷冻的保鲜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传承与创新的力量。协会专家们细致入微地考察,用专业仪器检测馅料含水量,对生产的每一步严格把关。
与生产基地负责人杨学伟的交流,更是让大家了解到张汪水饺背后深厚的历史传承。一份传承了六代人的“秘制调料配方”,包含23味天然香料,是张汪水饺风味独特的秘诀。杨学伟还提到,为保证品质,每年都会奔赴各地采购优质原料,云南的八角、四川的花椒,不远千里汇聚到张汪,成就了张汪水饺独特的“灵魂”。
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张汪镇虽有水饺生产企业,但品牌影响力仅局限于鲁南地区。为突破困境,协会提出“文化 + 产业”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古薛国文化,将张汪水饺打造成“中华第一饺”文化IP;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监控;借助电商直播、预制菜风口,拓宽销售渠道。《薛国文艺》也计划推出系列文化纪录片,将水饺工艺与古薛国历史相结合,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时感受千年文化魅力。
张汪水饺的复兴,是传统美食顺应时代发展的典型。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藏在民间的传统味道,只要用心挖掘、创新发展,就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当夕阳洒在张汪镇的水饺作坊,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正携手共进,未来,张汪水饺有望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古薛国的独特味道,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瑰宝 。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汪水饺馆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