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花运”最初源于《诗经》,在《国风·桃夭篇》中原文是这样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按照崇文书局《学生新华字典》“桃花运”义项解释,桃花运是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好运气。
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男子如果遭遇了浪漫的邂逅之时,便会讲他正行着桃花运。”
这里的“桃花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何要以“桃花”来命名这种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背后的文化渊源。
“桃花运”最初源于《诗经》,在《国风·桃夭篇》中原文是这样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诗中描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一位美丽的新娘嫁给新郎的场景。这首诗中的桃花,不仅代表了春天的到来,更象征着美丽与新生。因此,古人常用桃花来比喻美丽的女子,赞美她们如桃花般艳丽动人。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和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大概是“桃花运”一词比较官方的来历。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山寨版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的故事。崔护是博陵人,才华出众,品性高洁,很年轻就中了进士。一年清明他去郊外游玩,走到都城南门外时,口渴难耐,正好看见一处庄园,崔护走上前敲门,一个姑娘从门缝里探出了头,问道:“谁呀?”崔护报了姓名,说:“我一个人出城游玩,特来讨点水喝。”女孩儿将他让进门,然后端了水来。她靠着桃树静静地站着,在桃花的映衬下,风姿绰约,艳丽至极。崔护和她说话,她默默不语。过了许久,崔护喝完了水,只好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她好像也有些依依不舍。崔护不住地回头,叹着气怅然而归。
第二年清明,崔护思念起那个姑娘来,就直奔城南。门庭和去年一模一样,但是大门已上了锁。他惆怅了很久,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思念之情更重了,他又去寻找,却听见哭声,敲门一问,一位老人走出来说:“你是崔护吧,我女儿让你害死了。”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如何回答。老人说:“我女儿从小知书达理,可是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清明节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来时看见门上的题字,接着就病倒了,好几天不吃不喝就死了,这不是你害的吗?”崔护也十分悲痛,他进去后,姑娘仍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着不停地念叨:“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孩儿睁开了眼睛。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给了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个让人暖心的浪漫故事。
此事在孟棨《本事诗·情感》中有记载,多少有些夸张。崔护有此姻缘,自是美不胜收。二人成婚后此女又殷勤持家、孝顺公婆,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真是羡煞天上神仙。崔护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崔护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运气着实不错。后来人们就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了。
◎本文来源:“诗刊社”,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大道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