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绘墙面取代斑驳的灰白,便民快递架有了遮雨棚……在石泉路街道管三居民区61弄2号楼,一场由居民执笔、用温情填色的社区“微更新”正在悄然发生。在管三居民区,改变从不依靠单打独斗,而是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成果。从文明楼组换新,到加装电梯“破冰”,再到志愿队伍的蓬勃发
彩绘墙面取代斑驳的灰白,便民快递架有了遮雨棚……在石泉路街道管三居民区61弄2号楼,一场由居民执笔、用温情填色的社区“微更新”正在悄然发生。在管三居民区,改变从不依靠单打独斗,而是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成果。从文明楼组换新,到加装电梯“破冰”,再到志愿队伍的蓬勃发展,这些细节的背后,都藏着老小区焕新的“共治密码”,每一步都写满了邻里间的智慧与温度。
画笔下的楼组“焕新记”
现在每天回家都像走进画廊一样!
61弄2号楼的居民们谈起楼组的变化时,脸上总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原本昏暗斑驳的墙面如今披上了“新装”,明快的色彩在墙面上跳跃,装饰图案与绘画内容相映成趣,就连转角处的温馨提示牌都设计得别具匠心,这些令人惊喜的改变,都源于一场特别的“楼组焕新计划”。
美术专业出身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闫晓平,将楼道白墙视为画布,用艺术赋能社区建设,带领着团队以墙面装饰的形式展示社区文化,点缀转角空间,就连电表箱都穿上了“彩衣”,艺术元素的融入为公共空间注入不少活力。
“楼组改造要像绣花,既绣出‘面子’的漂亮,也缝好‘里子’的便利。”大家一致认为改造不止于美观,更要注重实用。秉持这样的理念,除了在“颜值”上作文章,居民区党总支更在细节处下功夫。
崭新的信箱整齐划一;底楼的楼梯架空处增设了可折叠收纳在墙上的小板桌,既不影响楼道的畅通和安全,又让一楼的居民享受到“加梯”带来的喜悦;楼道口加装雨棚的快递架,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居民取件和快递人员的烦恼。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最好诠释,从推开门的那一刻起,居民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便利。
加梯路上的“共治方程式”
2号楼居民在文明楼组改造中凸显出的共治力量,在几年前的加梯工程中就早有萌芽。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三居民区,面对40%的老龄化比例,“爬楼难”成了悬在老人心头的难题。
2021年4月,2号楼吹响了加梯的“号角”,但征询伊始便面临现实难题:有的业主房屋长期空关,也有居民以房养老常住护理院;低层住户担心采光,高层老人为费用心存顾虑…… 但令人惊喜的是,2号楼居民们在短时间内达成了共识,为小区内加梯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
“我们不打感情牌,只算明白账。”在党建引领下,管三居民区中各符合基本条件的加梯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同步展开。
居委会与居民自发组成的加梯“三人小组”形成了黄金组合,一次次带着加梯方案逐户走访:为低层住户讲解光照疑虑,给高层老人罗列详尽的费用明细……细化到每件小事。
针对常年出租的房屋,居委会驱车带领“三人小组”找到业主进行征询和解释;探望、慰问常年入住护理院的老年业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守牢底线的情况下,协调底楼居民与出资加梯居民商讨最优方案,寻求最大公约数,使双方都能得益。
我家楼层高,以前上下楼像爬山,现在一按键就到了!
如今,2号楼的电梯已投入使用,电梯按钮点亮了老人的出行希望。文明楼组承载着邻里的共同努力,从“一键直达”的幸福到艺术楼组的蝶变,2号楼的居民们用自治的力量,书写楼组“逆生长”温暖故事。
这一成功案例也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在整个居民区激起层层涟漪,“我们改变的不仅是楼道的样子,更是邻里相处的方式。2号楼的改造是试点也是经验,今后我们也会打造越来越多不同主题的文明楼组。”闫晓平介绍道。
从“旁观者”到“主理人”,管三居民区的自治活力,早已溢出楼组与加梯的范畴,裂变成多元的志愿力量。绿化养护队的“绿手指”们细心修剪着楼前花草;文明养宠队的“铲屎官”们牵着爱犬示范文明遛狗;北海中学护校队的“银发护卫”们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通道;平安志愿队的“红袖章”们穿梭在小区巡逻……一支又一支志愿队伍逐渐成立,居民们用朴实的行动编织着美丽家园的幸福图景,在自治实践中完成了从“物理更新”到“精神焕新”的蜕变,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石泉分中心
编辑:戴琳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