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厦门市第五医院,护理精神的传承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从上世纪80年代手工磨针头的质朴坚守,到新时代智慧护理的创新发展,三代护理人用青春与汗水诠释着“爱在五院”的深刻内涵。即将退休的陈丽腾护士长用39年临床坚守书写大爱无疆,“80后”护士长陈文端在神经内科带
在厦门市第五医院,护理精神的传承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从上世纪80年代手工磨针头的质朴坚守,到新时代智慧护理的创新发展,三代护理人用青春与汗水诠释着“爱在五院”的深刻内涵。即将退休的陈丽腾护士长用39年临床坚守书写大爱无疆,“80后”护士长陈文端在神经内科带着团队破浪前行,“90后”护士吴日金在急诊科与死神赛跑——她们用不同时代的护理语言,讲述着同样温暖的医者仁心。
60后“护理老兵” 39年膝盖上的医者誓言
2024年3月28日清晨,58岁的陈丽腾最后一次以骨外科护士长身份查房。当她轻轻推开病房门时,脑外伤后遗症患者燕子(化名)突然喊出:“护士长来了!”——尽管这个失语症患者连家人都时常认不出。这样的场景,在这位坚守临床39年的护理人职业生涯中已上演过无数次。
陈丽腾护士长(左四)正在带领团队查房
1987年,21岁的陈丽腾如愿走进厦门市第五医院外科。迎接她的是这样的工作场景:除了各种常规的护理工作,护士们还要用砂轮手工打磨输液针头,45度斜面的12号粗针要反复在农民患者龟裂的皮肤上寻找血管;胶布需要自己剪裁,棉签得亲手卷制。
但艰苦中藏着金子般的温暖。她至今记得,当为一位躁动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第三次穿刺时,这位农民突然死死按住自己的腿:“护士,你别急,我不动了。”
“父亲是一名党员,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有责任心和爱心。”陈丽腾说,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不管再苦再累,我都会以热情的态度应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陈丽腾以新人身份全票当选优秀护士——这段经历后来成为她给每届新护士必讲的“第一课”。
当记者问及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陈丽腾脱口而出的都是记忆碎片:曾为智障流浪汉连续擦洗三遍身体,曾给戴手铐的盗窃犯系鞋带,最震撼的是那个暴雨夜——一位无名氏脊柱骨折患者住院月余,她自掏腰包买饭添衣。出院那天,当她把装满零钱、水果的布袋递过去时,患者突然“扑通”跪地。穿着旧护士鞋的陈丽腾几乎同步跪下,两人相拥而泣。这个动作后来成为科室的“精神图腾”:“真正的护理,要跪得下去,也站得起来。”
陈丽腾说:“自已从业的这39年,一直都在临床一线,见证了医院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也见证了护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护理工作不仅注重疾病本身,更要打开患者的心扉,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精神需求全面照顾、全程护理。”她总结传承的“护理三用”:用手治病、用脑护理、用心救命。
80后“神经守护者” 用“家文化”注入团队管理
在神经内科病房,80后护士长陈文端正在查房,护士用PDA扫描患者腕带,随着“滴”的一声,患者的血糖值实时传输到电子病历系统。这个行云流水的动作背后,是她见证20多年护理技术变化的缩影。
2000年7月,20岁的陈文端加入厦门市第五医院。初出茅庐的她,在病房被骨科老护士长陈丽腾的一个举动震撼到了:一位老年患者因严重便秘痛苦不堪,陈丽腾竟直接戴上手套为其人工取便。那股气味熏得她眼泪直流,可护士长连眉头都没皱一下。“这个画面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启蒙课,真正的护理,是连最脏最累的活都能含着爱去做”。
2017年接手神经内科护士长岗位后,她把这种精神注入团队管理。科室里至今流传着“三个必须”:新护士操作考核必须过关、患者的服务必须用心用情、同事遇到困难必须搭把手。
去年科室接收了一位28岁的四川脑梗患者,家属拒绝露面。陈文端不仅协调医院救助基金,还自掏腰包承包患者两个月的三餐。患者康复出院后,陈文端坚持与其联系,经常给予心理开导,有一次更是将他从自杀边缘挽救了回来。如今这个年轻人正常生活,每逢节日都会发来问候。
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居多,常因“什么都不敢吃”导致营养不良。陈文端联合营养科推出“重拾生活滋味”计划,为患者制定食谱和指导饮食顺序,护士们带着患者动手制作粗粮馒头、清蒸鱼。诸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饮食调整后,身体从重度营养不良变得精神饱满。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陈文端的口头禅。除了在科室不断加强对护士们的理论、技能培训,陈文端还经常带着她们到外面学习和参加比赛,提升整体实力。
陈文端护士长(右四)正在组织科室护士们进行理论学习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陈文端说,让她更自豪的是她们建立的“家文化”。记者看到,在神经内科护士们各种齐心协作、温馨相爱的团队照片。一位轮转护士在聚餐时更是感慨:“在神经内科就像在家一样的温暖。”
“护理传承就像神经突触传递。”陈文端笑着说,老前辈把“不怕脏”的精神传给她,她要把“会思考”的本事传给年轻人。
90后“急诊先锋” 从职场迷茫到生命赛道的“冲刺手”
凌晨3点的急诊科,监护仪的警报声划破寂静。90后护理组长吴日金一个箭步冲上前,止血带在她手中翻飞,穿刺、给药一气呵成——这样的速度,是她在抢救室用无数个夜班淬炼出的“肌肉记忆”。
2011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吴日金入职到福州一家医院,在普通病房从事护理工作。日复一日的配药、打针、写记录,让这个年轻人陷入迷茫:“难道护理工作就是机械重复?”一次夜班后,她突然递交辞呈,转行尝试HR工作。但三个月后,当她在写字楼里整理人事档案时,急救车刺耳的鸣笛声让她猛然惊醒:“我的战场应该在更需要我的地方。”
经过努力学习,她考入厦门市第五医院,重返医疗系统的她主动请缨调入急诊科,在这里遇到了改变她职业生涯的引路人——现任护理部主任的老急诊科张莹护士长。这位“全能导师”不仅手把手教她危重症抢救技术,更鼓励她开发新媒体技能。“第一次让我做春节科普视频时,我连‘蒙版’是什么都不知道。”吴日金笑着回忆。如今她制作各类科普视频已非常成熟,且具有不错的播放量,还经常被选送参加各种比赛。
护士组长吴日金(右)前往学校进行急救科普宣教
在吴日金的笔记本扉页上,抄录着急诊科张莹老护士长传授作为急诊人的八字真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言传声教,她从细节做起,灵活运用“三级护理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减少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2022年冬天的一个夜班,吴日金在输液区敏锐捕捉到:一位自称“胃疼”的老人全身直冒冷汗,凭借她多年的工作经验:患者可疑“心梗”,她立即启动胸痛流程。果然,该患者刚进抢救室就发生室颤。“非同步双向波200J准备除颤!”伴随着除颤板紧贴患者胸膛除颤的同时,“有了!”当心电监护恢复窦性心律,当患者家属满怀感恩地拉住她的手时,她才发现自己又救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从老一代护士的“三查七对”到如今的智慧急救系统,从传统的床旁护理到“云科普”新媒体矩阵,吴日金见证着护理技术的迭代。“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吴日金说,正如“爱在五院”的文化传承,用陪伴提升生命的温度,用护理疗愈患者的身心,用青春与汗水担当使命。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