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回归:峭壁上的星空与马蹄声 解码老山界回归教材的时代价值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9:07 1

摘要:1950年,陆定一创作的《老山界》首次登上《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以文学笔触记录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险峻高山的历程。这部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经典文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教材浮沉——从1960至1990年代的长期留存,到2000年代新课改后的悄然消失,再到2016

——一部被删除三十年的课文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路标

1950年,陆定一创作的《老山界》首次登上《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以文学笔触记录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险峻高山的历程。这部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经典文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教材浮沉——从1960至1990年代的长期留存,到2000年代新课改后的悄然消失,再到2016年因教材调整短暂退场,最终于2019年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常驻课文”的身份重新锚定青少年的精神版图。这一跨越三代人的文本流转,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在历史转型期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思考。

一、历史褶皱中的三次“转身”:从红色经典到时代弃子再到精神路标

《老山界》的“消失”与“回归”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褶皱。

黄金时代(1950-1990年代):作为新中国首批长征题材课文,它与《飞夺泸定桥》《草地夜行》等共同构建了革命历史教育的文学坐标系,其“雷公岩夜宿”“赠瑶民大嫂大米”等情节,成为几代人关于长征最鲜活的文学记忆。

静默退场(2000年代新课改后):随着教育市场化与“去政治化”思潮影响,教材编写更倾向于选取“人性叙事”“国际视野”的文本,《老山界》因“革命叙事过重”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最后一课》《斑羚飞渡》等作品。

争议性调整(2016年):人教版教材曾短暂用《最后一课》完全取代《老山界》,但旋即引发争议——都德笔下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因教师对普法战争背景讲解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将“爱国主义”简化为“语言保卫战”,忽视了历史复杂性(如该地区在1871-1919年间的德法主权争议)。三年后的2019年,部编版教材以“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为导向,让《老山界》正式回归,形成“红色经典为主干、多元文本为枝叶”的教材新生态。

这种调整背后,是教育部门对“去意识形态化”倾向的拨正。正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所言:“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能靠市场选择,而要靠制度性安排。”《老山界》的回归,本质上是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坚守。

二、精神地标的当代重构:从历史复现到价值对话

《老山界》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将革命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意象。课文中“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一段,表面是写夜宿峭壁的自然景观,实则暗合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当战士们在“冻醒了就蜷紧身子”的困境中,仍能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感知生命的张力,这种在绝境中绽放的革命乐观主义,恰是新时代青少年最稀缺的精神钙质。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课文对“长征转折点”的文学化诠释。陆定一刻意将老山界置于湘江战役(1934年11月广西境内那场伤亡惨重的突围战,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与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历史夹缝中,通过“瑶民从不信任到主动带路”的细节,揭示了“民心向背决定革命成败”的深层逻辑。这种将军事撤退转化为“北上抗日政治宣言”的叙事策略,与新时代“讲好党史故事要见人见事见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

陆定一

三、教育现场的范式革命:从知识符号到体验载体

《老山界》的回归,推动着语文课堂从“文本分析”向“精神对话”转型。在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移动课堂”上,教师常以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文中“马被惊吓坠崖”的细节与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的史实,让抽象的“牺牲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而在“雷公岩地势险要”的段落教学中,借助3D建模技术复原老山界地形,学生得以直观感受“之”字形山路的军事智慧,理解“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深刻内涵。

这种教学创新,回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利用红色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当学生在诵读“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时,不再是机械记忆历史名词,而是通过《老山界》的文学滤镜,看见一群“带着体温的革命者”——他们会因“肚子饿了”而啃生米,会因“脚被冻麻”而互相揉搓,却始终用“顶天啊”的玩笑抵御绝境的恐惧。这种“把英雄还原为人”的叙事策略,让革命传统教育摆脱了“高、大、全”的刻板印象,真正抵达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四、永恒的未完成叙事:在全球化语境中锚定中国坐标

在《老山界》回归教材的同期,国际社会对长征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美国公共电视网(PBS)2023年推出纪录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重走长征路的西方青年将其称为“东方的奥德赛”。这种跨文化共鸣,印证了安东尼·加拉文特“长征是未讲完的故事”的判断,也凸显了《老山界》当代价值的双重维度:

文化认同层面:当《最后一课》的“语言爱国主义”在全球化语境中渐显局限性时,《老山界》所传递的“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精神,更能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课文中“北上抗日”的口号,恰与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历史呼应,展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利益与世界和平相统一的格局。

文学教育层面: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典范,《老山界》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如具体时间“下午才动身”、地理细节“雷公岩”)与文学抒情的感染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用文学记录历史”的写作范式,弥补了当下“碎片化阅读”导致的深度叙事能力缺失。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老山界》的教材之旅恰似一条波浪线,勾勒出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根”与“魂”的追寻。从被误读为“意识形态灌输”到被重新认知为“人类精神史诗”,这部课文的命运转折,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在开放与自信中完成的精神成年礼——它不再因顾虑“国际视角”而自我矮化,而是以“峭壁上的星空”的从容姿态,向世界展示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孕育希望的智慧。当新一代青少年在课本里遇见陆定一笔下的红军战士,他们看见的不仅是历史深处的火炬,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星座——那是属于中国的“星空”,也是属于全人类的“马蹄声”。

来源:夏说九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