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股市场短暂亮相后,极氪决定踏上回归之路。近日,吉利汽车对外宣布,已向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极氪提出非约束性收购要约,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凭证25.66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其在外流通的股份,溢价幅度达到13.6%。交易一旦完成,极氪将从纽约证券交
在美股市场短暂亮相后,极氪决定踏上回归之路。近日,吉利汽车对外宣布,已向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极氪提出非约束性收购要约,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凭证25.66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其在外流通的股份,溢价幅度达到13.6%。交易一旦完成,极氪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此次私有化举动,被外界视为吉利集团战略整合的重要一步。去年,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台州宣言》中明确提出,将通过聚焦与整合推动集团业务发展,极氪的私有化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回顾极氪的上市历程,从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到如今吉利宣布私有化计划,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上市初期,极氪曾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股票代码“ZK”首日开盘价即高于发行价,最终以大幅上涨收盘,为吉利控股集团带来了又一IPO成功案例。然而,上市后的极氪在股价与销量增长上都遭遇了挑战,市场表现未能达到预期。
截至私有化公告发布前,极氪的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总市值较上市时的高点大幅缩水。这种低估值状态,虽然给投资者带来了压力,但也为极氪提供了一个私有化的契机。吉利选择在当前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下完成私有化,未来在完成内部整合后,或有望以更高的估值重新上市。
私有化后,极氪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灵活性,能够更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不必过分受制于短期业绩压力和投资者的反应。在吉利全面推进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极氪将承担更为重要的销量任务。吉利计划今年实现271万辆的总销量,其中新能源车要达到150万辆,极氪的表现将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
为了推动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吉利在今年2月完成了对领克的收购,并成立了极氪科技集团,实施“极氪向上、领克向宽”的双品牌战略。极氪负责冲高,领克则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两者整合后计划在两年内形成一个年销百万的全球化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团。极氪系高管开始接管吉利的核心技术部门,如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研发,显示出吉利对极氪的战略重视。
在人事方面,极氪也进行了关键调整。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杰被赋予重任,全面接管品牌在国内的营销、销售和服务工作。面对销量瓶颈,林杰的首要任务是扭转极氪的销量颓势,同时统筹领克与极氪的协同战略,避免内耗,实现“1+1>2”的整合效应。根据规划,极氪已精简了部分车型,避免产品互相竞争,通过聚焦更少的车型,集中资源打造爆款。
市场竞争方面,随着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发起攻势,极氪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极氪的优势车型极氪001在20-30万左右的中大型车市场,遭遇小米SU7、智界S7等强劲对手。为了应对挑战,极氪选择了“向上突破”的产品策略,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包括冲击高端市场的全尺寸旗舰SUV 9X,以及搭载尖端技术的车型。
然而,高端市场长期被传统豪华品牌垄断,极氪想要立足并改变消费者认知,需要时间和持续投入。同时,极氪还在积极投入智驾技术,与同行竞争L3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尽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3级量产车,但冲击高端、布局L3对极氪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领克方面,合并后将领克可以借助极氪的技术资源,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快速提升产品力。未来,领克将聚焦A级到B级的小型车市场,主打年轻消费群体,通过渠道融合,有望在主流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尽管极氪和领克在整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实现盈利、如何避免内耗等,但私有化后回归吉利体系,或许能为极氪带来更稳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储备足够的资源来应对转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