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院长谈经济④ |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作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9:18 1

摘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词,释放出中国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信号。

名片

蒲松涛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

陈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主要观点

●各级政府应树立“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理念,把企业是否满意、创新是否高效、市场是否活跃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引育并重,未来产业要以育为主

●四川应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构建以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为支撑、以场景为突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是助力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罗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词,释放出中国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信号。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然成为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对于四川而言,当前如何培育好这些新动能?应该着重在哪些赛道上发力?川观智库近日对话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和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旭。

怎样定位?

树立“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理念

川观智库:近年来,我国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核心目的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蒲松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在于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同时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旨在传统领域增速放缓、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培育新兴领域实现经济规模性增长,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未来产业的布局,则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诉求,聚焦于前沿科技突破与颠覆性创新,力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掌握未来产业规则制定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条件不断成熟。一方面,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取得突破,为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日益活跃,创新生态逐步完善,为未来产业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环境。

川观智库:最近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成功出圈,很多地方政府、企业都在调研学习。您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蒲松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政府的谋划和推动,但并不意味着要依赖行政力量直接配置资源,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潜力。

从实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初期,国家在重点领域加大资源配置和投入是必要的,可快速形成产业规模。但经过多年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许多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单纯依赖国家资源配置已不再是主要路径。当前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营造适应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于未来产业,这一逻辑同样适用。像量子科技、6G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仍需要国家通过重大工程牵引和持续资源配置实现突破。但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则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场化手段,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

陈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不在于政府用行政力量直接拨款和资源分配,而在于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像杭州就是坚持主动服务与精准施策,且容许创新失败。比如有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创新引导基金允许项目失败后按实际投入资金的30%—50%给予补偿,且申请通过线上就可解决,既高效又便捷。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顺应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四川各级政府应树立“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理念,把企业是否满意、创新是否高效、市场是否活跃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要弱化“审批主导”思维,强化“生态营造”理念,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比如,杭州政府就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型,充分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

如何培育?

坚持引育结合,分类施策

川观智库:四川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时,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该如何平衡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的资源分配?

蒲松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坚持引育结合,但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四川应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构建以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为支撑、以场景为突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引育并重。在产业基础薄弱或龙头企业缺失的地区,适度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可快速补链强链,形成集聚效应。但从长期看,仍需要通过本地培育提升产业根植性。例如,通过政策支持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并购重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链主企业集群。

未来产业要以育为主。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依赖原创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因此更需要强化育的机制:一方面要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通创新链条。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要构建企业主导体系。通过股权合作、风险共担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此外,需要强化根植性优势。本地培育的企业天然嵌入区域文化与产业生态,容易形成技术迭代的飞轮效应。

陈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充分考虑四川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关注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处和弱项。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已有坚实基础的领域,可加大对本土优势企业的扶持,助力本地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自主性,推动其成长为链主企业。对技术门槛高、本地基础薄弱的领域,精准引进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核心技术引领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链主企业,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川观智库:眼下,全国多地都在布局未来产业。具体而言,哪些赛道比较适合四川?

陈旭:四川作为制造大省且创新资源丰富,虽有发展新赛道的良好基础,但并不适宜对所有未来产业提前布局。目前来看,6G、量子科技、元宇宙等赛道在四川已形成成熟的落地条件和竞争优势。比如量子科技方面,成都本土企业中微达信已实现“系统+芯片”两端布局,产品在方圆5公里内即可完成从流片、封装到测试的所有流程,被全国约九成从事量子计算的研究所和公司使用。

川观智库:未来产业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四川在支持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

蒲松涛:对四川而言,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投入什么?即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资金投入,还要注重多要素协同。除资金外,人才、算力、数据等要素的投入至关重要。尤其是数据要素,与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路径。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数据资源和算力基础方面的优势,推动数据要素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应用,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谁来投入?即未来产业的投入需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随着产业成熟,应逐步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四川需要建立分阶段、分领域的协同投入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难题咋破?

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强化公共技术服务

川观智库: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正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四川可从哪些方面着力?

蒲松涛: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强化公共资源供给。鉴于中小企业自主搭建平台成本高、难度大,政府或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是助力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算力服务,以及跨领域的数据库、知识库等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则,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取、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基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强产学研合作,制定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以破解中小企业面临的瓶颈。

陈旭:四川可通过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和强化人才支撑等措施,系统性解决问题。

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壮大产业基金体系,统筹打造制造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补链强链”“做优做强”项目。进行专项财政贴息与直补,设立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担保补贴、技术改造等。创新供应链金融,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建供应链融资平台。

强化公共技术服务。支持行业龙头或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中试平台资源,开放给中小企业进行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试验,缩短成果转化链条。布局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接入、数据分析、远程诊断等服务。

强化人才支撑。对接产业需求精准培养数字人才,建设省级数字人才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与职业院校、高校共建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开设新兴工种定向班。建设全省中小企业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推送、人才对接、落户办证等“一网通办”。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