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还是丑化?杨坤与“四川芬达”之争:流量狂欢下的尊严与底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08:11 1

摘要:2025年5月2日,网红“四川芬达”再次向歌手杨坤公开道歉,恳求对方“留口饭吃”。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从一场网络模仿秀演变为法律诉讼与道德争议的焦点,折射出短视频时代娱乐与侵权的复杂边界。

2025年5月2日,网红“四川芬达”再次向歌手杨坤公开道歉,恳求对方“留口饭吃”。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从一场网络模仿秀演变为法律诉讼与道德争议的焦点,折射出短视频时代娱乐与侵权的复杂边界。

事件始于2024年10月,“四川芬达”以夸张的造型、扭曲的唱腔和低俗改编的歌词模仿杨坤,迅速吸引流量。其内容包括复刻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中国好声音》导师形象,甚至将歌词“拿泥巴种荷花”改为“拿白菜炒盘菜”,并配以露骨表演。

起初,网友以戏谑态度围观,但随着内容愈发低俗,争议逐渐发酵。2025年3月,杨坤以名誉权受侵害为由起诉“四川芬达”,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此后,“四川芬达”两次道歉却未能平息风波,杨坤坚持不撤诉,称“这是对网络施暴者的反击”。

1. 模仿的失控:娱乐还是丑化?
“四川芬达”的模仿并非单纯致敬。视频中,他们不仅复刻杨坤的经典动作(如“踩烟头”“夹嗓唱腔”),更通过低俗改编歌词(如“无所谓啦无所谓,反正没人来看会”)和擦边表演(如扭动身体、露腰露背)吸引眼球。

尽管未直接提及杨坤姓名,但其通过《中国好声音》LOGO背景板、标志性台词等元素,让观众明确关联到杨坤本人。

杨坤最初选择通过平台投诉,但“四川芬达”在账号短暂封禁后变本加厉,甚至将“被起诉”作为流量密码,在直播间讨论案件细节,并发布新歌《你礼貌吗》暗讽杨坤。这种反复操作让杨坤认定其“道歉是假,炒作为真”。

2. 法律与舆论的博弈
法律界对此案态度明确:即便未指名道姓,若模仿内容具有明确指向性且包含贬低、侮辱性质,仍可能构成侵权。

律师指出,“四川芬达”的表演已超出合理模仿范畴,涉嫌丑化杨坤形象并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例如汽车品牌因负面舆论取消代言合作。

公众舆论却两极分化。支持杨坤者认为,“四川芬达”的模仿是“网络霸凌”,利用审丑经济践踏他人尊严;反对者则批评杨坤“格局小”,认为“模仿本是娱乐,何必较真”。

更有网友直言:“他们越被骂,流量越高”——数据显示,“四川芬达”粉丝量在诉讼期间从36万飙升至172万。

3. 道歉与对峙:信任的崩塌
“四川芬达”的两次道歉均未能挽回局面。4月11日,他们首次道歉并承诺不再模仿,但随后恢复直播并发布内涵歌曲;5月2日二次道歉时,提出赔偿直播收益,却被杨坤质疑“将法律纠纷包装成苦情戏”。

杨坤在长文中痛斥:“如果今天我撤诉,明天他们是否会编排‘道歉后被追责’的新剧本?” 这种信任的彻底崩塌,让和解再无可能。

1. 模仿的边界:创意与恶意的分水岭
模仿本是艺术创作的常见形式,但当其沦为“丑化表演”和“流量工具”时,便越过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杨坤并非反对模仿,他曾表示:“若能带来快乐,我愿接受冒犯。”

但“四川芬达”的“断气式演唱”“低俗擦边”等内容,显然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博取关注。

2. 平台的失责与审丑经济的泛滥
此案暴露出平台监管的滞后性。杨坤团队早在2024年11月便发起投诉,但平台仅下架部分视频,未能阻止“四川芬达”持续炒作。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MCN机构将“黑红”作为商业模式,策划“明星丑角联盟”,助长“越骂越红”的畸形生态。

3. 法律维权:一场“杀鸡儆猴”的行业警示
杨坤的坚持不仅是为个人正名,更是为行业划出红线。近年来,山寨明星产业链猖獗:从“王宝弱”消费王宝强私生活,到“中S”“汪大菲”炒作明星离婚事件,模仿者往往以“娱乐无罪”为盾牌,肆意侵权。若法律不重拳出击,此类乱象恐将愈演愈烈。

“四川芬达”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流量经济下的众生相:模仿者以“养家糊口”为名行伤害之实,围观者以“审丑”为乐助推闹剧,平台以“算法中立”为借口纵容乱象。

杨坤的维权,是对“娱乐无底线”的宣战。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名誉,更是公众人物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当法律重锤落下,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创作自由,从不是践踏他人的遮羞布;而健康的网络生态,需要每个参与者对底线心存敬畏。

正如杨坤所言:“我坚持的并非官司本身,而是一个被侮辱者捍卫自己的底线。” 这场诉讼若能成为行业转折点,或许正是流量狂欢时代的一剂清醒药。

来源:辰东小晨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