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城: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听考古专家解析盘龙城遗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9:24 1

摘要:5月5日上午10时,中国考古博物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第三期开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孙卓副教授以《十年一城——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新发现》为题,围绕盘龙城遗址十年考古工作,从聚落变迁、手工业技术、景观环境及学术价值等角

#我的宝藏兴趣#5月5日上午10时,中国考古博物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第三期开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孙卓副教授以《十年一城——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新发现》为题,围绕盘龙城遗址十年考古工作,从聚落变迁、手工业技术、景观环境及学术价值等角度,系统介绍了该遗址的发掘成果,展现了长江中游早期文明动态的发展进程。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讲座。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孙卓副教授主讲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讲座开场,孙卓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盘龙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发掘历程。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郊,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区,是夏商周时期为中原王朝在南方长期经营的重要区域。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由于武汉遭遇特大洪水,在取土筑堤的过程中被发现,后续的发掘工作确认了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证实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商代早期已进入文明社会。并且,盘龙城遗址的物质文化面貌与黄河中游地区高度一致,这表明早在商代早期,长江与黄河流域文明就存在密切互动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早已存在。

盘龙城遗址地理位置

随即,孙卓副教授介绍了“大考古工作理念”的思路。他指出,在盘龙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掘团队与各学科合作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三维网络图,与多所高校合作共同进行发掘。孙卓副教授指出,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工作的核心,发掘前的长期准备工作、多学科合作和发掘成果的发表等同样值得重视,这样的工作理念也是这十年来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经过十年的系统工作,基本厘清了盘龙城遗址的聚落变迁过程:第一阶段,聚落中心位于遗址南部的王家嘴地点,体现夏代晚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经营与开发;第二阶段进入商代早期,形成了以城址区和李家嘴等高等级贵族墓葬为中心的布局,并在小嘴地点发现铸铜手工业作坊,标志着大规模中心城市的形成;第三阶段,城址区中的大型建筑废弃,聚落中心整体向北迁移至杨家湾地点,展现出中原王朝对南方影响的持续与转向。

盘龙城考古发掘报告

具体来说,盘龙城遗址第一阶段年代对应“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下层一期”,即夏代晚期或夏商之际,这是盘龙城遗址的初创期。这一阶段的遗存主要见于南部的王家嘴地点,整个聚落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现有灰坑、小型的房址。通过对王家嘴区域的系统发掘,考古团队获得了明确的层位关系,揭示二里岗文化上层、下层阶段至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堆积序列。2024年,在盘龙城北部的六银庙遗址中出土了具有典型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遗存,进一步实证了夏代晚期中原王朝与长江流域的关系。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晚期,中原文化已开始向南扩张,盘龙城遗址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原文化向南拓展的重要体现。

王家嘴遗址H45出土陶器(2022年)

盘龙城遗址第二阶段年代对应“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二里岗上层一期”,即商代早期,这一时期形成了具有城垣结构的盘龙城遗址。城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成为当时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聚落。盘龙城出土了大量商代早期青铜器,青铜器作为礼器,能否在当地生产青铜器,反映了王朝对高端技术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地方的控制程度。盘龙城城址西侧小嘴地点曾发现用于铸造铜工具的石范,提示附近可能存在铸铜活动。随后对小嘴地点的系统勘探和发掘确认了此处为商代早期的铸铜手工业作坊区,也是目前已知商代地方城市中规模最大的铸铜作坊,有能力生产复杂的青铜容器。除青铜器外,对陶瓷器进行的科技分析发现盘龙城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可能来自江西北部地区,且部分陶器原料可能来自大别山地区,反映出复杂的技术来源和区域交流。

城址内F1大型建筑基址及李家嘴M2出土青铜器

盘龙城遗址第三阶段年代对应“二里岗上层二期至洹北花园庄期”,即中商时期,这一时期盘龙城聚落中心整体向北转移。遗址城址区和李家嘴贵族墓葬区被废弃,北部的杨家湾地点仍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和高等级贵族墓葬。杨家湾M17出土的镶金绿松石饰件,工艺与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存在明显技术传承关系,这反映了中原地区对盘龙城的影响,不仅在物质文化和技术层面有所体现,礼制观念的传播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与杨家湾隔湖相望的小王家嘴地点还发现了低等级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体现出聚落内部的社会分层。经过进一步发掘,在杨家湾北坡发现大范围石构遗迹,整体呈现城墙构造特征,这是长江流域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大规模石头构成的城墙遗迹,进一步展现出盘龙城遗址第三阶段的突出规格。

杨家湾M17镶金绿松石饰件为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此类器物,接近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和近年郑州书院街M2的镶金绿松石兽面装饰。

景观环境研究表明,商代盘龙城周边水位较现今低5-7米。当水位下调后,遗址呈现完整连片的陆地形态,可利用土地为城市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空间。这一发现证实了夏商时期长江中游水位普遍低于现今水平的假说,为重建该地区早期人地关系提供了关键坐标。

盘龙城遗址当今景观环境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注重学术研究和发掘,还特别重视成果的传播与展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内容,使公众也能同步了解最新的考古发现。在国际合作方面,孙卓副教授指出,盘龙城遗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通过遗址考古工作的国际交流,可以向海外学者传授中国考古学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贡献。

讲座中展示盘龙城遗址公园图片

在讲座的最后,孙卓副教授总结了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的价值意义。盘龙城遗址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揭示了盘龙城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变迁,展现了中原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营控制。遗址出土的陶器、城市布局与中原高度一致,青铜器生产技术也源自中原,表明盘龙城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作为长江中游的中心枢纽,盘龙城不仅承担着中原南扩的功能,还促进了南北物资与文化交流。这些成果是多学科团队长期合作的结晶,充分展现了考古工作集体智慧的力量,以及持续探索所蕴含的价值。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内容引人入胜,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就盘龙城遗址发掘的相关学术问题踊跃提问,孙卓副教授一一耐心解答,让听众深刻感受到盘龙城遗址的重要学术价值与地位。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