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士队伍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医生的得力助手,更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一边是护理需求激增与人力短缺的尖锐矛盾;一边是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面临被替代的危机。在这场变革中,护理这一专业服务正
屈盈莹在为患者输液港维护。全媒体记者徐丘濂/摄
刘宇在为患者实施火龙灸疗法。全媒体记者徐丘濂/摄
黄淑娜(右二)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单位供图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士队伍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医生的得力助手,更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一边是护理需求激增与人力短缺的尖锐矛盾;一边是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面临被替代的危机。在这场变革中,护理这一专业服务正被重新定义。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广州多家医院,感受护士们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学科建设的护理从业经历,探寻她们利用AI提高护理技术背后的故事。冰冷的算法能否替代病床旁感知生命律动的温暖手掌?有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场人机协作的进化中,护理专业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因技术赋能焕发新生。
用专业护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想哭就哭出来啊……”5月7日下午3时许,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孙逸仙纪念医院”)静脉导管门诊内,该院副主任护师、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屈盈莹安慰4岁小患者可可(化名)。她一边伸出手拿着蘸满碘伏的棉签为可可胸口输液港处的皮肤消毒,准备穿刺冲管,一边提醒可可爸爸“抱紧孩子”。当针扎入可可身体,他“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屈盈莹在脉冲式冲管的推、停、推过程中,观察着可可的情绪由激动慢慢变得安静,她紧蹙的眉头也随之舒展开了。此时,诊疗室外仍有不少患者候诊。这是“五一”假期结束的第二个工作日,因为假期积累的量还在持续释放,这天下午放出的25个号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屈盈莹和同事只能加号,这也就意味着她们还得加班继续为患者提供服务。
据屈盈莹介绍,PICC管全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如化疗、肠外营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血管。“静脉PICC置管技术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精准定位血管,还需要正确地判断、处理在置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导管异位、送管困难等。这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前提。”
2006年,屈盈莹从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毕业后入职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至今,其间还攻读硕士研究生,专攻静脉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小儿置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广东省护理学会PICC置管证和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证书。截至目前,屈盈莹个人门诊量累计超过17000人次、院内外会诊300多人次、置管量3000多条。
黄淑娜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特需医疗中心(老年病科)的一名护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多年,对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21年开始,她加入了医院的“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项目,成为一名“网约护士”,主要为行动不便的出院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据了解,中山一院上门护理服务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患者可在线上预约项目,医院在完成“接单”“病情及需求评估”“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等流程后,便会将订单指派给相关“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目前,该平台主要提供静脉采血、留置/更换鼻饲管护理、压疮伤口换药等43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
近年来,黄淑娜共为7个家庭提供上门服务60余次,为多位高龄老年卧床患者及其照顾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和居家健康指导及培训。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耐心细致的服务,让她不仅赢得不少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还获评中山一院护理部优秀护士、优秀专科护士导师、家庭健康照护服务之星等诸多荣誉。
从附属成为不可或缺的医务力量
随着老龄化和慢性病人群的增多,人们对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约护士”、赋予专科护士部分处方权都是为了回应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多发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对护理的需求。
“处方权能让护士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增强护士的职业认同。护士不再只是医务的附属,而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问及“护士处方权”之于护士意味着什么,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护士长刘宇这样回应记者。
2018年起,刘宇和数名资深护理骨干获得所在医院授予的非药物处方权,开始独立在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她向记者介绍这一作业流程:首先确认可以接诊范围的患者,评估记录患者各方面病症,在医疗诊断基础上,由拥有非药物处方权的护士开具刮痧、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治疗,合作医生审核后,按各项疗法规范和程序执行相应护理操作。
在刘宇提供的一张诊疗单上显示,一名34岁女患者被诊断为咳嗽,辨证为少阳阳明证,刘宇给出的治疗处方是:平衡火罐、温灸刮痧,并附上相应的健康宣教方案。这意味着,患者在特色护理门诊就诊,从评估、诊断到执行治疗,都由刘宇及她所教学的团队主要负责,合作医生从中起指导和支持作用。
采访中,患者花花(化名)向记者吐槽曾经的求医经历。她是肩周炎患者,每周要到附近一家医疗机构接受理疗。医疗机构的号源紧张,她靠抢才能挂上医生的号。“医生每次开具的处方基本一样,都是针灸、推拿、磁疗等理疗项目。我还要拿着处方到护理门诊排队,而且每个理疗项目都要排队。”因工作繁忙,无奈之下,花花每次只能做一个理疗项目,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为什么每次都得挂号找医生开处方?”花花的这个问题,如果放到刘宇所在的科室,不用挂号找医生,而是直接找医院护理门诊护士开具非药物处方,那么花花就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做完多个项目,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一方面,是患者呼唤就医的方便;另一方面,是国家的处方管理制度。面对这种情况,拥有特区立法权的深圳尝试寻求突破。今年1月1日,《深圳市专科护士培训和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在深圳取得专科护士证书的护士,可以根据医疗机构授权,在专科护理门诊或者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按照深圳市卫生健康部门公布的目录开具检查申请单、治疗申请单和外用类药品。
刘宇告诉记者,虽然广东省中医院有做相关的探索,但除深圳以外的广东各地市仍没有给专科护士开放有限处方权。她一再强调自己获得所属医院开放的医护联合处方权,“既是权利,更是责任。”
研学技术为患者搭起“生命线”
2010年3月,全国首家中医经典病房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成立,刘宇从ICU转入该科室担任护士长职务。在全新的科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2016年拜师李道政先生,学习李氏砭法;2018年又拜师颜芳教授,学习疑难危重症中医诊治。
为了更好地理解《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刘宇跟随老师颜芳从《易经》《道德经》《四圣心源》等读起,自学倪海厦、郝万山等名医系列课程视频,从传统文化、从东方哲学层面更深入理解中医。过程中,刘宇记录下数十万字笔记。辛勤耕耘,也就有收获。2024年,获评首届“羊城护理之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今,屈盈莹已然成为静脉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她担任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外多次相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目前,屈盈莹还参与静脉导管护理门诊的工作,以及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的监督、质控和全院护士静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同时作为中山大学护理学院的兼职教师,她也将临床实践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去年,屈盈莹获评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二届岭南护理专科名护,2022年获广东省护士协会颁发广东省静脉治疗专科名医护士工作室(个人)。借助工作室平台,屈盈莹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现已开展腔内心电定位、钝性破皮技术、隧道式PICC、配合医生开展手臂式输液港。“目前,所有PICC置管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置入,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降低了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她说。
作为临床护理专家,屈盈莹还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2018年,广东首例H5N6禽流感患者救治有她的身影。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她先后为81名新冠患者顺利置管,搭起“生命线”。
在上门服务的众多患者中,一位90多岁的高龄居家老人让黄淑娜印象深刻。“我持续给这位老奶奶服务了4年,每隔42天为她提供一次上门护理服务。”黄淑娜告诉记者,老奶奶脑梗后偏瘫,又有重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处于完全失能的状态,平时由女儿和护工在家进行日常照护。黄淑娜说,每次上门,除了换胃管外,她都会对老奶奶的身体状态做一个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同时教家属与照顾者一些护理技能。
黄淑娜认为,上门护理除了要提供技术支持外,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因此每次上门,她都会用老人熟悉的潮汕话进行沟通,并通过抚摸额头、握手等动作给予老人安抚;也会积极满足家属的心愿:希望留存一组母亲未留置胃管的影像记忆。“为此我在每次上门进行换胃管操作时,都会留出一些时间。当医疗设备暂时撤离后,家属总会为老人精心装扮,我会为她们拍下合照。这是最美的照片,承载着最浪漫的事。”
4年来,通过黄淑娜定期的上门护理和精心指导,老奶奶从来没有出现过压疮、跌倒等安全事件,病情稳定。老人家属为表达感谢,特地给医院上门护理团队送来锦旗。“这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黄淑娜说。
采访中,黄淑娜向记者透露,尽管上门护理服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费用没有纳入医保,仍然是制约“网约护士”服务普及的核心因素之一。“希望有更多相关政策出台,让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上门护理服务。”
AI可以赋能医护服务但不能替代
随着以AI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去年,中山一院推出了构建新型健康网络的“DNA模式”,依托医生(Doctor)、护士(Nurse)和人工智能(AI)三个载体,通过区域医疗中心、社会康养合作机构、家庭照护服务及互联网医院等路径,将优质医疗服务送达社区和家庭。
顺应技术发展趋势,黄淑娜也积极探索在护理工作中运用AI。在她看来,AI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能够帮助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在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时,可能会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我会通过DeepSeek去搜索一些循证的文献与指南,进行参考学习,这大大节约了查询搜索资料的时间。”
对于未来AI在家庭健康照护方面的应用,黄淑娜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可以依托AI技术给患者提供可穿戴的智能监测设备,让医护人员能够远程了解居家患者的健康情况,及时做出诊疗、护理方案,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AI与护士之间的关系是赋能而非替代。”屈盈莹告诉记者,虽然她所在的医院早已完成DeepSeek部署,她也有借助AI做一些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基本没有使用AI。
曾经在网上传播的一段机器人精准地为人类进行采血的视频,让屈盈莹陷入思考,机器人真的能代替人类工作吗?尤其是在一次次类似可可这样的小患者门诊维护的过程中,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机器人是冰冷的,而人类有血有肉,能彼此抚慰、互相治愈,护士就是为患者提供专业且有温度的服务。“这种‘温度’是机器人所没有的。护理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承担技术性工作,释放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
“机器人在情感支持方面存在局限性。虽然AI能模拟问候语,但无法真正理解患者情绪。患者在临终关怀等情境中更希望由人类护士进行情感支持。”屈盈莹一再强调人文关怀在护理中所起的作用。
“开始看到他们时,有的在父母家人怀中无力躺着,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要靠救护车拉过来,看见他们康复出院时活蹦乱跳的样子,我知道这是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屈盈莹表示,她也常常被患者“治愈”,收到多位小朋友“毕业(康复出院)”送来亲手绘的画时,有满满的获得感。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刘宇、屈盈莹均来自外省,但两人都习得了一口流利的广州话,能与年长的、不会讲普通话的本地人流畅沟通。黄淑娜则通过潮汕方言为潮汕籍患者送去“胶己人”的关怀,这些与患者产生共鸣、有温度的服务,是AI所无法替代的。
如今,AI作为一种工具开始在医院各科室广泛使用。广东省中医院今年初接入DeepSeek,正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刘宇举例说,在给患者辨证施治时,医生把基本的思维方向输入AI系统,在中医药数据大模型的支撑下,AI在短时间内能生成一个中医类型的护理计划,医生基于此计划再根据辨证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方。“这样能大大节省查询搜索的时间,AI是医护工作的好帮手。”
“还不够贴近临床实际。”最近,刘宇准备利用AI系统为在院患者做一次提供日程介绍以及健康宣教的指引,这回AI的表现让刘宇“不太满意”。她表示,还是要用辩证思维去看待AI这个新鲜事物,明确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怎么样才能使AI变得更“聪明”,“这都值得医护工作者深度思考和探索”。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