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额济纳》以额济纳旗三千多年边疆史为时空坐标,通过文学化的历史叙事,解码北疆文化中“草原血脉、丝路精神、多民族共生”的基因密码。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居延遗址群的考古实证与人文记忆,将文物遗存(如居延汉简、黑水城文献)与历史场景(如汉匈交融
《在额济纳》以额济纳旗三千多年边疆史为时空坐标,通过文学化的历史叙事,解码北疆文化中“草原血脉、丝路精神、多民族共生”的基因密码。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居延遗址群的考古实证与人文记忆,将文物遗存(如居延汉简、黑水城文献)与历史场景(如汉匈交融、丝路商旅)深度关联,展现居延大遗址凸显的文化价值禀赋,构建“可触摸的文化史”——让流沙中的居延汉简、黑水城出土文书,最终呈现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温度的文化地理志,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样本。
评论视角:
“额济纳之美,难道仅是金秋胡杨的绚烂,或是大漠孤烟的苍茫?在评论员邸士智的笔下,这片土地的美学维度被重新定义,让我们跟随他的笔触,穿越时空帷幕,“走进”《在额济纳》,聆听居延海畔的文明絮语,触摸黑城断壁上的历史纹路,探寻额济纳鲜为人知的文化肌理。
额济纳的另一种美
—— 读裴海霞散文集《在额济纳》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在历史文化散文集《在额济纳》中得到生动诠释。作为一名深耕文物考古领域的工作者,凭借对额济纳历史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用满含深情的笔墨,勾勒出额济纳厚重而神秘的过往,让这片土地以高新的姿态走进我们的视野。
一、以文物为钥,开启额济纳历史之门
作者是文物工作者,这使她写作关于额济纳的历史大散文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为她了解额济纳的历史奠定坚实基础。在《在额济纳》中,她以专业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对肩水金关、西夏黑水城、弱水、额济纳的岩画等古迹进行了详尽描述。
肩水金关,是这座曾在汉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军事要塞,书中描述肩水金关的故事很凄凉,凄凉的故事告诉我们,那时的戍卒也想家,也食人间烟火,历史斗转星移,戍边的工作却是古今一例。
西夏黑水城同样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神秘的古城曾是西夏王朝的重要城池,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黄沙掩埋。书中详细记录黑水城的发现过程,以及外国考古人员马可波罗、科兹洛夫等人在此的考古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西夏时期灿烂的文化,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深刻思考。
贺兰山雅布赖山曼德拉山岩画则是额济纳远古文明的见证。书中通过对岩画内容、风格以及制作过程的研究,解读出岩画中蕴含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信仰和艺术审美,目的是让这些沉默的岩画“开口说话”,为读者揭开了额济纳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弱水,这条承载着无数传说与故事的河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沿着弱水的河道,探寻着沿岸的古迹与传说,将弱水与额济纳的历史紧密相连,赋予了这条河流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多元散文类型,展现额济纳的多重底蕴
《在额济纳》中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选择一个角度来展现额济纳与众不同的魅力。
占比最多的一类是由古迹、古文物引发思考的文章。这类文章以对历史古迹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文物的解读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展现出额济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在描写西夏黑水城时,书中不仅介绍城池的建筑布局和出土的珍贵文物,还深入探讨了西夏王朝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让我们对西夏这个朝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书中以历史为线索,将文物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使文章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
另一类是由牧人生活引发历史思考的文章。在额济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养驼、擀毡等牧人的生活方式承载着古老的传统和文化记忆。像《荒原牧人》,以家族后裔的角度切入土尔扈特回归这一大历史事件,文笔温婉,舒缓,把一件复杂的大事件讲述成朋友间的聊天絮语,使我们感到轻松,入耳,不费脑。作者深入牧人的生活,与牧人交朋友,成为牧人家庭的一份子。在作者的文化意识里,牧人的养驼、擀毡等民俗技艺,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牧人与生活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还有一类是描写现代人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出额济纳这片古土在新时代的蝶变。如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带来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书以客观而又充满温情的笔触,展现了额济纳人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精神面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额济纳。
三、主题思想:让额济纳重焕光彩
《在额济纳》的核心主题,是要通过讲述额济纳古老的历史,让这片土地带着文化的面纱,以妩媚的姿态走进我们视野,最终促进文旅融合。在当下,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和推广,逐渐被人们遗忘。额济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者从多个维度抓取,运用各种手段,以多种手法给我们讲述额济纳古老的历史。通过对土尔扈特、乌孙、大月氏、匈奴等民族在额济纳活动历史的梳理,展现了额济纳在古代民族融合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激发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兴趣和向往。
现在在国家层面上奉行的一个观点是讲好中国故事。《在额济纳》就是这个方针最好的执行者。作者用手中那支带有神灵幻化的妙笔,不停地写她脚下的额济纳,心中的额济纳,所有人思想中的额济纳,就是想讲好额济纳故事。事实是,本书把额济纳的故事讲得很好。
四、古朴厚重的语言风格,与历史相得益彰
散文语言古朴、厚重,与额济纳厚重的历史相埒。书中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在描写古迹时,语言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如“贺兰山以其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养育了人类,哺育了文化,从而和长江、黄河一样,为众生所膜拜并热爱着。”短短几句话,便将古迹的沧桑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字中还常常融入诗词典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在描写弱水时,书中引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名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红尘中那是怎样的一种宿怨,不知笼络了多少人的期盼,为在弱水做一个最美的情郎,竟有人不辞辛劳,只为取水一瓢,不问是缘还是劫。”这种巧妙的引用和化用,使文章既有古典之美,又不失现代气息。
此外,文章的语言表达细腻而深刻,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在探讨文物保护问题时,书中写道:“我能感受到历史的深远辽阔,时间的浩渺无边,感受到所有从前的岁月都没有丢失,呈现给我们的苍凉废墟,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极端存在,一切都完好地贮存在时间深处。”这样的文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历史文化产生敬畏之心。
五、大历史散文在当今散文界的地位
在当今散文界,《在额济纳》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将专业的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写作模式。与传统的历史散文相比,这部作品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和文物研究,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同时,又摆脱了学术文章的枯燥与晦涩……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部作品的创作也为历史散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在额济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散文的传播与发展。《在额济纳》用文章向文学界证明,历史散文不是学术研究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文学精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如文学大家汪曾祺所说:“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现人性,传递思想。”《在额济纳》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真实地反映额济纳的历史与现实,展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传递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作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在当今散文界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额济纳》是献给额济纳的一曲赞歌,是一部集历史、文化、文学于一体的佳作。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触摸到了额济纳的脉搏,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迷人的胡杨林是额济纳美丽的标志,大历史散文是额济纳的另一种美。读《在额济纳》历史美文,是一种舒服感觉,像是在做有氧运动。
来源:额济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