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康师傅等131家快消品上市公司发布年报,68家营收下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9:22 1

摘要:在消费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快消品行业逐步进入以“存量竞争”为主的新阶段。过去依赖市场红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行业正转向以效率提升、品牌优化和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新常态。

作者丨杨玉琳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8.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首次低于我国同期GDP增速5%。

在消费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快消品行业逐步进入以“存量竞争”为主的新阶段。过去依赖市场红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行业正转向以效率提升、品牌优化和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新常态。

截止目前,「新经销」共统计131家快消品企业年报营收、净利数据,并按营收高低进行排序。

食品饮料

康师傅

2024年,康师傅稳居国内食品饮料行业营收第一,净利润创下2018年以来最高增速。

过去一年,康师傅针对方便面和1L饮料采取了一系列涨价策略。尽管短期内对销售额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从数据来看,确实推动了利润的攀升。2024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实现净利润20.45亿元,同比增长1.8%;饮品业务实现净利润25.06亿元,同比增长51.1%。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康师傅的经销商数量从76875家减少至67215家,似乎也反映了康师傅未来在渠道优化和资源整合上的战略调整。

农夫山泉

对于农夫山泉来说,2024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受舆论影响,包装饮用水业务实现营收159.52亿元,呈现下滑趋势。以东方树叶为核心的即饮茶业务扛起了大旗,实现营收167.45亿元,占比达39%,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尽管包装水业务下滑,但依然稳居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似乎也印证了农夫山泉优质的水源和产品品质不可撼动。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表示,公司2024年新增黄山水源地并同步推进6个水源地项目建设,持续强化水源优势。这一系列动作也印证了农夫山泉“好水源成就好品质”的核心竞争力依然稳固。

统一

2024年,统一实现营收303.32亿元,这是统一自2013年突破200亿营收后,首次迈入300亿门槛。

分品类来看,2024年,统一方便面业务全年实现营收98.49亿元,同比微增2.6%;饮品业务实现营收192.41亿元,占总营收的63.4%,持续担当业绩增长引擎。

2024年,统一推出新品无糖茶“春拂绿茶”表现不俗,上市三个月销售额近2亿元。这并非统一首次涉足无糖茶领域,早在11年前就推出过“茶里王”无糖绿茶,但因市场尚未成熟,最终退市。

如今无糖茶市场已今非昔比,除东方树叶、三得利等老牌玩家外,让茶、果子熟了等新兴品牌也纷纷加入战局,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仍充满变数。

中国食品

2024年,中国食品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产品方面,汽水品类持续领跑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面对果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司重点提升即饮包装产品占比;能量饮料表现尤为突出,魔爪等品牌实现38%的高速增长。

渠道运营方面,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营销效率:一方面加大智能冰柜投放,优化终端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多码合一”实现B2C与D2C数据融合,显著提升营销精准度。推动D2C业务快速增长,使直营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57%。

东鹏饮料

2024年,东鹏饮料实现营收158.39亿元,同比增长40.63%;归股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增长63.09%,连续7年净利润大幅上涨。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东鹏特饮现已成为中国软饮市场强劲的百亿级大单品。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在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由2023年的43.0%提升至47.9%,连续四年成为我国销售量最高的能量饮料。

近两年,东鹏饮料也在持续的发展第二增长曲线。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一经上市便引爆市场,2024年全年销售额同比激增 280.37%。

三只松鼠

2024年,三只松鼠坚决贯彻“高端性价比”总战略,如期达成2024年“重回百亿”总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中,三只松鼠全方位布局,从供应链、渠道拓展到多元化品牌布局,推动了全渠道的销售增长,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子品牌小鹿蓝蓝在全新理念的加持下,2024年销售近10亿元并实现较好盈利。

小结:

在「新经销」统计的46家食品饮料行业企业中,营收正向增长的企业达27家,净利增长的有30家。安德利、三只松鼠、东鹏饮料营收增速前三,亲亲食品、立高食品、品渥食品成为净利增速前三名。

面对行业发展困境,各品牌纷纷加快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产品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焕新,逐步构建起新的增长曲线与核心竞争力。

饮品赛道中,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保持住了高速增长,成为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康师傅、统一则在方便面业务承压时,以饮品业务破局,稳住了市场局面;东鹏饮料在大单品东鹏特饮的加持下,成功发展东鹏补水啦作为新增长点,净利润大涨。

零食赛道中,亲亲食品通过布局出口和OEM代工制造领域,实现扭亏为盈,利润大幅增长;盐津铺子借助量贩零食、电商等新渠道实现爆发式增长,营收净利实现20%以上增长。良品铺子虽在去年采取降价举措,但销量未达预期,上市后首现亏损;来伊份因部分销售渠道战略调整及经营模式优化,转型期业绩未达理想状态。

乳制品

伊利

2024年,伊利股份实现营收1157.80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

报告期,公司液体乳整体零售额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通过持续优化金典、臻浓、安慕希等子品牌组合策略,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品牌组合。

公司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冷饮行业规模受天气和去年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下滑,但营收仍稳居市场第一。

蒙牛

2024年,由于乳制品行业供需不平衡,消费需求不及预期,蒙牛五大业务板块营收全线下滑。

面对业绩承压,蒙牛一方面拓展新品类,打造新场景,加速ToB渠道和专业乳品拓展,推动渠道多元化发展,减缓下滑。另一方面,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据统计,蒙牛于2024年减员逾5000人。

蒙牛通过多项举措,正逐步优化业务结构,激活增长新动能,为后续稳健发展积蓄力量。

光明乳业

曾被冠以“中国乳业第一股”的光明乳业近两年业绩持续走低,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全年净亏损扩大至4.5亿元,拖累整体业绩。

长期深耕华东地区,巴氏鲜牛奶的冷链运输半径,似乎也影响了其全国化的扩张。竞争对手的加速布局,进一步挤压了光明乳业的市场份额。然而想要打破困境,光明乳业还需要从产品创新、渠道布局等方面不断突破。

飞鹤

在整体市场收缩的背景下,2024年飞鹤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

2024年3月,飞鹤宣布旗下包括星飞帆系列在内的多款婴儿奶粉产品进行全面价格上调,或成为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

然而,出生率下滑仍是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为响应国家号召,今年4月飞鹤率先在全国启动生育补贴计划,预计投入12亿元。仅依赖市场自然增长已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开始全方位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小结:

2024年以来,国内乳业经历了一场严峻的“寒潮”。原奶价格持续走低,终端需求尚未真正复苏。消费的低迷,乳制品市场的供给过剩,众多乳品企业深陷困境。在「新经销」统计的20家乳制品企业中,14家企业营收下滑,15家企业净利润下滑,多半企业营利双降。

从细分品类看,以液态奶业务为核心的传统乳品巨头均受到冲击。伊利、蒙牛、光明乳业、新乳业、三元股份等一众知名品牌,营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面对液态奶市场的整体疲软,伊利将目光转向成年人营养市场,开始在奶粉业务上下功夫,截至2024年底,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仅次于液态奶,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而婴幼儿奶粉领域在2024年却出现了短暂的回暖迹象。飞鹤、澳优、贝因美等企业通过拉高产品单价,重点发力高端产品,实现了业绩的逆势增长。

米面粮油/调味品

金龙鱼

2024年金龙鱼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超过了销量增长带来的营收贡献。

消费者的需求减弱,米、面等主食消费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也倒逼企业去寻找新的增长极。为此,金龙鱼正加速向高毛利赛道突围,通过扩充鸡蛋、调味品、酵母等一系列新品,重构盈利模型应对下行风险。

中粮糖业

2024年,国际国内糖价呈震荡走势,中粮糖业尽管整体业绩有所下滑,但公司在食糖和番茄两大核心产业方面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近两年,公司抓住有利时机,向下游番茄制品延伸,构建了我国番茄加工产业唯一一条从种子研发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公司通过优化产品品类,完善渠道布局,线上赋能线下,链接消费者,打造应用场景,推动了品牌业务快速发展。

阜丰集团

阜丰集团2024年整体毛利率下降。其中,食品添加剂板块营收占比超50%,虽实现6.4%营收增长至143.7亿元,但受成本上升与价格下行双向挤压,毛利率从16%骤降至10.8%,直接拖累整体毛利率。

面对困局,阜丰集团依托其一体化产业链的优势,继续深化成本控制。同时,深化全球化布局战略,通过在东南亚、东欧等地选址建厂,规避了贸易壁垒,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海天味业

2024年,海天味业止跌回升,重回增长轨道。

报告期内,公司酱油、调味酱、蚝油、其他品类分别实现营收137.58亿、26.69亿、46.15亿、40.86亿,同比增速分别为8.87%、9.97%、8.56%、16.75%。

2024年12月,海天味业宣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一战略举措能否助力企业获得突破,将持续引发业内关注。

小结:

2024年米面粮油/调味品行业呈现深度结构性分化,传统增长逻辑面临重构。头部企业中,金龙鱼营收超千亿,百亿企业达6家。其中,基础调味品牌海天味业、恒顺醋业表现出色,凭借渠道与品牌优势维持稳健增长。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海天味业般从容。金龙鱼、西王食品等企业受原材料成本高企、消费需求疲软冲击陷入营收亏损;克明食品、道道全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利润逆势翻倍,凸显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性。

专注于“零添加”产品的千禾味业、加加食品,随着市场红利的逐渐消退,营收和净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雪天盐业、苏盐井神受部分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导致营收下跌。

市场的变化也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单一的产品特色难以筑牢长期发展的护城河,持续创新与多元化布局才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关键。

啤酒

百威亚太

2024年,百威亚太营收和净利润显著下滑。财报显示,销量下降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弱,以及即饮渠道的人流减缓和消费减少。

但不难发现,中国市场的疲软成为业绩下滑的关键。2024年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1.8%,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减少了1.49%,对百威亚太的整体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

华润啤酒

2024年,华润啤酒通过高端化战略与降本增效实现稳健增长。财报显示,华润啤酒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9%。其中,喜力在去年高基数下仍实现近20%增长,老雪、红爵销量双双翻倍,高端产品「醴」销量同比增长35%。

青岛啤酒

2024年,青岛啤酒充分发挥品牌和品质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公司线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1%,连续12年保持增长,同时加快推进新鲜直送业务布局,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场景化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青岛啤酒主品牌“1+1+1+2+N”产品组合发展,做强主力大单品,加速打造高端生鲜及超高端产品。报告期内,青岛啤酒主品牌共实现产品销量434万千升,其中中高端以上产品实现销量315.4万千升。

燕京啤酒

2024年,燕京啤酒营收、净利实现强劲增长,创历史新高。

净利润的大幅上升离不开大单品燕京U8的贡献,2024年其销量达69.60万千升,同比增长31.40%。实现全国化布局与销量双突破,形成规模效应。

小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在总量收缩的表象下,啤酒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

尽管高端化仍是主旋律,但头部企业百威亚太、重庆啤酒等普遍面临高端增速放缓的挑战,多家企业将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归结于“以餐饮场景为主的即饮消费减少。”

为应对这一局面,不少啤酒企业正将战场转向电竞、夜市与露营帐篷等新领域,并通过综艺、音乐、线下活动赞助,加强消费者体验,构建消费场景,从“渠道驱动”向“场景驱动”的转型,能否成为啤酒行业二次增长的关键破局点,依然需要实践印证。

个护日化

云南白药

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之下,云南白药依然交出了增速创新高的成绩单,稳居个护日化行业营收第一。

细分来看,云南白药健康品事业群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5.26亿元,同比增长1.6%;据尼尔森数据显示,在口腔护理领域,2024年云南白药牙膏稳居国内全渠道市场份额第一;防脱洗护领域,旗下养元青洗护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30.3%。

通过差异化技术优势突围,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保持了高速增长。

中顺洁柔

2024年,中顺洁柔实现营收81.51亿元,同比下滑16.84%;归股净利润7718万元,同比下滑76.8%,创下近三年最低水平。

中顺洁柔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及时主动调整部分低效业务,采取稳健的销售策略,导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受到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上海家化

2024年,上海家化面对来自2002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主要原因是受到海外低出生率,母婴品类竞争加剧,经销商降库存等原因影响,旗下英国婴童品牌汤美星表现不及预期,同时计提商誉减值约6.13亿元。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此举也算是主动出击、提前排雷,为2025年实现业务聚焦、运营提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百亚股份

2024年,百亚股份实现营收、净利的快速增长。

对于业绩快速增长的原因,百亚股份表示,系渠道上深耕核心优势地区、加快电商和新兴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市场拓展的成效。

小结:

个护日化作为基础消费品类,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云南白药、中顺洁柔、上海家化成为营收前三,两面针、依依股份、延江股份成为净利增长前三。

百亚股份则以超50%的营收增速领跑赛道,2024年依托细分品类创新与渠道深耕打开了增量空间。

登康口腔开拓线上渠道,持续推进产品高端化发展,带动了业绩增速环比加速;两面针净利润激增255.59%,但扣非后净利润的下滑,却暴露了主业盈利能力持续弱化。

部分老牌企业陷入增长困境,上海家化、中顺洁柔、名臣健康、洁雅股份等品牌遭遇营收净利双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纷纷调整业务结构,试图挽救业绩下滑的局面。

总体来看,个护日化行业新锐品牌快速崛起与传统品牌转型并存。未来行业竞争将更加聚焦产品创新与渠道效率,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企业有望持续领跑。

预制菜

双汇食品

截止到去年,双汇食品营收自2021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降。

公司表示,利润的下滑主要是受生鲜品、养殖业等企业所得税免税业务利润下降影响。

在当前肉制品业务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双汇发展已然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如何积极开拓全新市场领域,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

光明肉业

光明肉业是一家汇集了“上海梅林、冠生园、大白兔”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的百年民族企业。

2024年,猪肉市场价格显著波动,导致肉类业务增长下滑。

在市场变动下,公司聚焦主业,完善产业链战略布局,提质增效。同时推动旗下品牌的整合传播,围绕新品发布、品牌宣传和跨界营销等途径加强品牌创新和文化赋能,激发品牌新动能。

安井食品

近几年,安井食品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和营销策略,销量稳步增长。并积极拓展与新零售平台的合作,在盒马鲜生、叮咚买菜、京东超市、朴朴等新零售渠道,开展一系列推新促活的措施,通过完善渠道组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龙大美食

2024年,龙大美食净利润增长101.41%,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系本年度生猪及猪肉市场价格回暖,公司传统板块同比大幅减亏。

报告期内,公司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持续聚焦食品主体业务,整体以降本增效、强化内控、利润导向为经营方针,持续推进以食品为主体战略。2024年,公司食品板块毛利率整体为11.23%,较上年同期增长1.11%。

小结:

在「新经销」统计的14家预制菜企业中,仅有安井食品和巴比食品实现营利双增,惠发食品、千味央厨、海欣食品等企业营收、净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直以来,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向来褒贬不一。一方面,预制菜方便快捷的特性,精准切中了年轻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心中的一根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制菜的市场接受度和销售表现。

2024年,餐饮消费整体更趋于理性,消费者对性价比追求愈发强烈,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导致诸多餐饮企业纷纷选择降价以吸引顾客,同时逐步向供应链压价以谋求利润,对以餐饮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形成较大压力,使得预制菜行业整体下滑态势严峻。

国际品牌

雀巢

2024年,雀巢大中华大区的实际内部增长(RIG)为4.3%,增长亮眼。

其中,宠物护理业务以双位数增长成为最大亮点,普瑞纳旗下高端品牌冠能、珍致通过电商和新品策略持续扩张;婴儿营养业务则因能恩产品需求强劲抵消了惠氏下滑的影响。

此外,雀巢的咖啡业务也取得了中个位数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分销渠道的扩展和新品创新。糖果业务在大中华大区保持了中个位数的增长,徐福记和脆脆鲨等品牌的销量增长带动了销量上涨。

百事

2024,百事公司亚太区域年全年实现3.0%的增长,净营业利润实现8.0%的增长。通过深耕市场取得更精细的覆盖,挖掘户外活动等消费场景,提升市场渗透率。针对部分下滑区域,开展成本控制措施,提升利润率。

在营销层面,百事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去年12月推出可乐无糖系列与《黑神话:悟空》联名款,瞬间引爆Z世代的消费热情,获得了不少的流量和支持。

面对多年的业绩不佳,联合利华也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品牌矩阵,加速调整战略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去年3月份,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为公司制定一项新的成本削减战略,包括剥离冰淇淋部门和裁员数千人。2024年底,联合利华重新评估后表示放弃出售冰淇淋业务,转而选择拆分,提出将独立运营或单独上市,并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

小结: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如同一场风暴,让多数的消费品牌都陷入了增长困境,国际巨头们也难以避免。从数据来看,百事、联合利华、可口可乐、亿滋、达能的营收均实现个位数增长,增速明显放缓。

为实现业绩的提升,巨头们也纷纷重构生意模式,并购、出售、拆分等操作渐成战略“标配”。

雀巢7月将在法婴儿食品业务(不含配方奶粉)售予FNB Private Equity,12月将新西兰蜂蜜品牌Egmont Honey卖给华泰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联合利华一边推进冰淇淋业务拆分,一边准备出售近百年品牌Unox和Zwan;达能也在1月、2月先后出售有机乳制品业务Horizon Organic和法国饼干业务Michel & Augustin;亿滋12月虽收购好时遭拒,却尽显大规模投资并购野心。

这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再配置,既是应对消费分化的生存法则,更是存量竞争时代构建核心壁垒的必然选择。

写在最后

从总体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快消品企业营收下滑68家、净利下滑65家。宏观消费疲软、成本压力上升、渠道环境剧变,成为制约增长的关键因素。

尽管整体消费低迷,但困境中仍有企业积极求变,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零食饮料品牌康师傅、统一、东鹏饮料通过产品创新积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乳制品企业伊利、蒙牛、飞鹤加速转型升级,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运营效率提升应对市场挑战;调味品企业海天味业深化渠道变革,优化供应链体系以提升市场渗透率;国际品牌则通过战略性的并购重组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等等。这些转型升级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业绩增长。

随着市场转变,行业正加速淘汰出清。未来,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激活新增长极,将是快消企业破局的关键。

来源:新经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