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于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传播生态治理理念、发出中国绿色发展声音、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开展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于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传播生态治理理念、发出中国绿色发展声音、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开展多层次对外交流,增强理念吸引力和实践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话语权。
一、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讲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能够展现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彰显绿色发展新实践、新创造、新成就,为推动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正面示范效应。
(二)传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能够阐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行得通的,彰显中国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重构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做出的不懈努力,展现中国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坚定立场和负责任大国的格局担当,为世界各国生态治理“促合作、谋共赢”提出了中国方案。
(三)发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的中国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绿色发展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已经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能够推动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两座山”的丰富内涵和“两座山”相互转化的实践要求,为推动全球更加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提供了实践指向。
(四)彰显“天人合一崇高追求”的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于中国生态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能够展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反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追求,为国际社会领会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理解中国生态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价值遵循。
二、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涵盖丰富内容
(一)明确绿色发展目的。中国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绿色发展国际传播夯实了话语根基。一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协调。中国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经济发展后顾之忧,统筹推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绿色化,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实现生产生活和思维价值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转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环保意识,倡导推广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站稳绿色发展立场。中国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追求,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一是绿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也不断推动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理念,推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向“盼环保”、从“求生存”向“求生态”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二是绿色发展依靠人民的实践路径。中国始终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群众首创精神融入绿色发展实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人民主体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安吉县绿色发展之路”“弘扬塞罕坝精神”“山西右玉县沙漠变绿洲”“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生动案例,汇聚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人民力量。三是绿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中国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用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维护人民绿色权益,推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三)传播绿色发展成就。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含金量”和“含绿量”双提升,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支撑。一是生态环境面貌大幅改善。以能源低碳化、产业清洁化、资源循环化、生态安全化为主要方向,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动绿色矿产国际合作,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比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9%、38%,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成为世界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65.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上升到90.4%,已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新增绿化面积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二是绿色发展释放充沛发展动能。从绿色低碳看,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产业链全球最大、最完整,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超过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从能源转型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能源结构不断调整,2024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
(四)拓宽绿色发展合作。中国绿色发展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不断拓展生态治理国际对话空间,携手世界各国共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是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二是主动推动“双碳”承诺。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双碳”目标,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等技术和产业方面带来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2024年中国风电和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超过8亿吨,助力各国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三是主动开展全球环境治理。中国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符合各国利益的新理念、新方案,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和绿色技术转移多边务实合作,提出亚太经合组织绿色农业、可持续城市、能源低碳转型等合作倡议,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节能降碳和环境治理能力,积极参与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
三、绿色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搭建传播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方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逐步建立、形成完整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把握国际传播跨文化性特征,结合国际受众针对性,打造专业学术话语表达,塑造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效率和国际传播长期影响力,提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的接纳度。
(二)丰富传播工具载体。构建中国绿色发展传播矩阵,发挥新兴媒体力量,把握数字媒体发展趋势,组织国内民间智库、自媒体账号以及知名“大V”,汇聚各界力量共同发声,及时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国际学术研讨交流网络,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主题,打造国际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组织开展国际学术研究讨论,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打破校内校外专业壁垒,着重提升专业人才在语言表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传播学等专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层次宣讲队伍,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专家智库、行业协会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进一步塑造绿色低碳环保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发挥来华国际友人力量,鼓励来华国际友人在社交媒体等各类平台上,从“他者”视角讲述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本文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赵一帆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