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倡四个自信之际,我觉得高等院校也要提倡学术自信。比如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毕业论文外审,有些做法就不是学术自信,完全相信校外专家,骨子里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作祟。
本文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玉。
提倡四个自信之际,我觉得高等院校也要提倡学术自信。比如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毕业论文外审,有些做法就不是学术自信,完全相信校外专家,骨子里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作祟。
而现在高校大跃进,不仅招生数量如此,职称评定也是如此,一流大学中的若干单位可能把关还较为严格,某些外省的985大学也问题多多,何况次一等或几等的高校呢!
我在东北工作时,曾经参加过省里职称评审,关系和条子到处飞,某民族大学校长挨个屋子进出递条子名单,还有省里各种实权部门传递过来的条子,都需要照顾和平衡,甚至某省内大学一些混进高校捞金混日子的官员妻子太太小姨子大表妹之流,成果寒酸令人瞠目结舌,居然也要、也敢评聘高级职称,居然最后几乎都达到目的。乱象丛生毫无规则,所以我参加一次后就再也不参加了,良心过不去。
其实一线城市哪怕京畿之地某些高校也是如此。
一位外地友人之妻在东北某高校工作,评副教授很费周折,到京畿高校后,发现该校很多远低于她水平、远少于她成果、甚至毫无成果的人,都评为各种系列的副高了,教师队伍里居然还有认不全三千汉字的、写字如狗刨者,也是副教授。
而不论京畿内外,大跃进式的评聘职称,大量水平一般者都成为教授硕导博导之流,于是乎顺水成舟也都成为各类项目基金的评委、硕博论文的外审专家。这就带来一个结果:好的真正的有水平的学者会认真审阅论文,但一般化的或者假冒伪劣的所谓教授(东北某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一位博导,居然没有一篇专业论文,从事的专业与现当代文学毫无关系),他们既不会认真审阅论文,也没有能力审阅论文,再加上自己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也不会拿出时间认真看。于是乎被外审的论文的命运和结果,也就悲催了。
比如某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两篇外省专家的分类评审意见中,一位认为良好可以答辩,平均80分以上,另一位则认为不合格,58分。该研究生觉得委屈,提出再找一位校外专家评审,结果新找的匿名专家评审意见则是各项指标全部优秀,完全可以答辩。我看了那位认为不合格的校外专家的评审报告,可以说他根本没有认真审阅,甚至看不明白——论文中涉及的作品几乎不熟悉。
还有某位博士毕业论文的五位校外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都认为可以答辩,但五个分类指标评审分数却大相径庭,三位认为优秀,一两位给予的是良好或一般。以前还看过一位校外专家的博士论文评审意见,不仅内容没有完全看懂,评议不认真,而且还有人身攻击的东西,暴露出品质的恶劣。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所以我觉得,必须树立学术自信。如果认为自己学校是一流或者追赶一流,自己学校副教授教授者流,具有实力和水平,能够指导好研究生,那么就应该完全给予信任。过分依赖校外专家的评审,甚至作为好坏优劣、是否可以答辩的唯一的标准,那就是对于本校导师的不信任,缺乏学术自信。饶是如此,那就干脆取消本校导师的资格,多省事。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上下呼吁改变现在完全依赖校外评审的做法,不要盲目盲从。高校上面的有司也不要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做事儿做事,为改革而改革,过度干预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应该从上到下树立学术自信,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评审方法,不要一刀切和大跃进。
当然,各高校自己也要重新审核导师资格,并且在职称评聘上科学化和高标准。对以往由于历史原因上去的高职称者,甄别遴选予以评估,奖优汰劣,能上能下,那些自己都没有什么好论文著作研究成果、甚至几乎没有成果不会做研究的东郭先生西国女士,建立机制不让他们滥竽充数了——自己不做不会研究怎么指导研究生的研究?自己从来没有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研究生,何以能当好导师?自己不懂任何外语却大言不惭地搞什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没有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工作、毫无经历经验见识、却动辄搞什么高质量培养改革指标措施模式的,这样的假冒伪劣者忽悠者少了,且不再在村里一亩三分地里称王称霸了,好风气就会树立,好学者就会涌现。踏踏实实地从积重难返中将积习革除、将垃圾扫除、将包袱甩掉,建立健全职称和导师资格评聘的科学良性的体系方法,坚持下去,必有成效。而学校的声誉和质量和自信,就会水到渠成。
所以对高校而言,建立从研究生培养到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自信,非常必要。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