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一起 “两行人相撞案” 的普法案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争议。在这起事件中,法院最初的普法宣传不仅在表述上存在重大瑕疵,后续对舆情的应对也显得迟缓无力,最终导致一场本应是正面普法的活动,沦为了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舆情灾难。这一事件犹如一面
近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一起 “两行人相撞案” 的普法案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争议。在这起事件中,法院最初的普法宣传不仅在表述上存在重大瑕疵,后续对舆情的应对也显得迟缓无力,最终导致一场本应是正面普法的活动,沦为了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舆情灾难。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部分普法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事件反转:迟到的 “辟谣”
在当地法院官媒的普法文章中,李沧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韩继升介绍了一起两行人相撞案件。节目中称,刘某和王某在人行道上一前一后同向而行,刘某边走边接电话,突然转身往回走,与迎面而来的王某撞在一起,刘某当场倒地,经鉴定为十级伤残。法院调解后,王某赔偿刘某 7 万元。节目中还提出了 “行人安全距离” 这一概念,称王某存在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过错,系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
宣传文章
此案例被网友扒出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质疑,正常行走在路上,难道还要时刻保持 “安全距离”,否则就可能卷入纠纷?许多人认为这一调解结果有违常理,甚至将其与当年的南京 “彭宇案” 相提并论,戏称开创了 “行人碰瓷” 的先例。
然而,5月10日,事件出现了反转。李沧区人民法院通过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作出回应,称真实案情与普法案例介绍的案情、网传案情存在较大出入。法院提供了事发现场公共场所视频,并详细介绍案发情节。原来,事发时原告(刘某)是放慢脚步接电话,后停下缓慢转身站住,被告(王某)从后面左右张望快步前行,并未注意前方情况,将原告撞倒。所谓 “突然转身往回走”“未保持安全距离” 等表述均与事实不符。法院也承认,关于 “安全距离” 的表述存在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并对此前描述不准确和表述不当向公众道歉。
视频画面
但此时,舆论已经像脱缰的野马,发酵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迟到的 “辟谣”,让许多人不禁要问:早干嘛去了?汽车撞墙知道拐了,股票涨起来知道买了,犯错误判刑了知道悔改了,大鼻涕流到嘴里想起来甩了。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等到舆情失控才出来澄清,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难以挽回负面影响。
二、草台班子式普法宣传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首要问题,便是普法宣传工作的极度不专业,堪称草台班子式的操作。普法宣传本应是严肃、严谨的工作,旨在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然而,此次李沧区法院的普法案例,却在最基础的案情表述上出现了严重偏差。
要么是相关人员对案情一知半解,为了完成宣传任务而草率上阵,没有对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核实;要么是明知案情真相,却为了追求宣传的曝光量,故意采用 “标题党” 式的夸张表述来吸引眼球。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对普法工作的不尊重,对公众的不负责任。
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普法宣传,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关注,制造了所谓的 “流量热点”,但却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当普法宣传脱离实际,误导公众时,它所引发的负面效应远远超过了正面价值。如今,即便法院已经道歉,许多人仍然对法院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产生了怀疑,这无疑是对司法公信力的一次严重打击。就如同当年的南京 “彭宇案”,尽管后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但公众心中的负面印象却难以消除,其对社会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冲击至今仍在延续。
三、舆情灾难级应对
除了普法宣传本身的问题,李沧区法院在舆情应对方面的表现也堪称灾难。在该起案例引起舆论关注和群众热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法院选择了沉默,任由舆情 “野蛮生长”。对舆情的敏感度极低,反应迟钝,处置缓慢,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在信息时代,舆情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形成热点,短短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能传遍全网。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发声,就会导致信息真空,各种猜测、谣言便会趁机滋生。群众在缺乏官方权威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不实言论误导,从而对事件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当地法院本应在舆情初现端倪时,就迅速组织力量,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然而,他们却错失了最佳时机,直到央媒下场 “支援”,才不得不出来表态。此时,舆论的 “洪水猛兽” 已经势不可挡,局面早已难以收场。这种不作为、慢作为的舆情应对方式,不仅让法院自身陷入了被动境地,也让整个司法系统的形象受到了牵连。
四、道歉不能消除影响,问责才是终点
虽然李沧区法院已经就此次事件向公众道歉,但这远远不够。这起事件不仅仅是 “表述错误” 的问题,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普法宣传水平的低下,以及舆情处置能力的严重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反思,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全面检视司法系统在普法宣传和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司法从来不是儿戏,判决也绝不是玩笑。普法宣传作为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的普法宣传,都关系到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关系到司法公信力的树立。因此,必须以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待,确保每一个案例、每一句表述都准确无误。
一次草台班子的普法宣传,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它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法治环境,还会让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遭受重创。希望这起事件,能让更多的司法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认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切实提高普法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让普法宣传成为传播法治精神的有效途径。
来源:章律安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