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余竹云身上的标签是中国光伏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践行者,是中环新能源在安徽淮南、桐城、宁夏同心等地规划建设的4个智能制造(光伏生产)基地,100天实现2GW组件投产,半年实现6GW光伏电池投产的“中环效率”“淮南速度”。
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董事长 余竹云
过去,人们认识余竹云,是通过他在房地产行业打造城市地标、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展现的决断;
现在,余竹云身上的标签是中国光伏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践行者,是中环新能源在安徽淮南、桐城、宁夏同心等地规划建设的4个智能制造(光伏生产)基地,100天实现2GW组件投产,半年实现6GW光伏电池投产的“中环效率”“淮南速度”。
余竹云是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安徽省新能源商会创会会长、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董事长。从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拉开大幕直至中场落幕,余竹云用十多年的伏笔,酝酿了一场从传统产业到光伏新能源的转型升级,完成新一轮的战略“卡位”。
与之相比照的,是一群同代房企掌舵者在新能源赛道折戟的残酷现实——恒大等企业以“买买买”的资本逻辑仓促跨界新能源却深陷债务泥潭;宋都股份跨界锂电仅两年便退市。
据上海证券报的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跨界进入光伏领域,但已有超过20家公司宣布失败,陷入退市、破产、项目终止、欠债诉讼等困境。大量企业正从光伏领域撤退,不同时期跨界而来的房地产玩家,其结局呈现出鲜明差异。
中环新能源不是第一个从房地产跨界转型的地产商,未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余竹云的逻辑是“不求最大,不求最快,只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以求在这场迁徙中活下来。
据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中环新能源收益约为60.32亿港元,同比增长49.74%。公告称,收益增加主要由于受报告年度N型电池及光伏组件销量强劲增长所推动,新能源及EPC分部的收益净增加,约为41.275亿港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上一报告年度约21.2亿港元)。
一直以来,余竹云的强项是对政策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所具有的感知力和判断力。
1996年,余竹云踏入中国通讯行业时,正值中国通讯市场大发展的黄金期,他亲历通讯行业“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跃迁。
但到2002年,国家相关部委提出要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投资,并委婉地提到了“通讯行业”。余竹云,迅速捕捉到“通讯行业将有大调整”的信号。
他选择从通讯行业退出,变换赛道,但是,应该往哪里去,走什么行业?是自己创业,还是继续在行业合作发展?这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合肥,作为余竹云曾经军旅生涯的起点,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在2003年,合肥的土地招拍挂制度逐步开始确立,余竹云意识到房地产将重塑城市发展格局。而当前,正是他介入此赛道的关键时期,余竹云果断从上市公司退出,携在通信行业淘得的第一桶金,回到合肥,开始了服务安徽房地产升级的新征程。
他选择合肥火车站商圈的中环国际大厦作为首战,正是看准了政策红利释放的窗口期:1998-2003年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507亿元飙升至5421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年均22%的爆发式增长。
但到了2014年,同行疯狂加杠杆时,余竹云却始终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以下;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降杠杆、去杠杆”, 余竹云立刻意识到,房地产作为存量资本,必将享受在一波人口和政策红利后,褪去华丽的光环,复归于理性。房地产必将淡化投资属性,回归住宅产品的本质。
当别人还在畅想房地产必将还有至少十年的“白银时代”时,余竹云已经早在三年前就布局战略转型,并在此刻加速了集团的“去地产化”步伐。2016年对上海、合肥部分地产项目进行资产处置,迅速回笼资金。2017年公司限制拿地,2018年实施地产项目收尾工作,逐步退出地产业务。
正是源于他对“土地-金融”循环风险的认知,到了2017年“租购并举”新政出台时,余竹云已经开始构建“光伏组件+储能+零碳产业园”的生态闭环。
2019年,余竹云在香港联交所收购主板上市公司,成功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后,彻底剥离地产业务。彼时,中环控股已通过屋顶光伏电站积累技术储备,静候N型TOPCon电池技术革命的爆发。
中环新能源的光伏版图延续这一逻辑:提前布局,在切入赛道时,抓住技术、市场的机会,快速出手,完成转型。
在同行扎堆光伏组件制造,余竹云选择从电站运营切入,规避海外“双反”风险;行业陷入价格战,他以TOPCon技术突破构建壁垒。这种“避开拥挤赛道,专注结构性机会”的策略,与二十年前撤离通讯行业、六年前撤离房地产的思想一脉相承。
《双城记》有句名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时代变幻,创业者如何穿越周期?以下是元新闻和余竹云的对谈:
01/
激流
《元新闻》:你从什么时候感知到风险,知道自己必须要转型的?
余竹云:我们很早就明确,转型必须转向“赛道大、天花板高、经济容量大”的行业。
2008年,合肥市政府投资京东方并大获成功的案例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产融结合的魅力,认识到高端科技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价值,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必须要将公司的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应国家战略需要。从此,我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进军高端科技行业的“种子”。
那时我就认为房地产行业一定会触及天花板,房地产市场总有一天要到顶点。
2008年之后,我们决定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30%投资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直到2019年全面退出房地产市场,转战光伏。
余竹云在凤台光伏产业基地电池车间
《元新闻》:你从房地产市场全面退出前夕,国内市场还是一片火热,你做这个决定有没有阻力?
余竹云:当我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身边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中环在地产行业经营的比较稳健,产品和服务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良好价值,在未来的所谓“白银时代”还有大好前景。
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后期去存量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即使,我们有低负债率和良好的基础,但是,未来将不会再是房地产为主导产业的时代,房地产的时代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过程和片段。
我认为绿色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产业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也需要有担当的民营企业敢于站出来,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助力中国先进制造业。
所以,我当时就坚持转型,首先是统一思想,全集团必须时刻坚信中环的未来需要转型,需要向更高的赛道拓展,统一思想以后,我们在前期准备的绿色产业拓展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物流、大健康和光伏新能源赛道的深度分析,最终选择了光伏新能源赛道,借着技术创新和国家政策支持的机会,我们最终克服了一些困难,实现了成功转型,并最终实现集团的主业聚焦:以光伏新能源产业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元新闻》: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光伏?
余竹云:其实,我们关注光伏行业已经很久了,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2013年-2017年,公司以“绿色”为主线,进行过多产业发展的尝试,有智慧物流、大健康产业、康养文旅,当然,也包含光伏新能源。可以说,中环进入光伏新能源赛道,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公司发展的必然。
那是在2013年,合肥有一家全国头部光伏企业破产重组,当时,中环也参与了竞购,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团队进行调研,但是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彼时,欧美正对中国光伏“反倾销、反补贴”,再加上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如多晶硅)、终端销售市场(如欧美)、核心生产设备(如硅片切割机)“三头在外”,主要均依赖进口,国内企业仅承担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一旦海外进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我们会直接面临生存危机。一个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行业,不是一个健康的行业,特别是对于一个转型的企业来说,不是一个最优选择。
虽然,我们没有收购这家企业,但是,经过这件事,我关注到了光伏行业,发现这个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每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判断,化石能源一定会被新能源所替代。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在分析这个行业,2013-2017年,公司自己购买组件、逆变器等配件,自己安装,在集团旗下物流、绿色装备建筑等产业园区安装光伏电站,分析行业的利润点,了解行业的技术趋势,掌握行业痛点和难点,从用户侧始,迈入光伏新能源行业。
直到2022年,我们光伏组件建设完成并顺利投产,我们在光伏新能源这条路上准备了十年,才终能收获硕果。
余竹云在安徽省新能源商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元新闻》:你为什么会判断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余竹云:2014年开始,光伏组件的价格逐年下降,光伏度电成本不断优化。这背后在于,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突飞猛进。比如,2013年到2018年,在设备端,捷佳伟创、迈为科技等中国企业实现了光伏生产设备的国产化。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光伏新政《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暂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分布式光伏规模受限”“调低上网电价”等严苛的内容,开始改变光伏行业命运。
2012年前后,光伏每发一度电的成本需要5元多,但是到了2018年价格下降超过90%。在这个过程中,多晶硅被单晶硅迭代、隆基股份推出金刚线切割技术、光伏设备价格进一步下降,为光伏产业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从技术革新到成本下降,从国家补贴到平价上网,说明光伏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造血能力,光伏新能源市场才是一个完善的市场,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光伏新能源之路必将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全球光伏新能源市场,带来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的革命,光伏新能源就必然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
这就与以前通讯行业2万多元的大哥大手机很少有人买得起,到现在亲民的几百元智能手机基本人手一台的道理是一样的。
《元新闻》:2018年发生了什么事,使你决定全面转战光伏?
余竹云:这几年,光伏行业技术也随着装机不断迅猛发展。截至今天,N型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800GW,光伏行业电池技术完成了从P型电池技术到N型电池技术主导的转变,N型TOPCon光伏电池技术已经成为市场主导产品。技术路线的升级主导了产业化发展方向。
在2018年前后,首先是光伏行业技术升级带来的光伏度电成本的降低和国家531政策出台,为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我认识到光伏新能源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同时,N型电池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处于技术路线革新的关键期,正是转型企业切入赛道的利好机会。
所以,我们要提前布局,为将来的全面转型积累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因此,我们在2018年公司战略调整,资金回笼,寻求光伏电池技术人才,时刻关注技术动态,为转型做好准备。
最后,2022年,项目落地时,我们在N型的三种技术路线:N型TOPCon电池、HJT电池、IBC中选择了N型TOPCon,也借着技术的东风,公司实现成功转型。
《元新闻》:那个时候,你就已经看到P型电池发展会被N型电池技术迭代吗?
余竹云:光伏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迭代的跌宕史,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旧技术被淘汰。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技术迭代周期会逐步加快,一般改变行业的颠覆性的技术周期从原来的10-20年,缩短为5-10年,而一般阶段性的技术创新周期快则一年,慢则2~3年。
中环凤台光伏产业基地
从电池技术迭代发展来看,从P型PERC技术成熟到N型TOPCon成为行业主流也大约历经了十年时间。在N型TOPCon技术为主流的今天,到钙钛矿技术的主流,业内普遍认为需要5-8年时间,我也是比较认同的,我相信N型TOPCon技术作为电池主流技术还有5-8年的市场生命周期。
因此,对于技术创新,企业家需要站在技术最前沿的视角看待问题。在企业转型发展中,企业负责人对转型行业的选择和进入的时机点把控都非常重要。如果行业选择不对,企业转型阻力会非常大,如果有幸选择了好的行业赛道,但切入行业赛道的时机没有把握好,那么企业也难以转型成功。
正因如此,我们也在BC电池领域、钙钛矿材料光电领域、氢氨醇领域早早布局落子,将以充分的准备来拥抱变化。
02/
克制
《元新闻》:你如何定义这场战略转型的核心逻辑?
余竹云:2003年,我在香港,观察头部行业企业是如何生存与发展。后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周期高抛低息(旨在通过在市场价格高位卖出资产,在价格低位买入资产扩大公司规模,适当多元化,从而实现盈利和资产增值),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周期调整公司战略发展。
但是这不意味着,抓住市场发展周期,公司发展就一定能够一帆风顺。
我们需要控制杠杆率,不能盲目的加杠杆,企业负债必须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一味求大。要切记不能贪婪,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切的风险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
不求最大,不求最快,只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原则。
《元新闻》:从房地产跨界光伏行业,你怎么看待投资和制造业的关系?
余竹云:先了解宏观再聚焦最专业的团队,把这件事做实。投资逻辑只是为了更好地判断宏观上的时间点。当你完成时间点的判断之后,则更需要专注于制造业本身的条件并且达到极致。
如果只做制造业,很容易会陷入行业中。这体现在2013年和2018年,我刚接触光伏产业和全面退出房地产市场时,如果我只是为了制造业而做制造业,我可能就直接投身进入光伏产业或直接做P型电池了,现在的结果要不直接“死”了,要不就背了一身的“包袱”。
我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如果没有宏观视角就无法理解微观层面企业运行,反之亦然。战略和战术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战略制定良好,但是战术执行错误的话,企业发展必然受阻,但是至少还有改进和挽回的机会。如果公司战略制定错误,仅靠战术无法挽回。
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余竹云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活动中发言
《元新闻》:你对未来是怎么判断的?
余竹云:响应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号召,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中环新能源的长期战略。
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技术产能、良率和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性能。我们会争取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不求全产业链的规模布局,但是要做到非常精致产品和优质服务,公司经营需要保留合理的利润。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进行一些外部并购整合。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零碳产业园,发力光储充一体化,未来形成从新能源产品生产,到光伏绿电开发运营,再到氢氨醇产业链的延伸,最后实现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管理的整个闭环。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与全球化发展,将是我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这样,我就有自己的终端用户,延长生命周期。每个行业都很惨烈,我们要保持警惕,时时刻刻有危机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投入研发,最后站在行业的前端进行耕耘。
《元新闻》:你认为的头部标准是什么?
余竹云:第一,头部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有过硬的产品与服务。头部光伏新能源企业必须能够提供转化效率高,性能稳定,具有优良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第二,头部企业要拥有超强的战略定力与敏锐的市场眼光,在国内产业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上,能积极开拓全球化市场布局,提升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三,头部企业必须要有担当,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积极、正向的产业生态构建,团结行业内的新能源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做大行业蛋糕,带领行业健康成长。
我认为头部企业还具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有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技术颠覆的防御能力。
《元新闻》: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到达头部企业?
余竹云:从现在公司发展来看,未来还要3到5年时间。中环新能源不一味地追求规模最大,我们要做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型企业。
在技术创新上保持锐度,在开放合作上保持温度,这既是我们的企业追求,更是我们对全球绿色能源未来的一份责任。(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常诚 梁巍 编辑:龚凤琴)
来源:元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