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郧阳网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郧阳区白桑关镇的人大代表们围绕“助力产业升级·共筑秀美白桑”代表行动主动作为,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助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绘就了一幅机械强农、产业兴农的生动图景。
郧阳网讯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郧阳区白桑关镇的人大代表们围绕“助力产业升级·共筑秀美白桑”代表行动主动作为,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助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绘就了一幅机械强农、产业兴农的生动图景。
田间问需,把准农业转型“脉搏”。“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80亩稻子,可我们村还有60%的农户用不上农机服务。”在今年第三代表小组座谈会上,白桑关镇人大代表何万青记录的这条群众诉求,引发了镇人大主席团的高度关注。随后开展的专项调研显示:全镇农机服务存在覆盖不均衡、小农户对接难、智慧化程度不足三大短板。为此,镇人大4个代表小组累计走访24个行政村、5家合作社,形成《关于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提出“优化补贴政策”“建设共享平台”“培育新型主体”等5条具体措施,得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精准施策,打造全程机械化“服务链”。代表建议落地有声。2025年,白桑关镇重点引进培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十堰市鼎农盛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服务体系。目前合作社拥有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5台套现代化农机装备,在猴猿沟、柏营等4个村建立300余亩示范基地,并投资建设4200平方米智能化育秧中心和百吨级粮食烘干塔。从良种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到粮食烘干加工,合作社通过“菜单式”托管服务,让农户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
延链赋能,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代表们的视野不止于生产环节。在区、镇人大代表的推动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合作社打造的集中育秧中心已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工程。700平方米温室大棚与3600平方米陆地苗床科学搭配,采用浸种催芽、暗化处理、精量播种等标准化流程,单批次可培育千亩优质秧苗。当前首批110亩秧苗长势喜人,通过“四批次滚动育苗”模式,预计五一后将全面启动机械化插秧。随着育秧中心产能释放,全镇水稻种植面积有望突破1000亩,规模化生产为打造“白桑香米”地域品牌奠定基础。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白桑关镇以人大代表在行动为契机,以机械化育秧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社会化服务促规模经营、全产业链增值助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让机械化服务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随着更多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培育壮大,新时代人大代表正以具体行动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视界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