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4空间最深区域中的主要实体群。它们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高耸巨大的粉红恐龙(至少15米以上),外观如玩具皮套,却具备明显自我意识与协同意图。另一种则类似人形皮套生物,形似人类,但披覆着粉色恐龙外壳,与目标高度融合,目前RCSS简称真为粉色恐龙人"。
警报!警报!本视频为RCSS2级机密,未经授权者观看将被S-02模因污染并产生变异。您还有3秒钟离开本视频。三二一,已经授权人员请您继续访问。
#114-01,作为#114空间最深区域中的主要实体群。它们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高耸巨大的粉红恐龙(至少15米以上),外观如玩具皮套,却具备明显自我意识与协同意图。另一种则类似人形皮套生物,形似人类,但披覆着粉色恐龙外壳,与目标高度融合,目前RCSS简称真为粉色恐龙人"。
在近期对#114空间的深层研究后,RCSS已经确认:史蒂芬市东区曾经归档的"粉色恐龙入夜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114-01的早期出场。这两类实体并非机械产物,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生命体。亦不属于近期被确认存在的异常生物"皮套生物。
初步解剖实验显示,其表层质地具有柔软度与合成皮肤相仿的弹性,但在显微镜下。其结构极度复杂,呈现出类似肌肉的主动波动组织,可感知热、光甚至情绪。
我们尝试从一个被成功分离的#114-01个体上剥离外壳,却发现所谓"皮套"无法与内部结构完全区分,推测其并非穿戴,而是成长、缠绕甚至转换而来。#114-01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极强的空间适应性。它们通常在"更深区域"中级慢移动。集体驻足或注视受害者标本,虽然并未展示明确攻击行为。但一旦出现外来进入者,个体之间就会立刻协调路径开展接近行为。
被其包围者,往往会在3-7分钟内开始出现体感错位。首先是热感、潮湿、紧绷,随后意识进入迟滞,最后出现被套入恐龙皮套之内的幻觉。在极端案例中。个体会亲手解开自己的衣物,更值得注意的是#114-01的"社交诱导"机制。史蒂芬市事件中,大量学生和居民在#114-01形成的迷雾结界中生活数日,却全然忽视这些巨型粉红恐龙的存在,甚至将他们视作亲密对象与伴侣。
这一现象与常规认知污染不同,更接近某种温和却不可逆的情感洗脑,广播、纸张、甚至梦境中的内容都会逐渐围绕"可爱"、"恋爱对象"等主题重新组织,直到受害者彻底接受恐龙为同类。
而RCSS曾尝试在#114空间内部对#114-01进行行为诱导实验,将多个志愿者以高频次方式注入空间深层。在第六次实验中,三名受试者的首部与背部开始出粉色恐龙特征,随后报告称"看见了自己的未来模样",并拒绝离开空间。
在他们遗留的衣物上,RCSS回收了散发低频震动的皮质碎片。这些碎片仍在实验至中缓慢移动,像是在等待新的宿主。目前RCSS尚未掌握#114-01的确切数量,其在#114号空间"更深区域"中不断增殖并相互复制,部分个体甚至具备面部结构与东区原事件失踪者相似的轮廓。表明它们可能保留了宿主的一部分记忆或身体结构。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一群体似乎正在模拟"展品"的运作机制-一它们游荡、伫立。被凝视。再反过来凝视人类,某些巨型个体会在展馆天花板下以极慢速度移动,仿佛在安排布局,决定哪些进入者适合成为下一个展出内容。
而RCSS对其本质的假设目前倾向于认为其是一种模因型组织生物,#114-01并不是个体生物,而是一种生物主题。一种"粉色恐龙的幻觉"对人类情感系统的降维干扰与拟态投入,它不依赖暴力。依赖归属感。温柔语词、童年残影和孤独的情感缝隙对受害者造成影响。
RCSS建议,所有进入者必须佩戴身份稳定器,禁止任何语言交流,避免触碰展品表面。并随身携带记忆标记装置,以防认知交替发生。请记住。它们并不需要你相信它们是恐龙,它们只需要你在展厅里多留一会儿,然后一切都会来得非常自然。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