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鸿蒙系统首次亮相,没人敢说它能翻起多大浪。2024年,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全栈自研、独立于安卓和Linux,打破国外内核垄断。
2019年,鸿蒙系统首次亮相,没人敢说它能翻起多大浪。2024年,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全栈自研、独立于安卓和Linux,打破国外内核垄断。
王成录,这个被称为“鸿蒙之父”的人站出来说:“这机会,一百年、两百年,都未必有一次。”他不是说鸿蒙本身,他说的是操作系统重构的历史窗口。
这是中国第一次拥有独立全栈操作系统,从硬件到底层内核,第一次让所有设备用一种语言互联,第一次能撑起全球产业生态的话语权。系统换了底座,规则就要改写。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供应链断裂、系统封锁,安卓全面断供,华为全球5亿终端设备面临系统无法更新的实际风险。
彼时,华为刚以2.4亿台手机出货量超过苹果,仅次于三星,使用的是台积电7纳米麒麟990芯片,硬件登顶,但系统一夜入冬。
鸿蒙操作系统1.0版本在2019年8月仓促登场,首次亮相场景限定在电视终端“智慧屏”,选择规避手机主战场的风险。王成录早在2016年就启动鸿蒙内核开发,2017年完成1.0验证,因未受重视而搁浅。直到断供冲击才被重新提起。
操作系统的“全栈掌控力”问题是王成录切入的突破点。2015年前安卓手机普遍存在卡顿问题,虽用上高端硬件,但性能释放受限。
原因是安卓架构层级对硬件响应滞后,缺乏系统级协同能力。鸿蒙正是针对这种结构瓶颈,提出完全自主控制内核、框架、驱动到应用生态的“全栈构建”逻辑。
2020年5月,美国制裁进一步加码。华为被迫转向高通4G芯片,旗舰功能全面受限。王成录在任期间推动“鸿蒙+安卓双框架”架构实现软兼容过渡,为设备生态过渡赢得窗口期。
此阶段,鸿蒙以“万物互联”为目标展开原型演示。任正非观看演示时看到:华为手机与音箱“碰一碰”,歌词直接映射到手机界面,还能操控播放,移开设备音乐继续播放——这是一次系统层级联通设备的实际验证,标志鸿蒙具备跨平台交互能力。
华为在2019年后对鸿蒙系统研发形成压强投入,2020年华为年研发投入1419亿元,超过全球大部分科技企业,累积10年研发支出超7200亿元。这一阶段,鸿蒙完成操作系统雏形的“技术锻造”,打下底座。
2021年,鸿蒙全面开源,OpenHarmony版本成为独立演进分支,以物联网、智能终端为切入场景,逐步建立非手机生态场景入口。这为王成录日后主导的“机器人系统平台化”埋下伏笔。
底座打好,生态尚未成型。下一阶段,场景接入与标准化平台成为核心任务。
2024年10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系统。该版本放弃安卓开源项目AOSP,不再采用Linux内核,全面转向自研鸿蒙内核及应用体系,完成系统结构重构。
这是鸿蒙系统自2019年问世以来,最大版本级别升级。截至该节点,鸿蒙系统累计原生代码超过1.1亿行,生态设备超过10亿台,原生应用数量超过1.5万个,基本形成国产操作系统规模化生态轮廓。
王成录明确提出,替代安卓只占鸿蒙价值的5%。其余95%是未来设备生态的共通语言、交互标准与协同能力。鸿蒙系统底层结构定义出“空间即终端”的概念——所有终端接入鸿蒙系统后,将不再孤岛运行,而是在统一语言下互联协作。
王成录用“空间变大手机”来解释鸿蒙目标。其本质是设备级应用平台的解构与重构:手机、电视、冰箱、手表、汽车、摄像头……在鸿蒙逻辑下可组成一个虚拟大设备,实现信息流的自然衔接与调度。
这种架构实现的关键是“操作系统内核+框架层+设备抽象”的统一化设计,突破传统“一个系统一块设备”的划分机制。所有设备统一语言、共享接口、实时协同,意味着行业标准被重新定义。
此版本发布后,鸿蒙系统生态开始向智慧城市、车载终端、工业现场、可穿戴设备同步拓展,形成跨产业纵深应用接口。
原生鸿蒙发布前夕,王成录选择离开华为,赴深圳创立“深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专注开源鸿蒙生态平台化建设。2024年,深开鸿与哈工大、北理工等高校建立合作,推出全场景实验箱,面向学生和企业用户提供鸿蒙生态实训工具,补足基础人才缺口。
鸿蒙系统原生化转型并未压缩其市场空间,反而因技术门槛提升、接口标准统一,拉高平台粘性。
王成录强调,未来操作系统的核心不再是“能不能跑APP”,而是“能否撑起生态自治”,鸿蒙正是承载这项能力的中国基础。
下一项任务,是把这份生态能力,在具体行业里扎根。
2025年4月9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布会上,深开鸿发布全国首个基于开源鸿蒙的多机协同机器人操作系统M-Robots OS 1.0,正式拉开鸿蒙系统从底层向行业场景跨越的落地。
该系统基于OpenHarmony设计,专用于多机器人场景下的分布式调度和实时协同控制。其最大亮点是“响应时间低于1微秒”,具备硬实时能力,可支持无人机、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等复杂场景的调度逻辑。
王成录指出,操作系统在机器人场景中相当于“灵魂”,直接决定群体智能与生态拓展效率。当前市场长期被“Linux+ROS”封锁,国内系统碎片化严重,兼容性差、开发成本高。
M-Robots OS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响应时间达硬实时标准,二是兼容多品牌设备,三是内置AI算法库,四是开发门槛低,提供API与工具链支持。目前,该系统已在工业机械臂、协作机器人等场景完成测试,2025年将启动产线级别的商用验证。
深开鸿还计划未来三年落地10个行业标杆场景应用,2025年底发布2.0版本,三年内完成工具链、仿真、数据管理等生态组件的系统化搭建。这是操作系统生态由点状向网状延展的关键节点。
王成录同时提出“合伙人计划”,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鸿蒙+机器人”标准接口体系。目标是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全球机器人技术产业链的新生态枢纽。
与此同时,王成录个人已于2024年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博士学位,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鸿蒙系统的完整理论体系。操作系统要成生态,最终要落入教材、写进标准、进入课堂。
鸿蒙系统从备胎转正,再从实验室走进产线,路径清晰:2019年起步于断供危机,2024年完成原生鸿蒙重构,2025年机器人系统落地,形成“全栈+全域”的国产系统演化闭环。
“鸿蒙之父”打造!全国首个开源鸿蒙机器人操作系统发布.南方都市报.2025-04-11.
“鸿蒙之父”王成录: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鸿蒙操作系统理论体系.央视新闻.2024-11-04.
筑牢国产软件之“根”——对话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新华网.2021-04-08.
来源:清尧乱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