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前,一位游客正举着自拍杆不断调整角度,闪光灯在玻璃展柜上折射出刺眼的白光。这样的场景在当今博物馆与寺庙中已成常态,看到很多人拍文物,拍佛像,曾经与一位研究历史文物学者交流,受益匪浅,他提出,很多文物是陪葬品,阴气比较重,按照民间的说法,
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前,一位游客正举着自拍杆不断调整角度,闪光灯在玻璃展柜上折射出刺眼的白光。这样的场景在当今博物馆与寺庙中已成常态,看到很多人拍文物,拍佛像,曾经与一位研究历史文物学者交流,受益匪浅,他提出,很多文物是陪葬品,阴气比较重,按照民间的说法,你镇不住,就会伤害到你和家人的身体,所以不是专业工作者不要拍;佛像也是,你拍了佛像,就等同于把佛请回了家,有一天你相机、手机存不下这些佛像照片的时候,你是删除还是不删除,你把佛像删除,那是不是亵渎了佛。
文化敬畏应是很多中国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文物镜头里的历史重量
博物馆的文物展柜中,商周的青铜酒器曾盛满祭祀的醴酒,汉代的陶俑曾守护墓室的安宁,明清的佛经写本曾承载信徒的祈愿。这些穿越时空的器物,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文明的基因片段。当未经专业训练的拍摄,闪光灯的频繁闪烁正在加速颜料氧化,随意的构图更是对其文化语境的粗暴切割,沦为相册里的视觉符号。敦煌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年因拍摄闪光灯造成的壁画颜料褪色面积达0.3平方米,相当于毁掉一整块供养人画像。
更值得深思的是对陪葬品的拍摄心态。那些沉默的陶鼎、静谧的墓志,本是古人 "事死如事生" 的生命观载体,承载着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当我们以猎奇心态聚焦于陪葬品的纹饰,甚至在社交平台配上 "阴气重"" 有灵性 " 的调侃文案,实则是对先民精神世界的轻慢。历史文物不是网红打卡的背景板,而是需要以敬畏之心解读的文明密码,镜头的滥用,往往让我们在获取图像的同时,失去了与历史对话的真诚。
佛像取景中的信仰维度
寺庙的佛像前,镜头的举起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文化符号碰撞。在佛教信仰中,佛像是 "以像表法" 的载体,信徒面对佛像时需心怀恭敬,绕行、礼拜皆有仪轨。而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本意或许是记录艺术之美,却可能在无意间触犯信仰禁忌 —— 某些寺院认为,随意拍摄佛像是对 "不敬三宝" 的潜在冒犯,尤其是将佛像照片随意存储、删除、转发,更被视为对信仰的轻慢。正如那位学者的追问:当手机内存不足时,你如何处理相册里的佛像?删除,可能违背信仰伦理;留存,又是否做好了持续尊重的准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镜头将立体的宗教符号平面化为电子图像,消解了佛像作为 "神圣空间" 组成部分的庄严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当游客用手机全景模式扫描壁画时,他们捕捉的是像素,却失去了在幽暗洞窟中仰头凝视时,那束从天窗洒落的光线赋予壁画的神性光辉;五台山的文殊像前,当自拍杆挡住信徒的跪拜之路,镜头里的笑脸与蒲团上的叩首形成刺眼对比。信仰的庄重,从不应被镜头简化为九宫格里的构图游戏。
数字时代的观看之道
我们并不反对用镜头记录文明,相反,专业的文物摄影、严谨的宗教艺术纪录片,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但普通游客的拍摄行为,需要厘清 "记录" 与 "消费" 的边界。博物馆的文物说明牌、寺院的导览手册,远比镜头更能传递文化精髓;驻足凝视时的屏息,闭目静思时的感悟,远比按下快门的瞬间更接近文明的本质。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言:"最好的文物保护,是让人们在合适的距离欣赏它的美。"
在这个被图像统治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 "镜头之外的自觉"。面对文物,不妨放下手机,让目光穿越时光的雾霭,去感受青铜器上范铸的痕迹、瓷器开片里的岁月密码;面对佛像,不妨双手合十,在心底留一处不被像素侵占的神圣空间。真正的文化尊重,不在于镜头的精准对焦,而在于心灵的深度对焦 —— 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代替猎奇,用理解取代消费,才能在数字时代,守护好文明的精神原乡。
快门声可以暂停,文明的传承却永不停歇。让我们慎用镜头,不是因为所谓的 "阴气",而是出于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放下手机,不是拒绝记录,而是为了让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比屏幕更辽阔的心灵深处。当镜头不再是游览的必需品,当观看回归到用心感悟,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文物与佛像背后,那些沉默而庄严的文明絮语。
来源:精致DI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