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耕始,农事兴,冰城寒地小龙虾成为主角之一。近日,哈尔滨长岭湖养殖基地已开始捞虾苗,1500万尾寒地小龙虾苗将陆续分散到农户手中,下池塘、进稻田,为水产养殖“蓝色粮仓”增添一份别样鲜美。
春耕始,农事兴,冰城寒地小龙虾成为主角之一。近日,哈尔滨长岭湖养殖基地已开始捞虾苗,1500万尾寒地小龙虾苗将陆续分散到农户手中,下池塘、进稻田,为水产养殖“蓝色粮仓”增添一份别样鲜美。
近年来,冰城寒地小龙虾产业逐渐壮大,摸索、走通了“自繁自育”“南繁北育”等多条路径,并逐步完善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链条,成为一张闪闪发光的“金名片”。
“水上春耕”大幕启,培育富民大产业
在长岭湖附近一片水塘边,养殖户开始投放虾苗。作为哈市最大的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这里每年以大棚养殖、池塘放养的形式,通过“南繁北育”等模式,满足了寒地小龙虾苗的市场需求。
黑龙江省达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养殖基地共有大棚35栋、池塘2000余亩,今年将繁育虾苗1500万尾。“差不多8月开始进入捕捞季,能持续4个月向市场供给寒地小龙虾,正好填补了‘南方虾’的市场缺口。现在每年还有5万斤小龙虾以‘礼盒’的形式销往省外,做到了‘北虾南游’。”
近年来,冰城围绕寒地小龙虾品种选育、苗种培育、养殖生产、品牌建设、物流销售等方面全链条发力,创新推出“南繁北育”“自繁自育”等模式。长岭湖养殖基地主要采用“南繁北育”技术,虾苗还是米粒大小时从南方空运过来,养在温室大棚内,待适应了水土、温度后放养到池塘、稻田,成长为真正的“寒地小龙虾”,不仅成活率大幅提升、肉质紧致弹滑,而且个大鳃净、味道甜香。
今年,通河县“虾稻共作”面积预计达8000亩,寒地小龙虾繁育能力达800万尾以上;宾县全力打造“龙江虾谷”,寒地小龙虾苗种生产能力提升至1000万尾……去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哈尔滨市“中国寒地小龙虾之都”区域特色品牌称号;今年,哈尔滨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成功入选黑龙江省推介农业主推技术名录。几年时间,作为“外来物种”的小龙虾适应了寒地生长,“安家”黑土地,从“舌尖美味”逐步长成富民大产业。截至目前,寒地小龙虾已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30余个区(县)建立了养殖示范基地,并辐射吉林、内蒙古、辽宁和青海等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1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近7亿元。
绿色农业“活标签”,定制农业“生力军”
在方正县天门乡沿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玉捞起一网虾苗查看长势。稻田已经插秧完毕,这些寒地小龙虾即将下田。3个月后,成品小龙虾就能进入加工车间,变成美味的“虾饺”。
李国玉告诉记者,进入8月后,沿江村每天要捞虾几百斤。不用出村叫卖,乡亲们守在田间地头数钱就行,“要来捞虾得提前预约”。在方正县,“方正富硒米”“寒地小龙虾”相互背书,互为绿色、有机农产品“活标签”:“米为虾提质、虾为米增香”,“虾稻共作”“一水双收”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坐落在呼兰区雪花路上的黑龙江合味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正生产的煎虾饺美味诱人,每个煎饺有两个虾腰,半开口的设计,正好露出虾肉,色香味俱佳,是餐饮企业点名定制的佳肴。
哈尔滨市寒地小龙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黑龙江省寒地小龙虾产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礼兴告诉记者,寒地小龙虾除直供餐桌外,还会加工成虾尾等产品。有了“农头工尾”保障,养殖户没有了后顾之忧,积极性高涨。
今年,哈尔滨市计划推广寒地小龙虾5万亩,技术支持建设苗种繁育基地10个、千亩连片基地5个,打造通河、宾县、方正3个养殖示范县。市场端反馈,冰城寒地小龙虾呈供不应求之势,成为冰城“定制农业”领域的一枝新秀。
小龙虾“自带卖点”,农文旅融合发展
冰城寒地小龙虾5月放苗、8月开始收获,填补“南方虾”市场供应缺口的同时,因其生长期、收获期与“冰城夏都”的避暑游、金秋游重合,有力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松北区杏林村,村民陈华的池塘远近闻名,每年夏秋时节天天满客。“一把鱼竿二两肉”,一会儿工夫就能钓上半斤小龙虾,大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且能吃到自己亲自钓的小龙虾,很少有人经得起诱惑。陈华说:“以前池塘养鱼搞过垂钓,但没像现在钓虾这么火。如今,进村的游客都要到垂钓园打卡,寒地小龙虾是每餐必点菜。”
自从杏林村闯出“寒地小龙虾村”名号,进村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采摘园、烧酒坊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生意红火。
在宾县糖坊镇胜利村,一块“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的牌子立在路旁,经常有游客沿着指示路线走进稻田,一尝美味。今年,宾县在4个乡镇推广寒地小龙虾养殖,形成了以钓虾为主的农业观光游线路,传统农业转型踏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乡亲们说:“可别小看了这小龙虾,那可不是一斤卖个几十元的事,绝对值得上心干。”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内融入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企业近50家,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依托寒地气候优势,寒地小龙虾产业加快了高质量发展步伐。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院长董宏伟介绍,通过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新机制,冰城寒地小龙虾将不断丰富黑土地“蓝色粮仓”,“钳”来更广阔市场。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