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琅琊新闻网讯53岁的农妇“沂蒙二姐”一边锄地,一边对着手机吟诗,300万网友为她点赞;村支书直播卖桃,啃着煎饼卷大葱跳起“笨拙舞蹈”,订单却源源不断;深山里的炒鸡大锅冒着热气,主播一句“90%线上销售”,让传统手艺闯出新市场……山东蒙阴,这个曾经“地无三尺平”
琅琊新闻网讯 53岁的农妇“沂蒙二姐”一边锄地,一边对着手机吟诗,300万网友为她点赞;村支书直播卖桃,啃着煎饼卷大葱跳起“笨拙舞蹈”,订单却源源不断;深山里的炒鸡大锅冒着热气,主播一句“90%线上销售”,让传统手艺闯出新市场……山东蒙阴,这个曾经“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县,如今靠一部手机,上演着一场数字时代的“山乡巨变”,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三重深刻启示。
第一重启示:“新农具”要有,但“新农人”更关键。借助“直播+短视频”这一“新农具”,留守妇女牛庆花从喂猪放羊到年销百万斤蜜桃,“兵支书”刘敬星从部队退役后带着乡亲直播卖车,“仨宝日常”“晋贤爸爸”“菜花和祥子”等“原生网红”不断出圈……他们不刻意表演,而是把最真实的农耕生活搬进镜头——锄头下的泥土、桃园里的鲜果、炒锅里的香气,恰恰成了最动人的“流量密码”。这告诉我们,与其费心“打造亮点”,不如用心发现乡土本身的亮点;与其花钱请网红代言,不如培养自己的“永久牌”新农人。
第二重启示:流量要变现,产业得扎根。一些地方搞直播带货,之所以热闹一阵后便无下文,问题根源在于“有流量没产业”。蒙阴没把直播当成“一锤子买卖”,而是把手机里的订单落成了地里的标准、车间里的生产线:用智能分拣线让桃子“论克卖糖度”,9个蜜桃卖出百元高价;把深山炒鸡做成预制菜,日销500只;甚至让半挂车在直播间卖出全国十分之一的销量。更难得的是,他们不满足于“卖货”,而是延伸出研学基地、文旅融合等新业态。这种“手机屏连生产线,直播间通产业链”的模式,才是“网红经济”长久不衰、一路“长红”的关键。
第三重启示:最动人的乡村是真实的农耕生活。乡村振兴最怕“硬造景观”,而蒙阴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把乡村包装成“滤镜里的田园”,而是让真实的农耕生活成为卖点。凌晨直播粉条制作的安小月,镜头里是农人起早贪黑的汗水;就连卖挂车的直播间,背景都是真实的车间叮当声。
有网友说:“看蒙阴直播,闻得到桃香,听得到虫鸣。”这种“不包装的包装”“不表演的表演”反而成就了最持久的吸引力。
流量如风,内容似根——唯有深植乡土的风物,才能让网红之树四季常青。蒙阴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乡村最动人的“人设”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当锄头遇上自拍杆,当手机成为“新农具”,当流量浇灌出“新钱景”,农民用最传统的方式拥抱最现代的科技,在最本土的场景中连接最广阔的市场,乡村振兴就像蒙阴的桃花一样,在数字时代的春风里自然绽放。
来源:临沂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