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金融标准化发展指明新方向、提出新任务。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金融标准化战略从立梁架柱到落地生根明确路径。2024年,人民银行总行、福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金融标准化发展指明新方向、提出新任务。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金融标准化战略从立梁架柱到落地生根明确路径。2024年,人民银行总行、福建省分行接续印发关于加强金融领域标准实施工作的文件,对强化金融标准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在总行、福建省分行的指导下,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绿色金融、华侨金融、两岸融合等区位特色,聚焦供应链、港航物流等优势产业需求,因势利导,以构建生态为出发点、服务民生为根本点、助力特色为发力点,全方位带动辖区金融标准化工作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推动厦门金融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副行长 黄涛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厦门市分行依托特区金融机构实力强、行业协同紧、人才储备多的特点,从优化机制、强化宣传和深化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金融标准化发展生态。
1. 多层次优化管理机制。在管理层面,厦门市分行将全面推进金融标准化列为分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有力统筹科技、业务、宣传等部门,共同推动金融标准实施建设。在机构层面,督促辖区法人金融机构强化标准化岗位和人员配备,推动厦门银行明确将规划发展部作为标准化工作部门,设置专人专岗;指导厦门国际银行成立金融标准化领导小组负责全行标准化工作,发布辖区首部金融机构标准化专项规划《厦门国际银行金融标准化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在协同层面,推动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成功取得团体标准发布资质,设立金融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协调会员机构金融标准化事宜,强化辖区金融团体标准建设咨询和指导。
2. 多举措强化宣传质效。依托全国科技活动周、“质量月”等常态化活动,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广泛传播“金融标准,为民利企”理念,营造“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的浓厚氛围,近三年辖区金融机构开展标准化宣传场次达2700余场,覆盖人群达13.84万人。组织辖区银行业机构开展“金融标准行长谈”征文活动,优选并编发17篇行级领导署名的金融标准化工作原创文章,深化行业交流,显著提升辖区金融标准化参与热度。组织辖区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参加金融标准化争先创优活动,以标杆强示范,近两年辖区共4项企业标准入选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占福建省入选榜单金融标准总数44%。
3. 多渠道夯实人才储备。深刻领会人才对金融标准化创新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组织参加认证培训和总行工作实践,加强“业务+标准”“科技+标准”等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储备。指导金融机构优选业务或科技骨干参加金融标准师认证考试,目前共有4人获中级认证、5人获初级认证,人才梯队建设不断优化。积极派人参加总行金融标准国际化工作实践,推动厦门市分行入选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融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工作组成员,1人受聘为工作组专家,努力培养金融标准化专家型人才。
2023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面向福建省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组织开展金融标准化专题培训
厦门市分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持续强化普惠金融领域标准实施力度,推动金融标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1. 推动银行营业网点无障碍建设。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对标《银行营业网点 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国家标准,通过配置无障碍设施、开辟老年人绿色服务通道、对智能机具进行适老化改造等方式,持续提升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体验。例如,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2022年建成辖区银行业首家无障碍自助存取款操作间,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2023年启动全辖敬老服务模范网点达标认定专项行动,厦门银行2024年完成19家营业网点无障碍建设改造。
2. 组织开展金融服务生僻字治理。组织辖区法人金融机构依据《金融服务 生僻字处理指南》行业标准开展金融服务生僻字治理,完成生僻字治理系统建设、终端改造、字库采购、推广实施等一系列工作,有效落实标准关键技术指标。截至目前,厦门银行已实现开户、存款、贷款、汇款、理财等主要业务的生僻字处理,累计改造应用系统50个、终端903台;厦门国际银行采购生僻字云服务系统,累计完成核心系统、综合柜面、个人电子渠道、大数据平台等38个相关系统改造,切实保障特殊人群金融消费者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基本权益。
3. 助力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指导厦门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国际银行等落地实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 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因地制宜在岛外农村地区布放自助设备、设立银行网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结合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指导厦门农村商业银行选派业务骨干赴乡镇挂职,丰富各服务点服务内涵,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底,厦门农村商业银行已选派300名金融助理赴乡镇基层挂职,服务范围覆盖行政村319个,覆盖率达100%。
2023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原厦门市中心支行)组织开展“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宣传活动
卓有成效的金融标准化创新实践是助力金融服务和技术革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厦门市分行着眼区位特色和优势产业,指导辖区金融机构结合自身条件打造富有特色的金融标准体系,持续深化金融标准化创新实践。
1. “三步走”打造华侨金融标准品牌。厦门是华侨华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华侨金融在福建地区有着深厚的发展土壤。为进一步厘清华侨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业务范围和服务标准,解决不同机构、不同产品差异给华侨金融服务带来的不便,厦门市分行制定“企业标准—领跑者—团体标准”三步走提升机制,指导厦门国际银行立足华侨金融业务优势,成功建立华侨金融标准品牌。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发布《华侨金融服务标准》等2项企业标准;2023年推动华侨金融借记卡标准入选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同步发行华侨专属借记卡“侨心卡”;2024年,依托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发布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并成功申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至此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标准品牌初步建立。在系列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下,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业务总量超2100亿元,客户总数超9.7万户。
2. “促融通”推出台商金融服务标准。厦门银行作为大陆首家具有台资背景的城商行,“台味”基因与生俱来。厦门市分行准确定位辖区台胞台商金融需求,指导厦门银行梳理对台金融服务场景,编制发布《台商金融业务服务规范》企业标准,规范台商金融服务对象、产品体系、服务渠道、品牌宣传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求。同时,在该规范实施的基础上持续建设、优化“台e贷”“台农贷”“薪速汇”等台企台胞专属产品,不断丰富对台金融服务场景。其中,“台e贷”入选2023年福建省金融创新典型案例,“台农贷”入选2022年福建省十大金融创新项目,截至2024年底,“台e贷”在贷资金5857万元,台农在贷资金2.36亿元,在推动两岸融通中取得积极成效。
3. “强转化”推动发布供应链金融标准。厦门市作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厦门市分行立足辖区优势,辅导厦门银行和厦门创翼数字科技公司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成功申报福建省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并顺利通过测试。为扩大创新成效,带动行业发展,厦门市分行接续指导项目申报机构,牵头制定供应链金融团体标准,并依托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正式发布,成为金融创新成果向金融标准转化的有益探索。在该标准的实施带动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金融机构达56家,为25家通信、物流、绿色新能源领域核心企业提供上下游供应链融资服务,资产规模突破200亿元。
4. “助转型”建设港航物流绿色标准。为助力厦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厦门市分行结合厦门港航物流传统产业优势,指导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启动《港航物流绿色低碳转型评价指南》团体标准建设。该标准划定6大类共40子类港口物流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的范畴,明确每个子类项目评价应参照的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共50余项,并规范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的基本条件,为深化金融支持厦门市港航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外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11处提到标准化工作,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下一步,厦门市分行将持续巩固和扩大辖区金融标准化创新实践成效,锚定金融“五篇大文章”和两岸融合等重点方向,不断推动辖区金融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守为民初心,不断扩大无障碍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生僻字处理等普惠领域金融标准的实施广度和深度,督促金融机构做好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坚持服务发展,加快对台金融服务、绿色金融相关团体标准建设,指导金融机构结合特色业务提升企业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坚持人才培育,加强金融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开展两岸金融标准互联互通领域调研,指导金融机构完善人才梯队建设,配齐配强讲标准的宣传型人才、用标准的业务型人才和建标准的研究型人才。
“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特区的宝贵精神,厦门市分行将不忘嘱托,奋楫争先、赓续前行,深挖辖区创新禀赋,持续深化金融标准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撑和赋能,以更高水平的金融标准助力厦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