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戏,是色达部落文化颇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部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内容。藏戏在西藏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称为“南木特”,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
2009年9月30日,藏戏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是色达部落文化颇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部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内容。藏戏在西藏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称为“南木特”,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
藏戏表演
藏戏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每逢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和特定的宗教节日,都要举行大型藏戏汇演。常演剧目有“八大传统藏戏”之称,演出一般分为“顿”(开场祭神歌舞)、“雄”(正戏传奇)和“扎西”(祝福迎祥)三个部分。其表演手段高度程式化,有唱、舞、韵、白、表、技“六技”。
1991年5月23日, J176 和平解放西藏四十周年,(2—1 “歌舞”)
1999年10月1日,1999-11J《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56-4藏族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7月16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金币—藏戏。
藏戏在民族团结中的意义体现在其强调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历史传统。藏戏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演绎古老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传承了藏族文化的精髓。藏戏的剧本、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元素都体现了藏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这些都是藏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通过参与和观看藏戏的活动,藏族人民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005年8月26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
藏戏的起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崇尚佛教,迎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传播佛教,建桑耶寺,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和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出现了类似中国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舞蹈。
2015年9月1日,2015-17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3-1)J 美丽西藏
1430年,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唐东杰布修建西藏第一条铁索桥时,唐东杰布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指导七姐妹演出,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由于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这就是藏戏的雏形。所以藏戏又被称作“阿吉拉姆”。
2021年8月19日,2021-15的《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邮票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中已开始有戏剧性质的艺术形式,乃东县哈鲁岗村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基本相同。
藏戏,明信片
在大昭寺“文成公主进藏图”壁画中,反映拉萨以歌舞百戏欢迎公主的画面中心位置,就有戴着白山羊皮面具的牧民与两头牦牛进行舞蹈的场面,旁边还有两个司鼓钹伴奏者,亦与藏戏演出的形式基本相同。
文成公主入藏图,邮资片
17世纪,藏戏正式从宗教仪式的跳神中分离出来,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演浑然一体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出现了作家创作的上乘剧本,积累了一批著名的传统剧目。
来源:河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