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北疆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0:37 1

摘要:在北疆广袤大地上,阿荣旗的红色记忆与人文底蕴交织生辉。为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阿荣旗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系列广播宣讲节目《电波里的阿荣 “声”韵》。在这里,各行业宣讲员、本土文化传承人化身为故事讲述者,以声为媒,让阿荣大地的北疆

在北疆广袤大地上,阿荣旗的红色记忆与人文底蕴交织生辉。为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阿荣旗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系列广播宣讲节目《电波里的阿荣 “声”韵》。在这里,各行业宣讲员、本土文化传承人化身为故事讲述者,以声为媒,让阿荣大地的北疆故事搭乘电波,飞入基层、传向远方。让我们屏息聆听,在电波中的“声”韵里感受阿荣旗的北疆记忆。

本期宣讲人:复兴镇人民政府戴佳,带来的故事是《赓续北疆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往往蕴含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内蒙古发展,对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宝贵品质给予充分肯定。其中不止一次提到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北精神”作为北疆文化的精神坐标,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庚续着草原儿女永远跟党走的红色血脉。接下来,就请跟随我来到我的家乡阿荣旗,开启一场关于北疆精神的探寻之旅。

70年前,第一粒柞蚕卵在阿荣旗的树枝头苏醒,这片土地便开启了用蚕丝注解农耕文明的新史诗。或许没人想到,小小“白茧子”竟会变成乡村振兴的“银疙瘩”。彼时的先辈们没有技术,就向自然请教;没有经验,就用双手摸索。正是这种“蒙古马般的倔强”,让柞蚕养殖在冻土中扎下了根。70余载风雨兼程,阿荣旗的干部群众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构建出了全产业链创新生态,通过生态友好型养殖实现蚕业与自然共生,用蚕蛹,蚕丝被,雄娥酒等产品打开了全国市场;更在非遗活化领域打造出柞蚕文化体验馆、柞蚕主题酒店等文旅新IP 。如今,阿荣旗现有蚕场达47万亩,商品茧产量突破600万公斤,蚕业产值达2.2亿元。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和蚕茧集散地。阿荣旗正践行着总书记的嘱托,用七十年的坚守证明:古老的农耕智慧永远蕴藏着破茧成蝶、驰骋万里的磅礴力量。

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阿荣旗各族儿女时刻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二十载春秋青绿为墨,一人孤勇山河作答。您看,大兴安岭东麓这涌动的绿色波涛里,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的传奇。26年前,当王武山放下锄头走进霍尔奇镇荒山时,摆在他面前的是板结的黄土、龟裂的沟壑。煤油灯在呼啸的北风里明灭,泥浆水在干裂的唇齿间苦涩,可这个农民硬是用皴裂的双手,在1100亩的荒山上种下12万株树木。没有水,他就在荒山中央打一口井;没有路,他就开辟一条小路往山上背树苗。“根扎透了,人心就稳了”26年信念不改,他的身影,汇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坚毅。当阿荣旗30万儿女把总书记嘱托化作生态长征的号角,索尔奇湿地百鸟归巢的晨曲,阿伦河碧水绕城的晚照,正是新时代"三北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北疆万里江山,正在还给世界一个绿色的瑰宝!

当阿荣旗的柞蚕在年轮里结茧成诗,当生态卫士的绿荫在时光中写就传奇。我终于读懂,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故事,从来不是奇迹的偶然绽放,而是如蒙古马般的阿荣儿女在驰而不息的接力奔跑,是无数双手在岁月长卷上以韧劲为笔、以汗水为墨镌刻的永恒图腾。让我们不负嘱托奋蹄扬鞭,继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踏出北疆的铿锵铁蹄。让我们以永不停歇的蹄声作答时代召唤,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奋力谱写阿荣旗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让新时代的草原传奇绽放出最壮美的北疆春光!

来源:阿荣旗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