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1939 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艰难求生。就在这一年,年仅 17 岁的母亲,告别了甘肃张掖的故乡,踏上了前往陕西咸阳的路途,她的命运也自此彻底改变。
苦难远嫁,扎根异乡
在历史的长河中,1939 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艰难求生。就在这一年,年仅 17 岁的母亲,告别了甘肃张掖的故乡,踏上了前往陕西咸阳的路途,她的命运也自此彻底改变。
张掖与咸阳,相隔千里之遥。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当时,母亲的这趟远嫁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未知。一路上,黄土漫天,崎岖难行,母亲坐在简陋的马车上,随着车轮的滚动,内心满是对故乡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恐惧。她紧紧握着行囊,那里面装着的不仅是衣物,更是她对家乡最后的眷恋。每前行一里路,离故乡就更远一步,她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又不得不强忍着,因为她知道,自己已没有回头路。
到达陕西咸阳那个偏僻的农村时,母亲只觉一切都是陌生的。方言、习俗、生活习惯,没有一样与家乡相同,周围人的口音她听不太懂,这里的饭菜也不合她的口味。然而,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母亲嫁入的家庭,是一个有着诸多成员的大家庭。父亲有兄弟 5 人,他排行老二。家中不仅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还有三位尚未成家的叔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缺衣少食是常态。但母亲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她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然后开始操持家务,缝补衣物、打扫庭院,样样都做得井井有条。
对待爷爷奶奶,母亲孝顺至极。她会耐心地倾听老人的唠叨,细心地为他们准备每一顿饭菜,冬天为他们烧炕取暖,夏天为他们驱蚊纳凉。奶奶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吃药,母亲总是不辞辛劳地去村里大夫那里去抓药,回来后亲自煎好,端到奶奶床前。爷爷喜欢听广播里的秦腔,那时候还没有这些,都是公社给村上安的“戏匣子”,农闲时,母亲会陪他一起听收音机里的戏曲,虽然她听不懂当地的戏曲,但看到爷爷脸上的笑容,她也觉得满足。
照顾三位叔叔,母亲也毫不含糊。她会为他们缝补破旧的衣衫,在他们外出劳作时,准备好干粮和水。逢年过节,母亲会想尽办法改善伙食,让一家人能吃得丰盛些。在她的操持下,这个原本有些杂乱的大家庭,逐渐变得温馨和睦。尽管生活艰难,但母亲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她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家中的每一个人。
操持家族,坚强主心骨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操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母亲每日都在与生活的困苦做着顽强的斗争,她的身影在忙碌中从未停歇。
天还未亮,整个村庄还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母亲就已悄悄起身,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厨房里,光线昏暗,只有那扇小小的窗户透进一丝微弱的光亮。母亲熟练地生起火,锅里的水开始 “咕噜咕噜” 地翻滚,她便着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那时,粮食短缺,早饭往往只是简单的粗粮粥,母亲却总是变着法儿地让它变得可口一些。她会在粥里加上自己腌制的咸菜,那咸菜是她在秋天时,将收获的蔬菜洗净、晾干,再放入大缸里,加入各种调料腌制而成的。每一口咸菜,都饱含着母亲的辛勤与智慧,为平淡的早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味。
除了做饭,母亲还承担着缝补衣物的重任。那个时候,新衣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种奢望,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补丁摞补丁。母亲总是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家人的衣服。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针线之间,眼神专注而坚定。她仔细地将破损的地方缝好,还会在上面绣上一些简单的图案,使补丁看起来不再那么显眼。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农忙时节,母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她不仅要在生产队里辛苦劳作,挣取那微薄的工分,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白天,她和男人们一样,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播种、除草、收割,每一项农活她都做得娴熟而认真。晚上回到家,她顾不上休息,又要忙着喂猪、喂鸡,照料那些家禽家畜。猪圈里,猪儿们欢快地吃着母亲准备的猪食,发出 “哼哼” 的叫声;鸡舍里,母鸡们 “咯咯哒” 地叫着,似乎在向母亲诉说着一天的趣事。母亲看着这些家禽家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都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也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大伯的生活全靠母亲照料。大伯一辈子没有结婚,生活上多有不便,其他叔叔们都不愿意管他,母亲却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照顾大伯的责任。每天清晨,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为大伯烧炕。她将晒干的秸秆抱进屋里,熟练地塞进炕洞里,然后用火点燃。不一会儿,炕就变得热乎乎的,大伯可以在温暖的炕上度过寒冷的冬天。烧完炕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为大伯准备早饭。她会将做好的饭菜小心翼翼地装进饭盒里,然后步行一段距离,送到大伯的住处。
到了冬天,天气格外寒冷,母亲总是担心大伯会着凉。她会把自己亲手做的棉衣、棉裤拿给大伯,叮嘱他一定要多穿点。她还会为大伯准备好厚厚的棉被,让他在夜晚能够睡得暖和。每到下雪天,母亲总是第一个赶到大伯家,帮他清扫院子里的积雪,以免大伯滑倒。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大伯的生活虽然简朴,却也过得安稳。
艰难岁月,抚育之恩重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母亲的生育与养育之路,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母亲一共生育了我们姊妹 6 人,兄弟 5 人,还有一个姐姐,我排行老四。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既是喜悦,也是沉重的负担。
在吃大灶的时期,生活的艰难程度达到了顶点。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她先是匆忙赶到生产队,与其他社员一起在田间辛勤劳作,挣取那微薄的工分。那时的田间,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母亲弯着腰,在烈日下除草、播种、收割,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她却顾不上擦拭。她的手上满是老茧和伤口,那是长期劳作留下的痕迹,但她从未喊过一声累。
结束了生产队的劳作,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要照顾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家中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我们只能在院子里玩耍,母亲总是一边做饭,一边留意着我们的动静,生怕我们出什么意外。饭菜也总是简单至极,大多时候是粗粮窝头和野菜汤,但母亲会想尽办法让这些简单的食物变得可口一些。她会把野菜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开水焯一下,加入一点盐和自制的酱料,凉拌成一道清爽的小菜。窝头虽然粗糙,但母亲会在蒸窝头的时候,在上面撒上一些糖粒,让我们能尝到一丝甜味。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母亲却从未对我们有过一丝抱怨,她总是用温暖的笑容和温柔的话语鼓励着我们。然而,生活的苦难还是接踵而至。因为家里太穷,日子实在难以为继,无奈之下,母亲做出了一个让她痛苦终生的决定 —— 把小弟送人。
那天,母亲抱着小弟,泪水不停地流淌。小弟还小,不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他在母亲怀里咿咿呀呀地笑着,伸手去抓母亲的头发。母亲紧紧地抱着他,仿佛要把他融入自己的身体。周围的人都在劝说母亲,让她不要太伤心,这样对小弟也是好的,至少他能去一个条件好点的家庭,有口饭吃。但母亲知道,这一送,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分离。
当那个人来抱走小弟时,母亲的手紧紧地抓着小弟的衣服,指甲都泛白了。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痛苦,嘴唇颤抖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弟似乎感受到了母亲的悲伤,他开始大哭起来,那哭声刺痛着母亲的心。母亲望着小弟离去的方向,瘫倒在地,放声大哭,那哭声中饱含着一个母亲的无奈和绝望。
从那以后,小弟被送人的事情,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母亲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母亲常常会独自坐在院子里,默默地流泪。她会想起小弟小时候的模样,想起他那纯真的笑容和可爱的举动。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小弟,没有能力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这份痛苦和愧疚,一直伴随着母亲,直到她去世,都未曾消散。
命运重击,坚守爱与责任
就在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母亲以为可以稍稍松口气的时候,命运却再次对这个家庭露出了狰狞的獠牙。1976 年,一个平常却又无比沉重的日子,父亲突发脑溢血,瞬间倒在了母亲的世界里,将这个家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当母亲听到那沉闷的倒地声,她的心猛地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急忙放下手中的活,飞奔到父亲身边。只见父亲脸色苍白,昏迷不醒,母亲的世界仿佛在那一刻崩塌。她慌乱地呼喊着父亲的名字,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然而父亲却毫无回应。
在医院里,母亲守在父亲的病床前,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父亲。她紧紧握着父亲的手,仿佛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父亲,让他快点醒来。医生告诉母亲,父亲的病情非常严重,即使能保住性命,也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瘫痪在床。母亲听后,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她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掉下来。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多么艰难,她都要照顾好父亲。
从那以后,母亲开始了长达九年的漫长而艰辛的照顾之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屋子,母亲就已经起床,开始为父亲准备早餐。她会将食物细细地切碎,然后耐心地喂给父亲。父亲因为脑溢血,吞咽功能受到了影响,每喂一口饭,母亲都要小心翼翼,生怕父亲被噎到。她会先将食物放在嘴边轻轻吹凉,再慢慢地送到父亲嘴里,一边喂还一边轻声询问父亲是否吃得舒服。一顿早餐,往往要花费母亲很长时间,但她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
喂完早餐,母亲就开始为父亲擦身。她打来一盆温水,将毛巾浸湿后拧干,然后轻轻地擦拭着父亲的身体。她的动作轻柔而细致,从父亲的额头、脸颊,到脖子、手臂,再到胸膛、腹部,每一个部位她都不放过。她会仔细地清洗父亲的皮肤褶皱处,防止污垢和细菌滋生。在擦拭的过程中,母亲还会和父亲聊天,告诉父亲今天的天气如何,家里的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尽管父亲可能无法回应,但母亲相信,父亲一定能听到她的声音,感受到她的关心。
除了日常的照顾,母亲还要时刻关注父亲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父亲有任何异常,她就会立刻跑去本村请医生。在那些日子里,母亲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她总是在半夜醒来,看看父亲是否安好。有时,父亲会因为病痛而烦躁不安,母亲就会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轻声地安慰他,直到他再次入睡。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母亲为了节省开支,自己省吃俭用,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了好几年。她舍不得买一点肉给自己吃,却总是想尽办法给父亲做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她会去地里挖野菜,回来和着粗粮一起煮,给父亲增加营养。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虽然依然瘫痪在床,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在这九年里,母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她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她的爱,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父亲生命的黑暗,也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全力支持,铸就希望之路
1977 年,那是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年份,高考制度在中断十年后终于恢复。这个消息如同一束明亮的曙光,照亮了无数年轻人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之火。而在我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母亲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给予我无尽的支持与鼓励。
高考恢复后的1978年。那时候我正在上高二,记得又一天,母亲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又这么好的机会,你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去试试,妈支持你!” 。
从那以后,母亲便开始为我的考学之路默默付出。我上高中在县城,每周都要背上馍馍到学校,她知道学习需要营养,尽管家里的条件依旧艰苦,但她每周都会给我准备好一周的馒头以及,每回周末回家,她都想尽办法改善我的伙食。她会早早地起床,为我精心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她还会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攒起来,给我煮一个,看着我吃下去,她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寒暑假自学的日子里,母亲总是默默地陪伴在我身边。夜晚,我在昏暗的灯光下埋头苦读,母亲则坐在一旁,为我缝补衣物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她的动作很轻,生怕打扰到我。有时,我学习累了,抬起头,便能看到母亲那温柔的笑容和关切的眼神,她会轻声问我:“累不累啊?要不要休息一会儿?” 每当这时,我心中的疲惫便会一扫而空,又充满了动力。
然而,高考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却都遗憾落榜。当第二次看到那令人心碎的成绩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望,也对不起自己的努力。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母亲看出了我的痛苦和绝望,她轻轻地敲开我的房门,坐在我的身边。她没有责备我,只是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娃,别灰心,一次两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你已经很努力了,妈都看在眼里。只要你不放弃,就还有机会。” 母亲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那时候,我看到躺在床上的父亲,看到疲惫的母亲,我的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再次参加高考。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母亲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让给我,自己则搬到了狭小的杂物间。那些日子里,母亲比我还要忙碌,她不仅要床上父亲的生活,还要时刻关注我的备考情况,给我加油打气。
终于,在 1981年,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紧紧地抱住我,嘴里不停地说着:“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孩子终于考上了!” 那一刻,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骄傲和欣慰,也感受到了她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晚年时光,思念无尽蔓延
我毕业参加工作后,生活逐渐稳定下来,结婚生子后,我满心欢喜地将母亲接到身边,希望能让她在城市里享享清福,好好安度晚年。然而,母亲却始终无法习惯城市的生活。
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在母亲眼中,远不及农村那片熟悉的土地和自家的小院。城市里的邻里之间,门对门却常常互不相识,这让习惯了农村邻里热络的母亲倍感孤单。家里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母亲也总是用不习惯,她还是更喜欢用那口陪伴了她多年的老锅做饭,觉得那样做出来的饭菜才有家的味道。
于是,在城市短暂停留后,母亲选择回到农村,与老三一起生活。尽管心中满是不舍,但我知道,让母亲回到熟悉的环境,她会更快乐。
此后,我和媳妇孩子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踏上那条熟悉的回乡之路,回家看望母亲。每次车子缓缓驶进村子,远远地就能看到母亲站在村口张望的身影。她的眼神中满是期待,一看到我们,脸上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温暖而又亲切。
走进家门,母亲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全是我们爱吃的。她会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看你们在城里都瘦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那温馨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饭后,母亲会拉着我和孩子们,坐在院子里,听我们讲述在城里的生活琐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母亲则静静地听着,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时而关切地询问几句。那个老屋,见证了我们一家人无数个温馨的时刻,院内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我们的团聚而欢喜。
然而,命运却总是如此残酷。1993 年的那个新年甘冈过后,关中农村的寒风还有点刺骨,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接到消息,匆忙赶回家时,看到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面容安详,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撕裂,悲痛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我跪在母亲的床前,紧紧握着她的手,那双手曾经是那么温暖有力,如今却变得冰冷僵硬。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醒来后母亲还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迎接我们回家。可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奢望。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坚强和爱,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身影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未离去。每当我想起她,泪水总会不由自主地模糊双眼,心中满是无尽的思念。
永恒思念,母爱从未走远
如今,几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母亲离开我的岁月也愈发漫长。但她的音容笑貌,却如同深深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印记,愈发清晰,从未有一刻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
我仿佛还能清晰地看见,母亲在那昏暗的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她熟练地生火、做饭,锅里升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却温暖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充满烟火气息的场景,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母亲做饭时的专注,都饱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她总能用简单的食材,为我们做出最可口的饭菜,那些饭菜的味道,成为了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家的味道。
母亲的笑容,也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那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温暖的笑容,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看到母亲的笑容,我就仿佛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能驱散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又似夏日里的微风,带来丝丝清凉与慰藉。每当我遇到挫折,母亲总会用她那温暖的笑容鼓励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更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求任何回报。她的勤劳、善良、坚韧,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她对我的父亲那种关怀照顾的九年,很少有人难以做到的!母亲,她教会我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如何用爱去温暖身边的人。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我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想起母亲为我缝补衣衫时的专注神情,想起她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她在我取得成绩时那欣慰的笑容,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心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我多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您能没有病痛,没有烦恼,一切安好。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聚,到那时,我想紧紧地抱住您,告诉您,我有多么想念您 !
来源:秦腔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