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吸机撤机是重症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流程能显著降低风险。掌握ABCDE步骤,从评估到执行,每一步都关乎患者安全。本文将详解这一标准化流程,助力临床决策更精准。
呼吸机撤机是重症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流程能显著降低风险。掌握ABCDE步骤,从评估到执行,每一步都关乎患者安全。本文将详解这一标准化流程,助力临床决策更精准。
A——评估(Assessment)
撤机前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原发病控制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状态。重点包括自主呼吸试验(SBT)结果、氧合指数(PaO2/FiO2)、咳嗽能力及气道分泌物量。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还需关注膈肌超声评估和营养状态,避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撤机失败。
同时需警惕撤机禁忌证。急性心功能不全、未控制的感染、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优先处理。临床常用RSBI(浅快呼吸指数)作为预测指标,若RSBI>105次/分钟/升,提示撤机成功率低。多模式评估可结合床旁超声和膈肌电活动监测,动态观察患者代偿能力。
B——准备(Preparation)
设备与环境的准备至关重要。检查呼吸机管路密封性,备好高流量氧疗装置及紧急插管工具。调整呼吸机至低支持模式(如PSV模式),逐步降低压力支持水平。床旁应备有吸痰设备及支气管扩张剂,确保气道通畅。
心理准备同样不可忽视。向清醒患者解释撤机过程,训练其配合呼吸节奏。对于长期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可采用渐进式脱机策略,如每日间断脱机训练。护士需密切监测患者焦虑情绪,必要时使用镇静评分量表(如RASS)指导干预。
C——协作(Collaboration)
多学科团队协作是撤机成功的保障。呼吸治疗师需与主治医师共同制定个性化撤机方案,护士负责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康复师指导呼吸肌训练。每日晨会需同步患者夜间血气分析结果及痰液性状变化,动态调整计划。
建立标准化沟通流程。使用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模式汇报病情,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对于高危患者,应提前通知ICU团队做好应急准备。电子病历系统中可设置撤机核查表,避免遗漏关键步骤。
D——执行(Doing)
撤机操作需严格遵循流程。首选上午执行撤机,利用患者昼夜节律优势。先进行30-120分钟自主呼吸试验,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舒适度评分。成功通过试验后,彻底清除气道分泌物再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立即启动呼吸支持。高流量氧疗(HFNC)可减少再插管率,目标氧浓度较机械通气时下调5%-10%。对于COPD患者,建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记录拔管后2小时、6小时、24小时的生命体征数据,绘制趋势图辅助判断。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