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诗仙之路(21)||第四章·辗转江湖·733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08:46 1

摘要:一天,李白从山上归来,见一官员在他的石室前徘徊。李白心里怦然,以为有人要举荐他了,远远地就和这位官员打招呼。一问,才知是御史台侍御刘绾,朝廷派出来专门负责纠察监督地方官吏。刘绾早就听闻李白诗名,此次来安州纠察,顺道来访,一探究竟。

传记·诗仙之路(21)||第四章·辗转江湖·733年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

正月,唐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每年贡举加试《老子》策。

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监察督办所辖地区治世状况。

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馑,唐玄宗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赈济灾民。

左丞相宋璟致士。

熬过严冬,李白三十三岁。

春天,白兆山遍野灿烂。山花开得热热闹闹,新叶勃发,葳蕤多姿。和风习习,天朗气清。

李白满脸春色地从山顶转悠回来,刚坐在石室前欣赏下面自己新开田地里长出的禾苗,许氏走过来告知李白:你又要做父亲了!

李白一听,十分高兴,把小女平阳叫到身边,一边夸平阳乖巧,一边望着许氏说:不走啦,不走啦!这回真的不走啦!

顿时,局促于石室的这一家人,走出阴霾,眼里满是生机。一眼望去,石室外,春色遍野,万物生晖,无边光景格外惹人欢欣。

不久,李白隐在白兆山桃花岩垒房造屋、开荒种地这事传得更远了,引来一些文人雅士、地方官员远道而来,深入“秘境”,亲自探微。

一天,李白从山上归来,见一官员在他的石室前徘徊。李白心里怦然,以为有人要举荐他了,远远地就和这位官员打招呼。一问,才知是御史台侍御刘绾,朝廷派出来专门负责纠察监督地方官吏。刘绾早就听闻李白诗名,此次来安州纠察,顺道来访,一探究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李白听后,却瞬间变脸,满是失落。迅疾,他又舒颜朗笑,和刘绾好一番客套。之后,两人把酒言欢,不一会儿即入佳境,开怀畅谈,了无禁忌。一高兴,李白当即作《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这首诗又作《春归桃花岩寄许侍御》,传李白在诗题下有注:“安陆下作春归桃花岩寄许侍御。”

来者不管姓刘还是姓许,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身为侍御,都是来安州替朝廷纠察监督地方官员履职情况的。能克服攀越跋涉之艰、荆棘横道之苦,远道赶来寻访李白隐居地,都是听了李白诗名后慕名专程来访的。几年求索,名扬遐迩,这是对李白不辞辛劳、辗转奔波之苦的最好褒奖。

诗中,李白首先告知刘侍御,自己有两大志趣:好闲,爱仙,为此,他已经“云卧三十年”。然后,他就把桃花岩的美景写进诗里,他的好心情就在字里行间欢欢欣欣地窜来窜去。

李白仿佛一直都在喃喃自语。还不忘向来人表扬自己的勤劳,不忘告诉对方,他平日里是如何心安理得地独居于此、甘守清贫、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幽境。

但是,李白对自己的入仕晋升之路仍看不到一点希望,似乎打算永久地隐居在这里:“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作别的时候,李白对刘侍御说:咱们就此别过,千年之后再见吧。

李白想就此隐居,从此了断尘俗、再无烦恼。

李白不止在向刘侍御辞行。他这是在向整个大唐盛世告辞。

《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在城上大声放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李白借用这个典故向刘侍御说,不,是对整个大唐盛世说:他要在这里就此永远隐去,不再理会凡尘俗世!

出于不遇的愤激,还是出于自我的内心选择?李白真要在这里一直隐下去?

实非李白所想。刘侍御本没打算要举荐李白,李白就此陪刘侍御玩了一回,把自己扮成一个死心塌地甘隐于此的真正的闲人。

李白想告诉刘侍御:这里不是终南山,这里一样可以隐居。但愿刘侍御能将自己的隐居情形广为传播,告知当世。

最好,能够告知当今圣上。

山头虽小,一样能隐出惊世骇俗的声名!尺池虽窄,一样能纳映日月的光辉!李白这样想。

刘侍御刚刚离开,李白就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失落。

正在这时,几位本家兄弟来访,李白一下子跃出失落的泥潭,与他们连日宴饮欢歌。青春、浪漫、逸趣是这次相聚的主基调,伤世、伤时、伤逝是挥之不去的情感羁绊。宇宙之大,时间之邈,人生之短,生命之微,兴之所至,神之所往,令大家不胜感叹。感慨之时,李白欣然作《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是一次著名的夜宴,诞生了这篇短短的桃花园序。

欢聚的主人都很年轻,他们未来可期,对自己、对盛唐寄寓了无限期许。他们相聚于春夜的桃园,人人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欢悦。春光美好,时光美好,韶华美好,一切正是当时。他们的相聚让这个春天更有意义、更具活力,让漫野桃花有了人的生气和存在的附加值。他们尽享自然之趣、生命之乐,气氛畅快,纷纷现场赋诗。

李白移家桃花岩,隐居石室,还从未经历如此欢舞雀跃的情景,从未有这般漫无边际的开心适意。人间烟火,生命张扬,诗情遄飞,佳句迭出,蜂拥而至。酒酣之际,他即兴写下此文,留下了公元733年春天这个特别的夜晚,留下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有限生命、无限时空的深度探询。

情之所至,文笔婉转自如,文风清新俊逸,情感慷慨激昂,天伦之乐飞扬四溢,生命之欢活力四射。处处体现出爱生活、爱生命、爱现世的昂扬人生追求,流淌着积极乐观的生命情绪。

序如诗,诗情画意,纵溢全篇。景、情、思、理交融一体,意境丰盈,诗一般清新俊逸,神采飞扬。四处春花飘香,和风轻轻拂来,众人谈笑风生,岂能无诗酒相佐?席间,他们相约,须得各赋新诗,如若不能,则罚酒相责。一时间,笑语盈盈,欢声不断,彻心透骨的爽兴反复酝酿发酵,欢聚的气氛很快被推到了极致。

李白特高兴,仅短短一百一十余字,即把他的才华和气魄展示得痛快淋漓、一览无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起句尤为隽永。李白以年长者、过来人的口吻对在场的众人说:天地宇宙是世间万物赖以寄寓的旅舍,光阴岁月不过是千年百代的匆匆过客。如此,人自是其中的浮生微尘。既然人生如梦,理当抓住眼前,及时行乐,方不负此生、不负春光。李白这样说,不是为了增加聚会的悲感,而是真心鼓励兄弟们放下思想包袱,尽情享受眼前欢娱。正是如此,大家轻快纵逸,众心合力,一鼓作气,宴饮的氛围很快奔向高潮、推上极致。

这一帮人,这一场欢聚,主角是李白,群众演员是他的从弟李之遥、李令问、李幼成。李白一高兴,文思飞纵,情意相随,心潮澎湃,随即妙笔飞转,行云流水,激情盎然。于是,就有了这篇诗一样的序,留下了他们的音容神采。

李白笔一搁,定格了那个短暂的时刻、永恒的瞬间。他们的风雅逸兴随即神照百代、光耀千春。

千年以降,这一帮年轻人相聚的热闹场面还在眼前上演,各具神姿,活灵活现。

何谓青春飞扬?何谓青春无敌?全都在这里。

此间,李白还写下了不少快意流美的诗篇,他们抢着吟咏,啧啧称颂。

如此忘情的欢聚总很短暂。序文开篇的对天之问仍没得到解决。宴饮之后,热闹落定,李白又回到原点,继续艰难追索这些千年之问。

追索。无解。再追索。日复一日,李白一直行走在这个怪圈里,不能自拔,无力回避。

白兆山附近有个隐者,闻讯而来,几番交往,即常来常往,不时到白兆山,找上门来,蹭李白的闲居时光。有一天,酒喝得差不多了,李白忽然想起诸葛亮,遂显出犯困状,随意写了这首《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恹恹欲睡的李白竟把一则“逐客令”写得这样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来与不来,留还是去,都请自便。这样的洒脱不羁、快人快语,只有李白才会这般不顾对方感受,率意地写进诗歌。李白很享受这样被蹭的日子、被打扰的意味。

这时,李白一派俨然出尘、超然脱俗的样子,仿佛全世界都不关他李白的事。他毫不理会陪他一起乐的幽人是啥感受,叫他来去自由。李白下了逐客令,就自个儿睡去。他只顾自己乐,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凡俗。李白似乎在用行动告诉世人:他要彻底地隐居在这里!心动不如行动,行动就在此时。

李白很有范,绝俗出世一般。

隐居这一年,李白虽心有不平,总算安安分分地呆在家里,呆在许氏身边,呆在安州这个令他尴尬莫名的山野之地。

这一年,儿子伯禽降生,对心怀入仕无门之恨的李白来讲,这是上天赐予他的最好的安慰!

来源:品李白读唐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