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记忆 昭示未来之路——习近平主席俄罗斯之行引发海内外学术界热烈反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0:45 1

摘要:5月7—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是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11次到访俄罗斯。此次会晤标志着中俄关系的又一次重大互动,释放出多重信号,被视为一次深化友谊、同舟共济之旅,一次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之旅,

5月7—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是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11次到访俄罗斯。此次会晤标志着中俄关系的又一次重大互动,释放出多重信号,被视为一次深化友谊、同舟共济之旅,一次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之旅,在海内外学术界引发热烈反响。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回望历史,中俄两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铸就了历史丰碑。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的俄罗斯之行,不仅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树立良好表率。作为世界主要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俄都将坚持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为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中俄携手共进,为弘扬二战史观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对于建设和平世界仍具有宝贵启迪意义。

历史特殊节点的重要会晤

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此访的特殊时间节点尤为值得关注。国际学术界认为,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是俄罗斯政治和外交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领导人出席相关活动是对俄罗斯的最佳支持,也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生动体现。站在新起点上,作为彼此信赖的好邻居、患难与共的真朋友,中俄秉持睦邻友好的精神,引领双方关系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是一次特殊年份的重要访问。”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鲍里斯·古谢列托夫(Boris Guseletov)对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到访俄罗斯,蕴含多重含义。尤其是此行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等重要节点,这些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里程碑事件。

古谢列托夫表示,此次会晤备受世界瞩目,牵动外界目光,其正逢的“特殊历史节点”尤为值得品味。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是习近平主席此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俄相互支持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一种外交礼仪上的尊重,也传递出中俄双方深化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的信号。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汉学教授罗流沙(Rodionov Alexey 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到访俄罗斯,并怀有许多长远期待。“习近平主席受邀出席红场阅兵式,表明中国和俄罗斯保护历史真理、反对一切改写历史的意愿与尝试。这意味着俄罗斯和中国不允许二战的惨痛教训重演。”罗流沙说。

“这是2025年两国元首面对面会晤,体现了近年来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跃升,标志着双方互动翻开新的史册,将继续引领中俄关系登高望远。”古谢列托夫感叹道,此次会晤不仅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关键里程碑,也是全球政坛的重要事件。在当前世界面临经济制裁、冲突、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体现了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的意愿。

共同捍卫二战史观

以史为鉴,汲取智慧。纵观历史长河,80年前,中俄两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并肩作战、相互支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铭记充斥着苦难与鲜血的二战历史,捍卫战争胜利成果,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来之不易的战后和平国际秩序。

4月23日,“不能忘却的纪念——中俄(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图片展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主题,围绕“战争的记忆”“鲜血铸就的友谊”“永远的纪念”三个篇章,共展出80幅珍贵图片,还原并再现了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

古谢列托夫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均拥有灿烂文明,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都是承载厚重历史的伟大民族。中俄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曾经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相互扶持,结下深厚伙伴情谊。双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付出了巨大牺牲。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苏联红军也以钢铁般的意志奋勇而上,击碎了纳粹侵略者,书写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壮丽史诗。

“80年前的那场胜利,彰显了人类良知和精神团结的力量。我们纪念胜利,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以史为鉴,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古谢列托夫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对记者表示,此次会晤体现了两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共同愿景。当今国际秩序正面临多重冲击,与国际社会出现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关联,背离了二战后建立的多边合作的国际秩序。中国和俄罗斯纪念历史的初衷,在于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捍卫多边主义的国际机制。

“谁不反思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张弘认为,捍卫正确二战史观就是维护多边主义。二战胜利是不同制度和不同信仰人民多边合作的结果,促进了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踏上民族解放与和平发展的征途。因此,维护正确二战史观就是维护世界和平,避免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维护二战历史成果,也即捍卫正确的国际秩序观。二战的惨痛教训证明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追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不是和平之策。一些国家和政客颠覆二战后的历史问题,操控历史、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导致地缘冲突持续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苏联卫国战争,还是中国抗战,都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团结和支持。没有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就不会有二战的胜利。战后制度构建也证明,多边合作不是强权博弈的权宜之计,而是人类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形成的文明自觉。

“错误二战史观”误导公众认知

历史的记忆与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将历久弥新。当前,西方出现了歪曲二战历史真相、否定二战胜利成果的杂音。此外,中苏在打败法西斯势力的历史功绩在西方叙事中被弱化甚至歪曲,西方的选择性记忆误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一些学者将此总结为“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等“错误二战史观”。

张弘认为,“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植根于二战后西方霸权主义。此类错误言论试图夸大西方的贡献、淡化甚至抹黑中国在二战亚洲战场中作出的贡献。目前,一些国家的右翼势力和政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模糊、扭曲二战历史,宣传种族主义和排外意识形态。一些政客为了攫取政治利益,不惜为法西斯主义“涂脂抹粉”。这些错误思想不仅导致了国内政治分裂,也造成对二战后开放多元价值观的破坏。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米蒂奇(Aleksandar Mitic′)对记者称,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塞尔维亚,都是二战中对抗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主要力量,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贡献者。“因此,我们不仅有充分的权利共同庆祝这一伟大胜利,而且有义务为了那些受害者、英雄及其后代,捍卫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真相,抵制任何形式的历史修正主义。”

米蒂奇以其亲身经历举例称,“在过去二十年间西欧和中欧的工作经历中,我观察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议会中,随着东欧和中欧新成员国加入欧盟,我看到了一种倾向,即试图淡化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并试图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同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此外,我亲眼见证了在捷克共和国等东欧国家拆除苏军解放者纪念碑的行为。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被地缘政治操控,令人难以接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形认为,在冷战后形成的西方主导的信息传播、学术研究和国际话语体系中,中苏两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被不断边缘化、淡化,甚至被歪曲。西方“历史修正主义”是对历史赤裸裸的篡改,以错误的逻辑建构二战意义,将历史政治化、工具化,以服务当代地缘战略博弈。在此背景下,中俄坚持维护纽伦堡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等国际正义判决的历史结论,两国坚守国际法权威与全球正义秩序。

“人们不应忘记,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机构,其合法性源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参与国的贡献。中俄不能接受西方对二战历史的片面解读,这不仅关乎对历史真相的捍卫,更关乎对国家尊严与国际秩序正当性的坚守。”李形说。

作为负责任大国挺膺担当

凝心聚力、笃定前行。此次会晤中,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中俄双方交换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涵盖全球战略稳定、维护国际法权威、生物安全、投资保护、数字经济、检疫、电影合作等领域。未来,中俄将加强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的协调和配合,支持世界多极化进程。

张弘表示,中俄发表了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俄战略互信迈上新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经贸规模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合作领域从商品贸易、产业链合作和基础设施开始,逐步扩大至互联网电商、服务贸易、金融结算方面的合作,探索扩大投资、科技和北极航道开发建设等合作新领域。近年来,中俄合作顶住了西方制裁的压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面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古谢列托夫认为,中俄在经济、安全、国际政治等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近年来,我们看到两国之间的贸易有所增加,在能源、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项目也有所增加。两国都反对西方国家的单边行动,并强调多极世界的重要性,这也成为此次访问的主要议题。双方合作还影响着亚洲乃至整个国际舞台的政治动态。中俄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也影响着全球政治版图的力量平衡。领导人面对面会晤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信任,促成新的协议和联合项目。”

“以此次会晤为契机,双方不仅将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也将共同肩负起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特殊责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这一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也是中俄作为负责任大国挺膺担当的表现。”古谢列托夫进一步补充道。

维护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风雨同渡、关山共越。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进步力量,中俄关系为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注入了一抹亮色。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持续发展和深化中俄关系,是传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应有之义,是双方彼此成就、促进各自发展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呼唤。”习近平主席的话语铿锵有力,回响在中俄两国人民耳畔。

“我们正在经历自二战结束以来冲突最多的年代,如果不采取及时行动,人类会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痛苦。”米蒂奇感叹道,“我们也必须认真反思、审视关于维护二战客观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修正主义势力可能会反弹,但必须被击败”。

米蒂奇认为,二战的历史记忆既是警钟,也是中俄决心的预示。“安全不可分割”这一主张,以及反对军事联盟的扩张和蔓延等理念,受到中国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推动共赢安全格局的一项重要思想贡献。

维护和平之路曲折艰辛、任重道远。“中俄两国支持多极化与真正多边主义,始终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俄罗斯和中国始终并肩同行,意味着世界霸权主义势力、帝国主义势力消解的希望, 也意味着一个更为和谐、稳定、美好的地球家园。”罗流沙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中俄拥有一个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共同愿景。以此次元首会晤为契机,中俄双方携手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愿景与行动,尤显弥足珍贵。”古谢列托夫总结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