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励志作家华诚拓荒和耕耘主题新作《白与黑》问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1-04-25 22:35 1

摘要:故事从一位靓丽又霸道的新西兰华裔女掌门来到中国一个叫虎林的地方说起,她此行一半为家族乳企投资考察,一半为祖奶奶未尽的心愿而来……故事如徐徐展开的一轴历史长卷,从闯关东到新世纪,对甄、原两大家族百年来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白”喻指乳品,“黑”喻指土地,当地风物志

近日,江苏青年作家华诚的作品《白与黑》,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并通过新华书店和电商平台与读者见面。这也是他继《徒步罗布泊》之后的一部励志小说。

故事从一位靓丽又霸道的新西兰华裔女掌门来到中国一个叫虎林的地方说起,她此行一半为家族乳企投资考察,一半为祖奶奶未尽的心愿而来……故事如徐徐展开的一轴历史长卷,从闯关东到新世纪,对甄、原两大家族百年来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白”喻指乳品,“黑”喻指土地,当地风物志被润物无声融入主人公跌宕的命运和错综的情感中,历史与现实、国恨与家仇交织一炉,这种非虚构地写作,带入感十足,易与不同年龄层次读者共情,激起共鸣。全书分虎林往事、最后一战、血色芳华、艰难爱情和乳都奇遇五个篇章。

作品中充满民族大义的正能量伴随着柔韧的文字涓涓而来,这可能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交集点。故事中,那种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一颗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澎湃心和百折不挠的不屈精神,气势如虹,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值得一说的是,作品章节独立成篇,又前后呼应。显然,架构受到时下跨界和出圈思维的启发,满足叙述的自由转换和轻松阅读的需求。这本书在细节上也动足脑筋,除书法名家题写书名和篇名外,手绘插画也是书中一抹亮色,扉页上几行短诗犹点睛之笔:“一滴牛奶中,藏着一座完达山和整个大东北”。

作者华诚是江苏省作协会员,也是传媒业走出的一位青年励志作家。20余年媒体的从业经历,练就了他写作和观察时不一样的视角和不寻常的思考。他讲述的方式,方志和历史知识量大,充满着泥土般的生活气息。这种风格在他此前出版的《征途》《创业密码》《我是鹰爸》《徒步罗布泊》等作品中已见端倪。

全书洋溢着对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人们深深眷恋和深沉的爱,正如封页上的那首小诗,“你用隐忍和倔强,犁开羁绊,播撒希望。出发时,你领着;委屈时,你驮着;收获时,你沉默。可你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巧合的是,今年恰是牛年。

《白与黑》——不寻常的艺术路径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现代人则把挖掘“街谈巷语之说”归于另一种职业。如果由记者去写小说,“街谈巷语之说”是否更能回归小说本体?!换句话说,从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角度看社会,看人间万象,看历史走向,或更有其合理性和独特性。关于这个问题的解读,可以从传媒人华诚所写的小说《白与黑》窥见一斑。

眼睛由黑仁与白仁组成,白与黑构成了世界,那里的白色是奶,黑色是土地。《白与黑》中的故事发生在东北完达山附近的虎林,靠近中俄边境,此地与西北与三江平原相接,东南与穆棱——兴凯平原交界,丰富的物产、曲折的历史走向、交织的爱恨情仇,注定让这个物华天宝之地上的故事不同一般,更具历史的张力。

《白与黑》由五个相对独立故事组成,分别为虎林往事、最后一战、血色芳华、艰难爱情、乳都故事,横跨一百多年的历史。几代人的国恨家仇、喜怒哀乐相交织,通过一个个人物的不同经历渐次展现出来。

在光怪陆离、形态丰富的生命领域,人类存在的价值,通过外部世界的关照得到舒展或紧凑。小说把看似并不相关的几个故事,通过几代人的激情贯穿、情节的相互照应,物质(牛奶)的有机勾连,编织了一段黄金奶源带上跌宕起伏的历史。

《白与黑》至少展现三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结构非常精致。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虽然聚焦于历史性、时代性和国家层面的冲突,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好几十个,但小说按时间的自然流程和人物的自然发展,十分朴实的线性展开叙述结构,把黑土地上最宏大、最沉重、最耀眼的内容纳入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围绕着休伦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从一个湖中用自我审视的目光钻探出深渊,结构精巧,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同样,《白与黑》围绕着甄原坊展开,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形成线索之间的联系,在平行的状态下呈现跌宕起伏。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可谓独具匠心。

多重视角的运用。小说不是生硬笨拙的故事缝合,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你中有我互相设问、我中有你彼此补充,使得每个故事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多重效果。《白与黑》有工笔或写意,有凝重和反思,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深刻展示了黑土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了三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一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白与黑》通过视角不断转换,让矛盾、冲突、戏剧性的纠结打破非此即彼的表现方法,让内在本质和规律不断凸显,加重了小说的可读性,体现了鲁迅所说的“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要求。

深厚的历史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日俄大战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每一段精彩的背后都有历史深处的风在吹拂、荡漾,与当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十分契合。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小说本身就孕育于历史的母体。不同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章回体小说,《白与黑》更侧重于将历史隐于情节中,无论是百年前的鼠疫、二战时期的最后一战——虎头要塞之战,还是养牛业在完达山的不断发展,并不是天马行空,都有着历史的根基与渊源。

抚今追昔,可以立根铸魂、固本培元,可以深刻理解新时代的精神,锤炼出更加刚锐的民族志气,达到通古今之变,成新铸之体的目的。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