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将人显得太渺小了:甭管你曾掀起多大的风浪,也终会被新的人新的事替代,慢慢地消失。
有时觉得网络挺残酷。
它将人显得太渺小了:甭管你曾掀起多大的风浪,也终会被新的人新的事替代,慢慢地消失。
你还记得去年那个杭州杀妻碎尸案吗?
当时闹得可谓是风风火火,着实让人见识了一把人性之恶。
可谁能想到,在记者采访镜头前无比镇定地说着“妻子消失了,我可怎么办,女儿怎么办”的男人,就是杀害、碎尸了妻子的幕后黑手?
昨天,这起案件终于有了结果:许国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不知道还会不会上诉,但我想除了死,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惩罚他的恶了!
很久没有写犯罪心理了。
我一直都说:分析犯罪心理,不是为了去给罪犯脱罪。而是挖掘犯罪背后那些和大众息息相关的成因,让大众警惕。
就比如在这个案件上,我就发现了一个“白月光初恋”陷阱,所有人都该小心!
什么叫“白月光”陷阱?
就是我们会对年轻时期的初恋或者男神/女神自带滤镜,以至于多年之后再重逢,还是忍不住被吸引。
就像这个案件,他俩是初恋。
在一起3年,感情很好,可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分手各自成婚。
兜兜转转十几年过去了,俩人再次重逢。很多媒体报道显示,当时可能还是婚内出轨在一起的。
这就是很典型的“初恋情结”。
当初分开不是感情矛盾,而是被外力拆散。
多年之后再重逢,俩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对方的好。而如今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婚姻也没当初那么幸福,那本性就会驱动自己去弥补当年的遗憾。
但我为啥说这是陷阱呢?
因为人都是多样的也是会变的,可白月光情节的本质,是你只活在当初美好的想象中。
就像来女士,多年前父母反对,后来父母还反对。旁观者清,一定是许国利身上有什么致命缺点,可来女士一直带着爱情滤镜没看见。
或许也看见了,但选择性失明。因为爱情中的反对是会催化反抗心理的,这会让他们形成了同盟,只会对爱情更坚定。
要是爱情电影,他俩是男女主,那这一幕肯定特别深情。
毕竟电影向来爱情至上,越是跨越时间、空间、阻拦、道德伦理,越显得这爱情伟大无私。
但是爱情片有个弊病,就是到此为止,绝不再播之后的鸡毛蒜皮。
可那些鸡毛蒜皮,才是真实的人生。
许国利后来交代了自己的犯罪动机。
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双方滤镜都毁了的过程。
当初多么相爱啊,死也要在一起。可婚后过日子,爱情的成分越来越少,矛盾开始显现。
褪去爱情滤镜,来女士发现:许国利太没用了!
而许国利也觉得:来女士为啥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的她那么爱自己,从来不会嫌弃自己,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可如今她天天埋怨自己没用,家里的钱全都被她管着,女儿的教育也不允许他插手,房子拆迁,她还霸道地把房子都写在自己名下不给他......
他们俩看对方都是越看越生气。
气对方怎么变了!
也气自己,当初怎么没能早早看清楚!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
我一直都很反对在热恋的时候作出决定,因为爱真的会蒙蔽你的双眼,并且爱情真的不能如你所想的那样战胜一切。
只谈爱情不谈其他,最后多半都会陷入一地鸡毛。
到这你肯定会问:过不下去离婚就好了啊!为什么要杀人呢?
这就是我今天一定要提醒大家小心“白月光”陷阱的原因。
因为人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去承认自己错误的,更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纠错。
你看,来女士选择的就是接受现实。
或许是为了孩子。
或许是怕离两次婚被人说闲话。
或许是就不想对外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
但人要泄愤啊!所以她就去抱怨和打击许国利,无非就是想让他努力一点,为这个家多做贡献。
但昨天我的文章里就提到:人活着,活得那么努力拼命,不过就是为了一个自尊。
观察一下那些自杀或者杀人的人,本质上都是源于自尊遭受了挫伤。
很多人都会选择贬低来激励,可这种方式很危险:因为伤人伤己。
许国利就是非常典型的自尊受挫后的爆发。
但我还发现一个细节:
许国利在庭审上还在说:“我爱她,我真的很爱她,但我也恨她,只有这种办法才能解决。”
看起来是不是很自相矛盾?这就和“白月光”陷阱有关
许国利是爱,但他爱的是当初那个白月光来女士。
而他不愿意像来女士一样接受白月光是假的,他要“维护”心中那个白月光形象,他不能容忍现在的来女士打破他的幻想。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让她消失。
这样就没人能破坏自己的幻想,也没人能再伤害他的自尊了。
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
希望被无限包容,也不愿承认自己身上的错误。
对于杀人犯,我觉得没必要找合理性,给我死就完了。
但这件事发生之后,所有陷入爱情的人,都该思索两个问题:
你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喜欢这个人本身,还是喜欢你心中想象的他的样子?
你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喜欢这个人,还是那个爱上对方的自己?
人是人,想象是想象。
哪有人能像想象中那么完美?
活得现实点吧!千万不要搞混了!
活在幻想中,最终只会是一场悲剧!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