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力一年开1000家店,但这老板3年才搞了10家店,3家还倒闭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1:03 1

摘要:那天蹲点南城香回来,我在点评上继续翻看顾客的评价。昨天我们说到了他的3元早餐的运营逻辑,我也想看看上海顾客对于南城香的评价,尤其是对于3元早餐的评价。

那天蹲点南城香回来,我在点评上继续翻看顾客的评价。昨天我们说到了他的3元早餐的运营逻辑,我也想看看上海顾客对于南城香的评价,尤其是对于3元早餐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兴高采烈搞一个事情,但顾客没感觉。不过,这个策略对他们的顾客影响很大,十个评价有一半都会提到3元早餐。

来看看这个评价:

“离家有点远,骑车过去大概10分钟,环境不错,吃饭的人素质都很高,早餐的亮点就是3元粥品饮料无限续……我觉得人家估计很难赚钱了,所以我必须把自己吃的碗子摆正离开”

顾客也替老板操心了,怕他不赚钱,还“把吃的碗摆正”再离开表示敬意。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像这样的评论,在点评上比比皆是。

有人吃晚餐时才知道有这个3元早餐,说下次一定要来吃吃。可见顾客内心是有震撼感的。也有人说,吃完后感觉性价比极高,这种顾客以后基本就是铁粉了。还有人说“南城香成了我家食堂”,这是一个老顾客的留言,看见顾客忠诚度比较高;甚至有人说“都不敢相信这种事还能发生在2025年”。

让顾客共情

我们昨天已经分析过:这个“3元早餐”策略,并不是为了通过这个产品线直接赚钱,而是为了占位、引流、打品牌认知。

而顾客的反应验证了这个逻辑:

他们不仅在传播这个价格,更在传播一种“人情味”、“信任感”。

甚至因为太便宜了,顾客还会下意识补偿,比如:

•吃完了自己主动把碗收拾了,

•或者特地骑车10分钟过去,

•又或者一定带着朋友来试试看。

这些行为,其实都体现了顾客对品牌的某种共情。

为什么“共情”这么重要?因为它是顾客对品牌最深层的心理连接,是理性之外的“情感认同”。

一个品牌让顾客满意,不代表顾客会再来;但如果顾客对你有共情,他甚至会在你不完美时原谅你,在别人质疑你时维护你,在他带朋友出来吃饭时推荐你。

共情的底层逻辑是:

•顾客觉得“你不是来收割的,而是来陪伴的”;

•你的产品,你的定价,宣传,员工的动作,都没有“防着他”;

•你会在有些事情上,选择先相信。

所以,3元早餐不是在买卖食物,而是在“表达姿态”。它告诉顾客:我们没打算在你身上赚快钱,而是想慢慢成为你信任的品牌。

顾客从便宜中感受到善意,从善意中感受到温度,从温度中产生共情——这,才是信任真正的构建方式。

据点式扩张

很多人看南城香在上海的表现,会觉得“慢”。

大众点评上,明面上显示开了10家门店,但其中3家已关闭;

再看外卖,美团和饿了么平台上单量都很低,远远不及那些主打补贴冲量的新兴品牌。

但这种“慢”,恰恰是南城香的一贯风格。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曾说过:

这句话的背后,是他创业以来打磨出来的一套“据点式扩张”模型。

在北京,南城香并没有一开始就开遍全城,而是选择在几个核心社区密集布点,等人群结构、运营模型、后台配套全部跑通之后,再复制到下一个区块。

关于扩张,他是这么说的:

“创业之初,我们定位在南城向周围扩展,现在我们的定位是在北京城区,郊区和太远的周边都不考虑,因为那些地方流水上不去,管理各方面也顾不上,效率很低。而且孤零零的一家店,形成不了品牌效应,大家也不认识。有些餐饮连锁,在全国好多城市分散地开了好多家店,一座城市可能只开一两家,我觉得那样并不好,因为不管是哪座城市的人,都不会对你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开店的策略是地毯式的,就冲一个地方,慢慢向周边扩散,几乎开一家火一家。”

一句总结:

“我们不是去开店,是去扎根。”

敬畏之心

他在上海这两三年的发展,让我感觉汪国玉对于市场的敬畏之心。

南城香是很火的,老板也很火,在圈内也非常有名,如果他想在全国扩张,一年内开个两三千家店,我认为并不难。但是他搞了这么多年才谨小慎微走出北京,在首站上海也表现得很克制。

在北京,它靠社区渗透、密度拉满打出了高效周转;在上海,它选择老社区、控制密度、边开边关继续跑模型;在北京,它外卖量大、平台强运营;在上海,它平台投放极少,主攻堂食体验与早餐信任。

这不是策略收缩,而是本地化验证阶段的必经动作。

南城香不是从零起步,而是从“北京已验证的模型”,转向上海的二次适配,是从“根据地打法”,向“区域再复制”的跨越。

战术清醒

在一个人人都在谈“效率”“扩张”“加速”的年代,南城香用它的方式提醒我们:

真正能走得久的品牌,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清楚自己节奏的,是走得稳的那个。还是那句话,稳定压倒一切。

南城香不是“慢”,而是稳、是准、是先看清,再行动。它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蹭一波热度”,而是“做一个永远值得吃的品牌”。

来源:开店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