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随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完成面试,武进现场工程师班首批招录135名学员。这场政府搭台、校企共舞的人才培养实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如何破解“人才紧缺”与“岗位虚位”的结构性矛盾?武进区以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进行破题。
连日来,随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完成面试,武进现场工程师班首批招录135名学员。这场政府搭台、校企共舞的人才培养实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精准问需:摸透企业人才“痛点图谱”
“招聘技术员胜任率不足三成!”在常州市武进区人社局组织的一场校政企对接会上,汇川新能源人力资源负责人的发言引发共鸣。这场汇聚80余家重点企业的会议,揭开了共性难题: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数智化”转型迅猛,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滞后。
武进区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月度企业需求直通车”机制。武进区人社部门组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专家,深入今创集团、万帮数字能源等龙头企业开展“沉浸式”调研,3个月内累计形成近百份岗位能力模型“图谱”。
“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本质是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对接精准度不足。”武进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小花表示,希望通过“企业痛点调研、岗位能力建模、院校培养方案优化”的闭环机制,逐步打破这一壁垒。
定向培养:构建“招生即招工”全周期链条
现场工程师班以校企双方为主体,实施“双师”育人,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全流程协同。首批班级由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今创集团、汇川新能源、工利精机等企业组建,开设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4个专业方向,吸引全省300名考生报考,录取的135名学员将于今年秋季入学。
“两年在校学理论、一年企业练实战,毕业就能入职合作企业,缓解了就业压力。”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的庄牧函道出了该模式的吸引力。据悉,学生前两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础与专业课程,第三年在企业跟岗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中将嵌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实现“带着问题学、瞄准岗位练”。
“企业可提前锁定人才,学生就业有保障。”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郭建伟指出,该模式通过“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打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首批学员毕业后可定向入职合作企业,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精准对接。
生态共建:产教融合催生“磁场效应”
走进今创集团轨道交通产业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复兴号CR450高铁车厢1∶1还原模型在教学与生产研发中同步应用。“实训环境对标真实生产场景,学生跟岗、顶岗时能快速适应岗位。”今创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亚金表示,校企合作模式为转型升级中的企业解决了技能人才新老交替难题。
在武进,产教融合正从“单点合作”迈向“生态共建”。当前,政府作为“超级连接器”,正推动构建由50家市内重点企业、20所省内高职院校组成的“产教事业共同体”。校企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学院、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并优化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让每一条产线成为技能课堂、每一台设备化作教学教具,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
“随着‘共同体’规模扩大,人才‘磁场效应’将持续释放能级。”武进区人社局表示,武进正以“长三角产教融合示范区”为目标,深化“引育留用”四位一体政策体系,构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联动机制,打通人才需求、供给、供需匹配的三元路径,形成具有武进特色的“四三三”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