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尘污染精准溯源、千亩农田统防统治、空中巡航打通交通“堵点”……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医疗保障等领域积极探索低空应用场景,构建起“空中+地面”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为城市治理注入新动能。
我市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
低空应用让公共服务更高效
本报记者 王帅薇
扬尘污染精准溯源、千亩农田统防统治、空中巡航打通交通“堵点”……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医疗保障等领域积极探索低空应用场景,构建起“空中+地面”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为城市治理注入新动能。
无人机“天眼”守护蓝天白云
5月7日,市生态环境局扬尘专班工作人员张华锋带着一台装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来到中湖美景小区项目建设现场,对工地围挡、裸露土地等进行全景扫描,10分钟便传回数十张高清图像。
“过去人工巡查需要半天时间,现在无人机‘一眼看全、一图定位’,效率提升10倍不止。”张华锋说。当日上午,他使用无人机航拍检测,完成了对主城区施工工地周边围挡、裸露土地和细颗粒建筑材料覆盖等检查。
依托无人机技术,市生态环境局构建起“空中巡检+数据研判+即时督办”闭环管理模式。通过每周固定航拍和突击飞检,实现对主城区工地扬尘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控,并结合在线污染源平台等数据,形成立体化监管网络。今年4月以来,全市累计无人机飞检超156小时,发现并整改扬尘问题103个。
“我们坚持‘非现场、不打扰’原则。”市扬尘专班负责人宁伟征介绍,通过无人机飞检,裸土未覆盖、材料乱堆放等环境问题可远程锁定证据链,既减少对企业干扰,又提升了执法透明度。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无人机+AI+大数据”模式,实现污染溯源智能化,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为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飞防作业织就病虫害“防治网”
近日,临城县东镇镇后留村欣欣家庭农场内,承包大户赵鹏飞通过操作植保无人机为自家500亩麦田喷洒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为夏粮丰收筑起空中“防治网”。“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20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成本还降低了100元。”赵鹏飞说。
据了解,从2012年首次引进4架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到如今大疆、极飞等多旋翼机型普及,我市逐步形成覆盖病虫监测、智能飞防作业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培育106家作业能力强、植保器械先进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拥有无人机1800余架、从业人员2100余名,形成“企业统购+合作社托管+农户点单”服务体系。通过精准施药技术,农药用量每亩减少20%,小麦、玉米每亩增收100元至300元。
“目前,我们还在探索植保无人机在果树病虫害防控上的应用。”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植物保护检疫站负责人苏增朝表示,将通过开展植保无人机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提高飞防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让智慧农业惠及更多领域。
空中巡航打通交通安保“堵点”
“信都区交警三大队提醒您,前方车流量较大,请耐心排队通过。”5月1日9时许,信都区抗大路景梅山景区附近路段,一架搭载扩音器的警用无人机从空中掠过。在无人机动态引导下,停滞的车流开始有序移动,不到15分钟便化解了交通堵塞。
市交警支队信都区三大队南石门中队长姚立云介绍,他们所在辖区内分布着11个热门景区,沿线200余公里的山区道路有多个弯道、易堵点。以往单纯依靠地面巡逻,警车到达最远堵点需40分钟以上,往往“赶到即晚到”。如今,通过“空地联勤”模式,无人机升空120米,可快速扫描5公里范围内路况,民警在地面同步接收实时画面,即可精准掌握车流密度,让路面管控更具针对性。
该大队使用的智能系统,由5架配备4K摄像头、热成像仪和喊话设备的无人机组成,对辖区道路实施网格化巡检。每架无人机单日巡航里程达60余公里,相当于12名警力的巡查范围,可实时捕捉违法停车、占道行驶等17类交通异常,把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
数据显示,仅“五一”期间,该大队通过空地联动处置突发事件100余起,平均处置效率提升120%。这套“空巡+地勤”的立体化管控模式,正成为山区道路疏堵保畅的“智慧引擎”。
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成功救助山区迷路游客;医疗部门建立航空立体化救援体系,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和转运能力,为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百里太行风光通过无人机航拍化身“云端画廊”,吸引百万网友在线观赏……当前,我市低空应用正向更多公共服务场景延伸,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本文来自【邢台日报-邢台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