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经两次折戟,英矽智能三度冲击港股上市。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港交所披露英矽智能更新后的招股书,这已是其第三次递表申请港股上市。此前,英矽智能分别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次递表,但均因未在6个月有效期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历经两次折戟,英矽智能三度冲击港股上市。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港交所披露英矽智能更新后的招股书,这已是其第三次递表申请港股上市。此前,英矽智能分别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次递表,但均因未在6个月有效期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AI驱动生物医药公司,英矽智能的上市之路与行业周期紧密交织。2023年首次递表时,正值全球AI制药融资热潮,公司估值一度突破10亿美元;但2024年行业进入调整期,晶泰科技等先行者虽成功上市,却仍面临“商业化即亏损”的困境。
英矽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这一平台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临床预测的全流程。通过整合生物学数据、化学合成及临床预测模型,据招股书披露,Pharma.AI已生成超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10项获得临床试验批件,3项授权给国际药企,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
其中,ISM001-055一款强效选择性TNIK小分子抑制剂,是英矽智能目前进展最快的临床阶段产品。2023年2月,ISM001-055已获得FDA(美国食药监局)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英矽智能预期2025年上半年就肾纤维化治疗提交IND申请,并于2025年下半年就吸入型ISM001-055用于IPF治疗提交另一项IND申请。
除管线开发外,英矽智能还通过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Pharma.AI的托管软件年费最高20万美元,本地部署软件年费达52.5万美元,客户包括复星医药、赛诺菲等药企。
2022—2024年,英矽智能营收从3015万美元增长至8583万美元,毛利率从63.4%提升至90.4%,显示技术转化效率持续优化。但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英矽智能净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0.17亿美元,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研发费用控制及授权收入增加。
在先前两次递表时,英矽智能被行业视为“AI制药第一股”,但这一称号已经被晶泰科技率先摘取。2024年6月,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18C第一股”,也成为国产“AI制药第一股”。
若此次递表成功,英矽智能有望成为港股第二家AI制药上市公司。根据港交所规则,英矽智能需在上市后12个月内证明其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即完成II期临床试验),否则将被标记为“未商业化公司”(股票简称带“P”)。英矽智能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提交吸入型ISM001-055的IND申请,若进展顺利,可提前满足摘P条件。
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代表AI制药的两种路径。晶泰科技聚焦AI+CRO服务,2024年营收2.66亿元,主要来自药物发现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但净亏损仍达15.15亿元,商业化进展缓慢。英矽智能则走AI+biotech路线,以自研管线授权为核心,2024年授权收入占比超90%,但需承担更高的研发风险。
尽管技术领先,英矽智能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数据质量问题,Pharma.AI依赖的外部生物医学数据存在“不完整、不一致”风险,可能影响模型预测准确性。其次,临床阶段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IIa期数据虽积极,但IIb期及III期试验失败率较高,尤其是在IPF领域,现有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的临床效果有限,市场对新药接受度存疑。
就产品研发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英矽智能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医药行业分析师李煜坤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英矽智能的AI制药模式虽然具有较高的研发风险,但其自研管线的授权收入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然而,这种模式的成功也高度依赖于英矽智能能否持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药物。此外,数据质量和临床阶段的不确定性仍是英矽智能需要克服的难题。英矽智能能否打破AI制药盈利困局尚不确定,但其在港交所的多次递表反映了其融资需求和行业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来源:北京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