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中国形象”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认知,这提醒我们应注重视角差异带来的视野盲区与认知隔阂,尝试转换全知视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中国形象”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认知,这提醒我们应注重视角差异带来的视野盲区与认知隔阂,尝试转换全知视角,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故事进行阐释。
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
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或人物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简单来说,它探究的是叙述者或人物站在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叙述视角主要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与全知视角等。第一人称视角中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受限于主人公本身;第三人称视角是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受限于这一人物本身;而传统的全知视角强调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其可以深入人物内心,也可以旁观故事概貌,具有无限开阔的视野。
“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它强调我们作为故事叙述者与主人公的亲历性、主体性与独特性。首先,“亲历性”强调我们是中国道路的亲历者,也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十几年来,我们亲身感受到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沧桑巨变,自然有理由、有能力、有证据将这些变化宣之于口,讲述更多有实效、有感情、有共鸣的中国故事。其次,“主体性”强调文化自信,主张我们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有着五千年厚重悠久的传统文化,应该主动将中国传统故事凝练为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人好客、热情、敦厚、乐善好施的民族性格。最后,“独特性”强调第一人称视角观察世界的独特性。对世界的发声不能用一把尺子裁定,我们也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讲好中国故事”应以中国视角来审视世界,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中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独特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
既然“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就必然具备这一视角自带的优缺点。第一人称视角能够使故事更加真实、生动、可信,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获取读者的信任。但这一视角往往受限于叙述者本人的视野与世界观,甚至面临着一旦被读者视为“不可靠叙述者”便会丧失其信任的风险。这提示我们注重两点,其一,我们不能囿于中国传统而自说自话,只满足单向的灌输式传播,而忽视了“隐含读者”真实的关注点。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我们基于对自己文化的充分“前理解”,往往驾轻就熟地使用经典中国元素来制作视频,而未能尝试用“陌生化”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真正的特色,结果我们用心制作的视频反响平平,反倒是一些记录我们日常生活图景的视频在海外火出了圈。这些视频在宏大叙事之外展示了人物的日常命运,在具体、生动的细节中展示了鲜活的中国,打破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一些刻板印象,反而得到了海外受众的青睐。李子柒记录田园生活图景的视频风靡海外便可证明。其二,我们应避免成为“不可靠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叙述者在叙述中会扭曲、掩盖一些信息,导致其叙述并不完全可信,从而丧失了读者最初的信任。我们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不能为了急于展示中国形象而采用刻板生硬的传播方式,更不能让故事沦为图解政治理念的载体。这样不但起不到正面效果,反而容易丧失受众最初的信任。与此相反,我们应以情感人,以实动人,用真实的好故事来说真话,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成为“可靠的叙述者”,为中国故事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认知
“讲好中国故事”是手段,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是目的。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而忽视了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套用叙述视角的术语来说,我们不能只关注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阐释,而忽视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认知。事实上,由于视角的遮蔽,外界对中国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还存在很多视野盲区与认知隔阂。我们往往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传播窘境。在此情境下,我们可以尝试用叙述视角的思路来化解这一难题。
第一,启用第三人称视角以弥补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意义盲区与认知隔阂,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中国形象”既然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认知,那么我们就不该过分依赖于第一人称视角下的自说自话,而应该关注第三人称视角的特性,探索中西视角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传播,打破认知隔阂。中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下孕育出了不同的叙述视角。中国故事的叙述视角更为宏大,多关注社会、家庭、伦理,强调集体主义与道德教化,而西方故事的叙述视角更关注个人,强调个人思想表达、内心冲突与存在主义,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受众的表述方式,尝试用西方的第三人称视角来重新审视与整理中国故事。比如“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始终坚信“百善孝为先”,但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外国受众来说或许很难理解。“感动中国”节目组讲述了普通工人谢延信33年来照顾亡妻父母和弟弟的故事,为“孝敬”一词做了扎实的注脚,以生动的细节、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孝敬”这一抽象概念在西方受众中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第二,采用全知视角,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全知视角能够自由切换场景,提供全面的信息,从而减少视角盲区。讲好中国故事也需采用全知视角,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以西释中”,而应该在中西古今的坐标系中选择恰当题材,以更为全面、客观的角度实现跨语境衔接与跨文化交流,促成国家形象的整体性与权威性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国事访问时就经常讲述象征国际友谊的“中国好故事”。例如,他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就提到了该国留学生普斯兰在中国捐献“熊猫血”的故事,充分肯定了留学生对弘扬两国友谊、实现互帮互助、共创美好未来的贡献。这些故事不仅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了中西共融,还在表达方式上坚持了“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有助于增进西方受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从而跨越多元文化的藩篱,建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三,灵活变动视角,实现多元叙事。经典叙事学允许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乃至越界,这在虚构叙事中较为常见。比如《三国演义》看似全文使用了全知视角,叙述者似乎一贯坚持拥刘反曹的立场,但在第十六回中却写道曹操“刚刚走到清水河边,贼兵追至”,这里的“贼兵”显然不是曹操,而是站在其对立面的张绣。由此可见,这里的全知视角已置换为了曹操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根据叙事语境灵活转换视角,既要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真实生动,还要有第三人称视角的公正客观,更要有全知人称的宏观全面,以多元化的叙事方式满足不同听众的期待与需求。
当然,“中国形象”的塑造除了需要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观努力外,更离不开国家自身的客观发展。只有国家发展好了,才能投射出客观实际的中国形象。我们唯有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好的素材与资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互鉴视野中的叙事阐释学理论建构研究”(24CZW014)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