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宣布将就经贸问题与美方展开新一轮会谈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立即表态称"不会在谈判前降低任何关税",其财政部发言人同时暗示"并非美方主动要求磋商"。
特朗普多次喊话,谈判正式开始,美高官还想嘴硬,中方果断说出真相
中方宣布将就经贸问题与美方展开新一轮会谈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立即表态称"不会在谈判前降低任何关税",其财政部发言人同时暗示"并非美方主动要求磋商"。
根据多方消息源证实,美方近期通过外交和经贸渠道频繁传递对话意愿,希望重启停滞的关税问题磋商。
中国商务部在综合评估后,同意在瑞士举行的多边会议期间进行非正式接触。
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在正式会谈前突然改变谈判策略,其财政部发布声明强调"不会预先让步",同时通过媒体放风"谈判由第三方斡旋促成"。
美国商务部长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需要给局势降温",但随即补充说明"关税政策调整需要严格评估程序"。
这种表态与美方主动寻求对话的行为形成反差。
观察人士注意到,美方谈判团队内部存在明显分歧,财政部主张务实解决经贸摩擦,而贸易代表办公室坚持维持现有关税体系。
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加剧了美国的谈判困境。
5月初,美国与日本关于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的谈判因东京方面威胁减持美债而破裂。
同期举行的美欧钢铁关税谈判同样无果而终,欧盟随即宣布解除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限制,并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公布新的合作计划。
这些连锁反应直接削弱了美国在关税谈判中的筹码。
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持续增大。
最新数据显示核心通胀率连续三个月高于预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2%,食品和能源价格涨幅达到近四十年峰值。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跌至荣枯线下方,多家零售巨头预警库存积压风险。
总统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下滑至39%,创下二战以来在任总统最低纪录。
美国商界对关税政策的反对声浪不断升级。
全美零售联合会发布报告指出,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企业年均损失超240亿美元。
包括沃尔玛、家得宝在内的50家大型企业联名致信白宫,要求立即停止"自残式贸易战"。
但与此同时,国会共和党议员提出《中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强制摘牌未满足审计要求的在美上市中企。
经济专家普遍担忧关税战的持续后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显示,若维持现行关税政策,2024年美国GDP增速可能放缓至0.8%,制造业岗位预计减少42万个。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警告,关税成本转嫁已导致美国消费者年均多支出1270美元,持续通胀可能引发经济硬着陆。
中方在谈判中展现出开放姿态,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对话大门始终敞开",但强调"任何协议都需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
据参与会谈的匿名人士透露,中方谈判代表要求美方先拿出"可验证的诚意举措",包括取消对华为等企业的技术封锁,停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歧视性调查。
目前谈判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双方同意保持技术层面对话。
美国财政部已将中国国债的减持速度放缓至每月30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则恢复审核部分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许可。
这些微妙变化被市场解读为双方在寻找"非对抗性接触"的可能。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间的利益平衡愈发复杂。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维持竞争优势的做法,既受到国内经济规律的制约,也面临国际合作伙伴的质疑。
中国在坚持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展现谈判弹性,其应对策略既包括深化与欧盟、东盟的经贸合作,也包含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步伐。
这场关税博弈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经济前景,更将影响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与质量。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播正面信息,没有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内容!如有不准确信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作出更正。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