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被 “例外” 的亚军,把人生打成了 “必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1:34 1

摘要:巴黎世乒赛混双决赛那晚,王楚钦球拍断裂的瞬间,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一张旧照片:11 岁的孙颖莎站在 “稻花香” 杯领奖台上,手里攥着亚军证书,眼睛却死死盯着旁边挂着国青队徽的王曼昱。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连进国家二队都被 “例外” 的小姑娘,会在十年后成为国乒最亮

巴黎世乒赛混双决赛那晚,王楚钦球拍断裂的瞬间,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一张旧照片:11 岁的孙颖莎站在 “稻花香” 杯领奖台上,手里攥着亚军证书,眼睛却死死盯着旁边挂着国青队徽的王曼昱。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连进国家二队都被 “例外” 的小姑娘,会在十年后成为国乒最亮的星。

2013 年的湖北仙桃,蝉鸣声盖过了乒乓球撞击球台的脆响。孙颖莎在女单决赛输给王曼昱,拿到亚军。按往届规则,前两名能进国家二队,男单亚军薛飞顺利入选,可轮到她时,裁判组突然变了卦:“这次只收冠军。” 后来有球迷翻出秩序册,发现 “亚军可进队” 的条款明明还印在第三页 —— 但没人能说清,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这个条款对她 “失效” 了。

颁奖结束后,她蹲在体育馆角落给妈妈打电话:“没事,就是没发挥好。” 可挂了电话,她对着训练馆的镜子反复比划领奖时的姿势,直到眼睛发酸。省队教练看不过去,塞给她一本笔记本:“把想赢的球都记下来。” 她工工整整写下第一行字:“2013 年 8 月 15 日,想进国家队。” 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球拍,拍尖上挑着个小小的冠军奖杯。

2014 年全国少年锦标赛,孙颖莎八强战爆冷出局。爸爸从河北老家赶来,在宿舍楼下站了整夜:“闺女,咱不打了也行。” 她却把自己关在球馆,对着发球机练了三个小时正手攻球,球台上堆的球比人还高。“最后一次机会。”2015 年赛前,她在手腕上缠满胶带,每道胶带上都写着对手的名字。

决赛对阵江苏队的蒯曼,决胜局 9 平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被 “例外” 的午后。球落地的瞬间,她没像往常一样握拳呐喊,而是蹲下来轻轻抚摸球台 —— 这张曾见证她落选的球台,终于印上了她的冠军足迹。进二队那天,她把 “稻花香” 杯的亚军证书夹在行李箱最底层,上面压着新领的国家队训练服,领口的 “CHINA” 字样蹭得发亮。

2018 年青奥会的剧情比小说还跌宕。原本报名的王曼昱因骨龄问题退出,教练组凌晨三点敲开孙颖莎的房门:“收拾行李,明天去布宜诺斯艾利斯。” 她揉着眼睛点头,转身就把行李箱里的零食全换成了训练日志,扉页上 “临时替补” 四个字被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混双决赛那天,场馆空调坏了,地板打滑得像溜冰场。第三局 10-11 落后时,王楚钦急得直跺脚,她却笑着拍了拍搭档的肩膀:“就当在家门口打庙会比赛。” 后来那个逆转比分的侧切球,让全球转播镜头都定格在她汗如雨下的脸上 —— 没人知道,这个月她为了模仿日本选手的发球,每天在训练馆摔二十多次,膝盖上的护具换了三副。

如今翻看孙颖莎的成长纪录片,会发现每个 “不公平” 都藏着伏笔:没进二队的日子,她在省队跟着男队员练对抗,打下了比同龄人更扎实的正反手;当陪练的 2017 年,她把伊藤美诚的发球录像剪成 56 个片段,连对手擦汗的频率都记在笔记本上;就连青奥会的 “临时替补”,都成了她的成人礼 —— 那个夏天,她抱着三金奖牌在奥运村狂奔,发梢滴下的汗水,在异国的土地上砸出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多哈世锦赛前夜,有记者问她:“如果回到 2013 年,想对那个没进队的自己说什么?” 她咬着笔杆想了想:“告诉她,别急,球台不会忘记每一个认真练球的人。” 话音未落,训练馆传来乒乓球撞击的脆响,像极了十年前那个被 “例外” 的午后,她对着空荡的球馆挥出的第一拍 —— 那时的她不知道,所有被漏掉的 “资格”,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对手接不住的必杀球。

来源:美在流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