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厨师、外卖员、护工、月嫂等从业人员,每年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相关传染病的筛查,并办理健康证,才可以上岗工作。但在一些地方,办理健康证的体检过程中,存在种种违规情况,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极目新闻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厨师、外卖员、护工、月嫂等从业人员,每年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相关传染病的筛查,并办理健康证,才可以上岗工作。但在一些地方,办理健康证的体检过程中,存在种种违规情况,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暗访发现南宁、天津、沈阳、郑州等地多家医疗机构违反健康证办理规范,存在违规行为。此外,一些劳务中介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代检”服务。
健康证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本应是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屏障,但从记者暗访调查的结果来看,种种乱象正将这道防线冲击得松松垮垮,令人忧心。多地医院体检流程严重缩水,体检项目被肆意删减,有的医院用指尖采血代替静脉采血,54分钟内速发证件;一些劳务中介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代检”服务,记者为采访互换身份“替检”,全程无人核对信息,连男女互换身份这种明显破绽都无人发现。
令人震惊的是,制售假健康证已形成产业链,只需提供照片等信息,花十几元就能买到外观逼真、能通过外卖平台审核的假证。部分餐饮企业对此也态度漠然,对假健康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应环环相扣的安全链条,可以说从办证的源头,到各个审核查验的环节上,都充斥着“应付检查”的敷衍感,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健康证本就是确保餐饮、护理等从业人员健康上岗的重要凭证,如果健康证办理沦为“走过场”,可能就会让患有相关疾病的人员进入相关服务行业,直接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真假不明的健康证泛滥,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让认真遵守规定的人显得“吃亏”,损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阻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健康证造假的猖獗,暴露出医疗机构的严重失职。本应承担公共卫生责任的医院,在利益驱动下将健康证体检异化为“形式主义”,在体检过程中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罔顾行业规范和公共安全,不仅违背了《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更折射出部分医疗机构职业伦理的沦丧。当守护健康的机构成为造假的帮凶,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都会被动摇——如果医院连最基本的、保障国民安全的健康证都不好好办,我们又如何指望他们治病救人,护佑健康?如果连最基本的从业人员健康筛查都无法落实,又何谈构建强大的疾病防控网络?
健康证办理乱象丛生,也暴露出监管体系的严重漏洞。一方面,健康证缺乏全国统一的防伪系统和信息平台,使得假证能够轻易通过外卖平台的认证,而餐饮行业内部对健康证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缺乏严格审核的动力和机制,导致假证横行无忌;
另一方面,卫生监督部门对体检机构的飞行检查频次不足,审核、监督力度不足,对违规行为处罚不够严厉,导致违法违规行为长期存在,甚至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让健康证办理制度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要筑牢这道健康防线,加强监管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体检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将健康证办理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对违规体检机构实施”一票否决”。对违规操作、造假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吊销相关资质,只有当造假成本远高于守法成本时,才能震慑违法行径,扭转畸形生态。
同时,要完善健康证核验系统,提高技术手段,确保健康证信息真实可查,让“假健康证”无处遁形。更重要的是,要持续通过宣传科普,提高公众对健康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餐饮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健康、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健康证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件,却承载着厚重的公共安全责任,绝不能变成“应付检查”的废纸。唯有让每一张健康证都经得起医学伦理和公众监督的检验,才能真正确保“舌尖上的健康”,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固防线。
评论员 屈旌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