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一线是教室,超级盾构是教具:深大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迎来新变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1:55 1

摘要: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国际工程创新班”的30名本科生,在深圳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班主任陈湘生的带领下,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深入“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岗厦北地下交通枢纽,开展了一场“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应时施教”的情景(数

让工程走出书本,让知识融入实践,深圳大学的工程教育正迎来深刻的变革。

2025年5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重大工程第一课”,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开讲。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国际工程创新班”的30名本科生,在深圳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班主任陈湘生的带领下,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深入“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岗厦北地下交通枢纽,开展了一场“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应时施教”的情景(数智化)教学实践。

一同参加的还有来自法国、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等国家的研究人员,以及土木教工第一党支部成员。

新时代赋能新课堂:工程一线就是教室,超级盾构就是教具

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深江铁路项目部,同学们走进直径达12.85米的“领航号”盾构机,零距离学习掘进工艺与管片拼装流程。

这台巨型设备肩负着1号盾构区的施工任务,需穿越3段软硬不均地层、6条断裂带与15段破碎带,还要横跨京港澳高速、深惠城际铁路、深圳地铁5号线与15号线等12处高风险源,堪称当前最具挑战性的城市隧道工程之一。

在深达50余米的基坑工程(二号工作井),同学们直观地感受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结构稳定挑战。通过项目展厅的实物刀盘展示与动画演示,同学们系统了解从盾构原理到智能建造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并建立起“概念—设计—施工”的立体工程认知。

随后,师生又来到了被誉为“中国最美地铁站”的深圳岗厦北地下枢纽。作为五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该站拥有22.49万平方米的宏大体量、48×51米无柱式空间设计和融合“科技+艺术”的赛博朋克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设计团队现场讲解,还原了陈湘生当时作为项目建设分管领导在规划定位、结构创新与城市融合中的全流程学习与思考。站在“深圳之眼”下,同学们体验到的不仅是一场工程与人文交汇的震撼,更打开了通向未来城市空间设计的全新视角与创作灵感。

新时代需要新教学:情景(数智化)教学中外交流深度融合

“未来属于能够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在项目现场,陈湘生院士以《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为题,开展现场教学。从土木工程的三次飞跃谈起,陈湘生展望了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土木工程新图景。

他说,国家工程创新班探索本科高年级“二对一(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慧育一名学生)、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慧育最好的学生自己)”,尝试突破范式;通过数智化情景教学模式的创新,强化课堂师生的换位与互动,从而极大压缩课堂教学时数;腾出更多时间辅助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工程实践和游学,激发学生发掘自我爱好和潜能,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该班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发现问题、质疑索源、主动思考、师生换位互动的哲学思辨教学创新,培养学生敢于直面挑战、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热爱的执着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家重大工程第一课”不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技术之旅,更是一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在现场,“国际工程创新班”的本科生们与来自法国、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博士后们互动交流,并自信地讲述着“中国超级工程”的智慧与实践,围绕盾构施工、智能建造等议题深入探讨,展现出国际工程人才的初步素养与潜能。

来源:教育新闻广东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