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坪坝三峡广场旁,一株130岁的黄葛古树下,每周五傍晚总会支起一方木桌。惊堂木一响,茶碗轻叩,故事便从1958年的风烟中娓娓道来。
沙坪坝三峡广场旁,一株130岁的黄葛古树下,每周五傍晚总会支起一方木桌。惊堂木一响,茶碗轻叩,故事便从1958年的风烟中娓娓道来。
1993年,重庆市文化局将其命名为“广场故事基地”,立起群众文化的标杆;1999年,它凭鲜活的生命力入选“巴渝十大民间艺术”,跻身巴渝文化瑰宝之列;2013年,更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殊荣,登上国家级文化殿堂。
六十七年,五千余场,八百万次掌声——黄葛树垂落的根须里,缠着半座城的烟火,也系着一代代人将光阴酿成故事的倔强。
人们在这里听《红岩》英雄的壮烈,也听码头纤夫的辛酸。黄葛树的根须垂落如帘,仿佛天然的幕布,将市井烟火与家国情怀悄然缝合。
这里是“黄葛树下龙门阵”——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一场持续了六十七年的市井非遗故事会。
01
黄葛树下让故事生根
1958年的沙坪坝,一株苍劲的黄葛树下,程梓贤先生将散落市井的评书艺人聚在一起。第一代故事员在此摆开方桌,黄葛树下的“龙门阵”正式开讲。
黄葛树下龙门阵地标
彼时,重庆还带着抗战烽烟后的余温,茶馆里的惊堂木声与码头上的号子声交织,却鲜有人将“讲故事”视为一门传承的学问。程先生用一口地道的重庆方言,把红色故事、民间传说揉进评书里,在树下搭起一方简陋的舞台。
“人山人海的故事会现场,像一簇火苗,点亮了那个年代的精神荒原。”第三代评书员陈建国回忆道。那时的舞台没有灯光布景,只有几张竹椅、一壶老荫茶,但树下挤满了工人、学生、老人和孩子。
“那时候,故事就是老百姓的‘药’。”陈建国回忆,他的师父曾告诉他,程老先生总说:“故事讲好了,人心就暖了。”黄葛树在风雨中默默生长,故事会的根也越扎越深。
上世纪80年代,陈建国初登台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一段《武松打虎》说得磕磕巴巴。台下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太太却冲他笑:“莫慌,树苗子要长成材,也得几十年哩!”
2018年的一场暴雨夜,成了老茶客口耳相传的“名场面”。那晚,陈建国临时加演《红岩新传——狱中绣红旗》。雨点砸在黄葛树叶上噼啪作响,他却甩开雨伞,任由长衫湿透。
第三代评书传人走进巴渝书场
“江姐指尖的血浸透线头,她咬紧牙关念:‘一针一线绣山河!’”陈建国突然高举右手,指尖捏着根本不存在的绣花针,在雨中划出一道弧线。台下打着雨伞的观众屏息凝神,仿佛看见渣滓洞的微光穿透雨幕。
从陈建国的《红岩》英雄到艾泽云的邻里趣事,从竹琴叮咚到方言评书,一代代故事员用重庆话的麻辣鲜香,将历史、民俗与人生百味熬成一锅“文化老火锅”。它不设门槛,不收门票,却让无数人甘愿提前半小时占座,只为听一段“龙门阵”。
LED灯下的黄葛树下龙门阵
从煤油灯照亮的夜晚到LED灯点缀的舞台,67年来,这棵市树见证了一场场评书的兴衰更迭,也撑起了一座城的文化脊梁。
这棵市树,从此成了山城文化的活坐标。
02
三代人的“惊堂木”
“镗、镗、镗……黄葛树下龙门阵,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一讲就是67年。”
程派评书的传承,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接力。程梓贤的惊堂木传给曾令弟,再传到陈建国手中时,已是第三代。
陈建国至今记得师父的话:“中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能把故事讲进人心的人。”
陈建国说评书的绝活
“醒木一拍,神仙精怪都出来!”陈建国演示程派评书的绝活,声调忽高忽低,手势大开大合。他身后的黄葛树枝干虬曲,树皮皴裂如老人手掌,与评书的沧桑韵味浑然天成。
上世纪80年代,文化馆的培训室里总亮着一盏昏黄的灯。
曾令弟带着徒弟们逐字打磨重庆方言的韵律,从“言子儿”的俏皮到“展言子”的铿锵,每个音节都要在黄葛树下经得起百姓的检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师父的脚印走过来的。”陈建国说。
如今,树下多了年轻面孔。
一身长衫准备上台演出的陈林江
“说段武松打虎,各位请听清楚,今天这个故事不是出在水浒,话说在那景阳岗……”陈建国的儿子陈林江一撩长衫,醒木拍桌的力道比父亲更重三分。
作为一个群众文化舞台,“黄葛树下龙门阵”自创办伊始,就不断吸纳着来自各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也愈发丰富。
优秀的故事员们,也竭其所能,努力创新,重庆言子儿、金钱板、荷叶、方言朗诵诗、川剧、小品、相声乃至魔术、杂技等等,使得龙门阵摆得五花八门,不拘于形。
博采众萃,百花齐放,它的丰富多元,满足着每一位百姓人家的文化需要,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舞台,各种民间艺术在这里和谐的交融,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改变,60年,70年,100年,如同黄葛树般枝繁叶茂,古木参天。
区文化馆的季刊《黄葛树下龙门阵》里,既有泛黄的老手稿,也有打印的电子文档。
沙区文化馆馆员展示档案
2020年12月《黄葛树下龙门阵》获沙区非遗。“非遗不能锁进柜子,得活在烟火气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副馆长唐亮翻着一本2018年的合辑,扉页上印着程梓贤的黑白照片,角落里却贴着二维码,“扫一扫,能听动态故事。”
“故事员不是演员,是替岁月开口的人。”馆员何思颖抚摸着印有“龙门阵”logo的文创帽子,目光灼灼。
03
醒木敲响千家门
自1988年起,沙坪坝区文化馆便已经开始举办暑期少儿故事比赛,如今已是第31个年头,期间为“黄葛树下龙门阵”储备了大量的故事后备人才。
他们在黄葛树下快乐成长,才艺精进,品学兼优。小小故事员们就像黄葛树长出的新芽一样,大半个世纪以来,黄葛树下的龙门阵始终没有间断。
非遗评书文创
听众的笑声仍然畅快,因为老故事员的坚守,也因为这一代又一代小小故事员的茁壮成长,他们承载着“黄葛树下龙门阵”的未来。
2006年,“沙坪坝文化杯”全国故事比赛在树旁落地生根时,谁也没想到它会成为全国故事人的“江湖大会”。
这一举措,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来自五湖四海的故事员们,在此切磋技艺,传诵经典,更使得这黄葛树下的故事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河北的快板书艺人在台上演绎《白洋淀传奇》,贵州的苗家姑娘用芦笙伴奏讲述《侗寨月色》,而重庆本地的孩子则用方言童谣唱响《黄葛树精怪录》。
在黄葛树下,总能看到一位拎着帆布包的爷爷,早早地前来占座,每次都能在前排看到他的身影。他是附近社区的退休老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是这里的忠实听众。
年复一年,观众仍在
“那时候还是煤油灯照明,故事员一开讲,台下鸦雀无声。”李爷爷眯着眼睛回忆,“现在虽然有了LED灯,但故事里的烟火气一点没变。每次听到《红岩》的片段,我还是会热血沸腾。”
如今,树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缝隙里嵌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故事碎片——内蒙古草原的马头琴谱、江南评弹的琵琶弦,还有不知谁遗落的一枚“蒲公英奖”纪念徽章。
每当夜色降临,LED灯带勾勒出树冠轮廓时,恍惚能听见67年的醒木声在此叠响:程梓贤的竹板、陈建国的铜醒木,和那些未曾署名的江湖传说。
“黄葛树下龙门阵”,像棵深深扎根泥土的老树,枝叶向着万千百姓舒展生长。
龙门阵不但在黄葛树下摆,还摆到了北京,摆到了中南海,摆到了全国。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获奖故事。
在全国“群星奖”、少儿“蒲公英奖”、全国曲艺比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这些经典的故事作品,是“黄葛树下龙门阵”高度、广度与深度的集中体现。
群星奖奖牌
六十多年,黄葛树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树下的人从听故事的孩子,变成讲故事的长者,又将话筒递给下一代。
细数下来,“黄葛树下龙门阵”活动已累计开展5000余场次,举办专题宣传故事演出1000余场次,讲演故事5000余个,服务群众近800万人次。
当城市的霓虹愈发刺眼,这方舞台始终亮着一盏暖黄的灯——那里有重庆方言的麻辣鲜香,有评书惊堂木的铿锵回响,更有一群人用一生坚守的答案:
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光阴酿成故事,再借岁月之手,递给未来。
来 源:红尘国际青年写作营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