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既是古代帝都,那必然就要有帝宅,否则皇上住哪里?中国的帝宅现在仅余北京明清皇宫了,西安即便是古都,也没有帝宅存世了。这个也很好理解,改朝换代时,旧宫常被新军捣毁。清朝除外,明皇宫是李自成放的一把火烧坏的。
长安既是古代帝都,那必然就要有帝宅,否则皇上住哪里?中国的帝宅现在仅余北京明清皇宫了,西安即便是古都,也没有帝宅存世了。这个也很好理解,改朝换代时,旧宫常被新军捣毁。清朝除外,明皇宫是李自成放的一把火烧坏的。
西安考古发掘了两个古代帝宅,一个是汉长安未央宫遗址,另一个是唐长安大明宫遗址,两处现在都有遗址公园。前面说过汉长安城在唐长安城的西北,未央宫在汉长安南部;大明宫在唐长安北部,所以这两处遗址公园相距并不是很远。即使如此,我也只看看其中一处吧。唐大明宫遗址离城里更近,就在西安火车站旁,我就去看看大明宫遗址吧。
西安火车站北,过了马路就是从前大明宫的丹凤门,当然是遗址。现在这里重建了一座丹凤门,算是景区大门。
走到正面看看。
丹凤门坐北朝南,是从前大明宫的正门,就是宫门。夯土城台,外砌一层护墙砖。唐代没有城砖,城墙就是夯土墙,只有城台有外砖。唐代的夯土城墙和城台都是下面大上面小的梯形。三丈高城台上开五座框架门,实榻门扇,七行五列门钉。这叫“丹凤启途,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盱”。大门不开,看不见内部,唐宋城门内侧墙上是应该有排栅柱的。
城台上是城楼,城楼面积和城台顶一样大,做不出外廊,因此就做了一个斗栱抬梁的平座,单杪双下昂七铺作。因为下有平座,所以城楼就是纯粹的阁楼上层。城楼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从中间往两边数,中间是明间,然后是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梢间和尽间。楼上是斗栱抬梁灰瓦单檐庑殿顶,正脊上是唐式鸱尾。城楼檐下挂“丹凤门”斗匾。城门全都涂成土黄色,看上去显得很虚,这是表示历史的模糊形象?
丹凤门两边延伸出去是城墙,这个真地是城墙而不是宫墙,它是长安城北墙。城墙二丈高,上面有女儿墙,女儿墙上有雉堞。
唐高祖李渊得隋恭帝杨侑(念羊又)禅让,坐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唐”,开年号武德。因为李渊是受让为帝,他当然就还坐在隋都大兴城皇宫內。他坐的那个宝座是在隋皇宫大兴宫大兴殿,是隋皇宫正殿。他睡觉是在大兴殿后面的中华殿,皇后在中华殿后面的甘露殿住。玄武门事件后,李世民得李渊禅位,坐上了大兴宫宝座,新开年号贞观。玄武门即是大兴宫的北门,出去是西内苑,就是御花园,那座凌烟阁就在这西内苑中。
隋皇宫大兴宫是恢复周制“五门三朝”的早期典型,皇城正门是朱雀门,周制五门中的皋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皇宫正门承天门是一座双阙门,周制的雉门,相当于北京故宫午门,现在的西安莲湖公园内还有遗址。承天门内大兴殿前有大兴门,相当于北京故宫太和门。中华殿前的中华门是五门中的燕门,外朝和内寝之间的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乾清门。大兴门是外朝之所,大兴殿是治朝之所;中华殿是燕朝之所。你会发现大兴宫怎么只有四门?这是因为大兴宫朱雀门到承天门之间缺少一座周制中的库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端门,存放皇帝卤簿(仪仗)的地方。
退位后的李渊仍然住在大兴宫中华殿,李世民则是在东宫显德殿住,也在那里办公。贞观三年,李世民把他爸爸迁到自己过去秦王府改造的大安宫,自己住进大兴殿,这算是坐稳了皇位。一直到李世民的孙子李旦当上皇帝唐睿宗,隋代的大兴宫才改称太极宫,大兴殿改称太极殿;中华殿改称两仪殿。
汉代在长安县建都叫长安,隋代在长安县东边建都叫大兴。李渊接手隋大兴城后,重新划分地界,大兴城内以朱雀门大街为界,西边叫长安县,东边叫万年县,大兴城改称长安。这座朱雀门现在还在,但早已不是唐代模样。朱雀大街也还在,也不是唐代模样了。承天门内过去太极宫的地盘上盖满了各式建筑,就是莲湖公园以北直到北城墙,早已没有唐太极宫痕迹。西安现在的钟楼、鼓楼都在过去的太极宫地盘上,回民街也是。
李渊搬到大安宫后无政可理,悠然自得,就和侍寝御女姓柳的宝林合伙生孩子玩儿。在贞观四年生下末子李元婴,就是后来到处盖滕王阁的那个伙计。李渊六十多岁生儿子,也是个力气活,身体逐渐不适,便和二娃李世民说换个好房子住。李世民当然不能拂了亲爹的面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就在太极宫北盖新房,赐名“永安宫”,寓意永远安生不闹。唐朝时没有建筑师职务,古代建筑设计都是画家干的活。这座永安宫的设计工作是由将作大匠主持,就算是皇家建筑师。这位将作大匠是非常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有他的《步辇图》,现存故宫。刚开工半年,永安宫改称大明宫。又过没几天,李渊就在大安宫去世了,这大明宫工程肯定就下马了呗。
“大明”一词来自《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开篇即有“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这个明明在下是说君王对天下施以明德;赫赫在上是说这明德如同天上的太阳。这篇《大明》是歌颂文武周公的。四书之一的《大学》中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大学不是北大清华,而是大道之学。古代帝王都自诩明君有仁德。这个大明宫的“大明”即是说此宫里住的是有大明德之君王。
大明宫下马后,就撂荒了李世民一朝。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重又提起大明宫,那是因为李治在太极宫水土不服,得了风湿病。大明宫选址时是为李渊养老,更适合体弱之君居住。李治登基十二年后的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全唐奋勇,重启大明宫建设。“命征般硕之匠,下荆杨之材,操斧执斤者万人”。因为李治在太极宫病榻上天天哎呦哎呦喊叫,这大明宫建设进度就非常快,一年就可以入住了。
占地面积三百二十万平方米的大明宫还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隋大兴宫;也就是唐太极宫;有四百二十万平方米。汉未央宫占地面积更大,有四百八十万平方米。秦朝咸阳宫也比大明宫大,有三百七十万平方米;烂尾的阿房宫更大,光是前殿夯土地基就有五十四万平方米。周武王的镐京王宫规模很小,只有大概五十万平方米。北宋皇城也不是很大,才一百一十四万平方米,皇宫肯定更小。南宋临安皇城连北宋汴梁一半都不到。宋代皇宫已经找不到了。元大都皇宫也找不到了,皇城面积七十万平方米,不大。南京明皇宫面积一百二十万平方米,北京皇宫七十二万平方米,清代延用,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
这么一看,大明宫规模虽然不小,但并不是最大。如果考虑到唐皇同时占用太极宫和大明宫,那唐代皇宫面积就有七百四十万平方米,当然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对了,隋唐在东都洛阳还有一座四百二十万平方米的皇宫紫薇城,这么一算,唐代皇宫加起来就要有一千一百六十万平方米,更不得了。世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缅甸曼德勒皇宫,四百万平方米。
隋唐皇宫太极宫布局虽然缺少一座库门,但基本上恢复了周制中的五门三朝。既然太极宫是符合礼制布局的,大明宫又是当初为李渊盖了养老的,当然就没有必要完全合乎礼制了,大明宫没有五门。
上面图片中的丹凤门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宫城门,其实它是有双阙的雉门,就是两边有向前伸出的城台,形成凹字形。这座门是大明宫正门,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也就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午门。进了丹凤门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中间是御路,这个广场就叫做御路广场。御路广场现在空空荡荡,很有遗都的荒凉感。
顺着御路往前走,前面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御河,河上有一座御桥,御桥是重建的小木桥。
唐大明宫这里的御桥绝对不是这样,肯定是石桥,而且应该至少三座,中间的归唐皇走,两边的归微臣走。现在这座桥仅为示意“此处有桥”。
古代皇宫正殿前都要有这么一条河,如果没有,就必须现挖一条。古人建宅讲究风水,宅子最好的风水就是依山傍水,背后有山,宅前有水。山是聚人气,水是聚地气。北京故宫前面有金水河,后面有景山,风水极佳。大明宫本身就是坐在龙首原高处,后面没有山了,所以要在前面开这么一条御河。这御河也是有讲究的,要从西北乾位进,东南巽位(念迅位)出。而且还要入口大,出口小,叫做“开天门,闭地户”,可以聚集更多财和福。大明宫的这条御河就符合这些风水原则。北京故宫的河叫做金水河,大明宫的这条河叫做龙首渠。
过了这座小小的御道桥,前面就是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
看看殿前的文保碑。
这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唐晚期,朝廷腐败无能,天下动荡。长安几次三番被攻击,大明宫也屡遭火烧,第一次是黄巢起义。唐僖宗李儇(念李宣)的广明二年(公元881年)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在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农民起义军纪律不严,士卒在城内劫掠,致丧失民心。长安小市民助唐军反攻,黄巢退出长安时放了一把火,把大明宫烧得七零八落。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干了和黄巢一模一样的事,历史是如此相似!唐大明宫最后一次被毁是唐昭宗李晔(念李吔)的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宫殿,建筑材料运往洛阳盖新宫。
龙首原上这座含元殿的台基非常高大,有三层,这叫“刬盘冈以为趾,太阶积而三重”。台基高五丈,一眼看上去,大殿两边伸出有高大的城台,说明这是一座双阙大殿。当年开始发掘含元殿遗址时,台基仅余夯土和一些零散的石构件。现在可见夯土台基已经砌上了青砖护墙,基本可以看出个模样了。两边城台下的踏垛和墁道都复原了,它们被称作龙尾道,可是龙有几条尾?看看左手龙尾道。
五丈高的台基相当宏伟,可是对大臣们的腿脚也是不小的挑战。据传,唐宣宗李忱的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皇上在含元殿举办典礼,给自己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这是他自夸有文韬武略。八十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为参加大典,冒死走龙尾道攀登含元殿。他上到大殿前虽未扑地不起,却也是精疲力尽,眼昏耳鸣。上前贺号时念错了李忱的新尊号,结果被罚了三个月俸禄。这李忱死后,大臣们商量着给他编个什么谥号,最后采用了他自己的文韬武略自吹词,上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我顺着这龙尾道向上爬,你别说,还真能体会到当年柳公权的那份辛苦。爬到半截歇会儿。
大殿台基上把过去的基座从废墟里剔出来,整理了一番。我且走近前瞧瞧。
基座前新搭了踏垛,供我这样好奇的游客假装进殿看看。
我且进殿看一下,四面无壁,上面无顶。只能看着地面瞎想。
这个地面都是修整时新造的,青砖墁地,模仿原样摆了几排柱础。这些应该都是有考证的吧?那个青砖一定是大殿地板下的支撑,唐代宫殿都是木制地板的。那些柱础本应是在地板之上的,因为没有地板,它们就是摆在应有的位置,示意耳。你看,唐代皇家建筑柱础是这种素面覆盆形式。现在北京故宫明清皇家建筑柱础也是素面,櫍形。唐代柱础边缘曲线向外凸,明清柱础边缘向内凹。皇家建筑柱础并不追求精雕细琢,而是在造型上体现庄严宏伟。
我在殿内数了一下柱础,含元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外有一圈檐廊。中间是一排中柱,前后各有一排金柱,前金柱兼做前廊柱,门窗在这排廊柱之后。当年这巨柱满堂的大殿,按古人所说乃是“拥栋为山,攒杵如林,乃卜日星之吉,以成帝室”。侧面和后面有半圈夯土槛墙,当然就会有半圈墙柱,墙柱外有廊柱。
含元殿内外柱础不一样。一圈廊柱的柱础上面有立柱的安装孔。中国古建是榫卯连接结构,柱础上的安装孔就是卯眼,立柱底端也有一个卯眼,安装的时候将一根榫头插入柱础的卯眼,再将立柱底端的卯眼套在这根榫上。这种榫卯叫管脚榫,为的是防止柱脚移位,保持建筑稳定。殿内中柱和金柱的柱础上没有卯眼,那上面的立柱就是平搁在柱础上的。大型建筑上层木制框架都有榫卯连接,是一个整体弹性结构,即使没有管脚榫连接,整个建筑也是稳定的。再说,这座含元殿四周有稳定的墙柱和廊柱,也可以保证整个大殿的稳定。
大殿的其它模样就要靠猜了。前面全开六扇六抹隔扇门,其它三面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重檐庑殿顶,灰砖正脊,两端有灰陶鸱尾。唐高宗李治时期还属于唐早期,这座含元殿可能还没有隔扇门,那正面的六扇六抹隔扇门就应该是二扇板门,明间次间开门。其它各间可能是一间槛窗一间开门错开。槛窗都是直棂。
古代早期大殿为了增加稳定性,常采取侧脚升起搭建方式。侧脚就是最外圈立柱的柱脚向外侧移,这立柱看上去就是有点向内倾斜。从明间向外,每根立柱稍微加长,最后结果就是大殿上面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两端抬升的一条曲线,这个叫做升起。明代以后,建筑水平提高了,侧脚升起逐渐被淘汰,所以在北京故宫大殿已经看不到侧脚升起了。我估计含元殿这么大的殿堂,应该是有侧脚升起的。我上次在曲阜孔庙见那座弘道门就是带有侧脚升起的。
古代像含元殿这样的巨型庑殿顶建筑还有一项特殊处理,就是推山。推山就是把正脊两端加长,使正脊不至于看上去太短。推山的结果就是四条垂脊不是直线,变成了弧线,顺带增加了美观。到清代时,庑殿顶推山已经是标准做法,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太庙享殿都是有推山的。所以,清代庑殿顶看上去正脊都比较长。
含元殿台基两边有御道游廊通往两阙。
去东阙看看,阙台上有一座高高的基座。
上去看看。
东边阙台上的建筑叫翔鸾阁,西边阙台上也有一样的楼阁,叫做栖凤阁。按照介绍,这座基座上曾是三座连在一起的阁楼,就会有三座屋顶,这种形式的阙楼叫做“三出阙”。宫门出阙是阙门,周制称雉门。雉就是雉鸡,有漂亮的翅膀。雉门就是两边有雉鸡漂亮翅膀那样出阙的门,凹字形。诸侯和天子宫殿都可以有雉门。但是大殿有双阙这种形式是只能天子用的,天下唯一,含元殿的双阙代表了皇帝的威严。双阙台上有一座楼的,也有二或三座楼的,含元殿这个叫做三出阙,最高等级。含元殿的阙楼把雉鸡上升到了鸾凤,普通山禽成了神鸟。“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宋代之后,双阙殿已经没有。明清时还有双阙门,北京故宫的午门就是双阙门,除了城楼之外,每座阙台上还有前后两座阙楼,这叫双出阙。因为午门上有五座楼,它还称作“五凤楼”。
下了含元殿台基遗址,见到一个含元殿模型。
这个模型是根据古画来的吗?你观此模型,放胆想去,当年的含元殿那真是“阶莹冰级,瓦敷鳞差。荡晶景而升降,歘睒眥以交辉。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
但是你注意看,含元殿前并没有中间一路带起阶石的御路踏垛,典礼时,这条御路铺上红毯就叫做丹陛,陛就是石阶。含元殿前也没有宽大的月台,月台的中间是御路,御路两边在典礼时也要铺上红毯,就叫做丹墀,墀就是台阶上的平台。从刚才看到的含元殿台基遗址看,这座模型应该没有错,那就是唐代宫殿前面是没有月台的。这说明唐代政府机关各级官员人数并不多,举行大典时,含元殿内蛮可以站得下。
含元殿是大明宫正殿,“含元”来自《易经》中“含宏光大”、“元亨利贞”,表示括万象以为尊。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李华,他曾作有一篇《含元殿赋》,洋洋几近万言,是古代篇幅最长的宫殿赋。我这里引用的古人对含元殿之赞叹便是来自李华此赋。当年李华对含元殿极尽溢美之词:崇高之制,灵丘上盘。邻斗极之光辉,迩天汉之波澜。察凿枘之吞吐,吸山丛而水攒。建升龙之大旂,邈不至于阶端。峥嵘孱颜,下视南山。照烛无间,七耀回环。其更是直颂曰:帝作含元,含元言言。萃若日观,呀为天门。太阶三层,达于昆仑。镇兹秦野,揭以周原。
含元殿乃大明宫正殿,功用是典仪之殿。岁岁必举之典仪便是元旦大典,即为献岁元辰,正是“东风发春,悬法象魏,与人惟新”之时。这个元旦是咱们现在的春节,正月初一。届时,满朝文武候于殿下,皇上着衮服帝冕,佩苍璧,执镇圭,乘辇而至。降辇登阶,微闻玉声。然后六卿二伯、太常少卿,乃进殿观礼。另外一个定期大典是冬至贺冬。这两个日期都有大朝会,然后吃大餐。除了元旦和冬至,不定期的大典还包括皇帝上尊号、改元大赦天下、出征等,得胜回朝的献俘仪式也在这里。
唐皇还在这里宴请大臣。我们都听说过清康熙和乾隆都曾办过千叟宴,其实,康熙第一次千叟宴之前一千年,唐明皇就曾在含元殿办过这样的皇上请老头吃大餐。《新唐书》中对此有记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九月,“丁酉,(玄宗)宴京师侍老于含元殿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鸠杖,妇人亦如之,赐于其家”。鸠杖就是上端有一只木刻斑鸠鸟的手杖。皇上坐在含元殿宝座上,是以临众,何众不宾;以是享神,何神不若?其德欤!
我来大明宫要看的就是这座含元殿遗址。含元殿后是宣政殿,唐皇在这里举行朝会临朝听政。唐朝没有御门听政,定期的朝会是在宣政殿,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叫做朔望朝会。不定期的朝会也都是在宣政殿。最大的定期朝会是五月初一,不是为了庆祝劳动节,而是大会群臣。在京供职和来京出差的有品级官员全都参加大会群臣,这是让皇上检阅自己的各级属下。皇上的大小跟班站在御座地台两边,众臣站在御座地台前,文左武右。
唐代殿试通常是在宣政殿举行。汉代取士是举孝廉,都是靠推荐,虽有才出,但猫腻也很多。隋时虽有了考试,但考生仍需举荐。唐代开始考生不需举荐,可投牒自应。所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真正成形是在唐代。唐代取士有很多科目,取士最多的是明经科,而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睿宗李旦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太后武则天有意称帝,在神都洛阳紫微宫问策于贡士,令贡士们在殿中做策论。这是科举殿试开端。中宗李显复辟后迁都回长安,此后大明宫宣政殿成了殿试考场,逐渐成制。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聩,安史之乱后没脸继续执政,在宣政殿把传国玉玺给了儿子李亨,自己退去西内宫做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他最大的政绩是干掉杨贵妃一家;次等政绩是平叛未尽。最大的罪行就是纵容回纥劫掠洛阳。
按照周制皇宫前朝后寝的规制,宣政殿之后便是内寝紫宸殿。紫宸殿是唐皇寝殿,也是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大明宫没有周制五门,但是有三朝:含元殿是外朝,宣政殿是治朝,紫宸殿是燕朝。有唐时期,外朝称作大朝,治朝称作常朝,燕朝称作入阖。
后面的那些大殿肯定也都没有了,只有地基,连夯土台基都没有。好在含元殿后有一座遗址博物馆,可以进去看看模型。
看看宣政殿模型。
宣政殿没有含元殿的双阙,大殿虽然形制一样,但规模小了一圈。三层台基,带扶手栏杆。前出两路宽大的扶手踏垛,没有丹陛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外有一圈檐廊。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重檐庑殿顶,有推山,唐式鸱尾。明间和一、二次间各开两扇镜面板门,梢间和尽间槛墙直棂窗。模型的细节也很精致,下层檐廊下杀柱、覆盆柱础、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和人字补间铺作都很逼真,上檐下的双杪单下昂七铺作也很逼真。
大明宫宣政殿后是一条横街,横街之北有一道宫墙,正对宣政殿后门的地方宫墙上有一座门,叫做紫宸门。紫宸门内便是后寝,后寝的正殿是紫宸殿,皇上的寝殿。皇上也在紫宸殿日常起居和处理公务。
皇上也会在紫宸殿召集朝会,每天都有,范围不大,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含元殿大朝会叫朝参,宣政殿朝会叫朔望参,紫宸殿朝会叫常参。
看看紫宸殿模型。
紫宸殿比宣政殿又小了一等,只有一层台基,大殿也只是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紫宸殿周边有一些便殿,有一些是有特定功能的。周礼中对天子宫殿布局是有规制的,除了前面说的五门三朝,还有一条是“左祖右社”。左祖是说在皇宫左手要有祖宗祠堂,皇家祠堂就是太庙。右社是说在皇宫右手要有坛祭社稷,就是社稷坛。北京故宫就有左祖右社,很规整。不知道大明宫丹凤门外是否有左祖右社?另外还有一条叫做“左庖右湢”,庖是厨房,就是御膳房;湢(念必)是浴室。皇上每日所食来自左手的御膳房,俗称东厨。皇上每日洗浴可以在寝殿内,但正式的洗浴是要有专门的殿房的。正式洗浴是什么?就是大祭典礼之前的斋戒,皇上在斋戒殿吃斋洗澡。北京故宫左路有一眼大庖井,右路武英殿是明皇斋戒之所,那里有一座浴室。隋唐欲重温周礼,大明宫的浴堂殿却是在紫宸殿的左手,与周礼并不相符。大明宫的御厨房也在紫宸殿的左手,符合东厨之例。
紫宸殿后又有一道宫墙,墙内是皇后和妃嫔寝殿。皇后当然在中间,就是蓬莱殿,皇上假装夜宿此殿时如入仙境,其实就是奉承皇后。蓬莱殿后还有一座含凉殿,因为紧邻太液池,夏季会有凉风吹入,皇上暑天会来这里乘凉,皇后也可以住在这里。
大明宫内寝除了皇上、皇后和妃嫔们的寝殿之外,还有一些便殿。其中最有名的便殿是金銮殿,在太液池西南角。皇上有时把大臣招到这里商议政事,这属于朝下私议,不似朝上那般正式。皇上还在这里召来文人舞文弄墨,鼓捣风骚。先后做过秘书监的贺知章和白居易肯定来过这里,他们都是身有官职,还有做过宰相的元稹。他们来这里既可议事,亦可议文。文才甚于官运的李白和李商隐也都来过金銮殿敬献诗文,那时叫“做颂”,就是给皇上唱赞歌。李白就曾在这里让杨贵妃给他研墨,还让高力士给他退靴,得罪了男女贵人,最后被通缉,只好逃往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文人常在诗词歌赋中标榜自己在金銮殿见皇上,后人就渐用金銮殿指代皇宫。
大明宫后庭最大的建筑叫做麟德殿,建于唐高宗李治的麟德年间,在太液池西岸。看看遗址博物馆中麟德殿的模型。
传说高宗李治有一次在太液池西遛弯时,发现地上有一个浅坑,他便愣说那是麒麟脚印。《诗经》中有“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李治便令人在此兴建大殿,以有德的麒麟为名,称作麟德殿,还把龙朔年号改成了麟德。麟德殿是前、中、后一组三座殿,中殿是二层阁。模型把前殿屋顶打开一半,给你展示梁架奥秘。前殿有一圈围廊。
麟德殿是唐皇设宴饮乐处,既招待本国朝臣,也招待外国使臣。读一首唐诗:城阙沈沈向晓寒,恩当令节赐馀欢,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宝树楼前分绣幕,彩花廊下映华栏。宫筵戏乐年年别,已得三回对御看。这是张籍的《寒食内宴》,他好像是在这麟德殿吃过三次大餐。什么?你不知道张籍?读一下《唐诗三百首》中他的一首边塞诗: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看看武则天设宴招待外国使臣。
这个场景是在大明宫麟德殿?还是在洛阳紫薇城五殿?那座五殿也是皇上设宴之所,像麟德殿一样是内廷最大的建筑群。
大明宫遗址上,除了含元殿台基还算完整值得恢复之外,其它建筑都仅余地基了。只能是在遗址博物馆里看模型了。
遗址博物馆里除了这些模型,还有一些遗址出土唐物复制品。看看这个,屋顶正脊上的鸱尾。
螭首。
大门上的铺首,就是门环。
唐灯的蟠龙石刻灯柱。
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
佛头。
道教尊老子李聃为道祖,唐高祖李渊认其为李姓始祖。李渊的孙子高宗李治还封老子太上玄元皇帝,建大明宫时在东北角盖了一座玄元皇帝庙不时献祭。可大明宫里并没有佛寺,上面这两颗佛头不知从何而来。右边这尊佛头是中原内地风格,头上有螺卷和肉髻,面庞圆润丰满,眼球外凸,目视下方,嘴唇变薄,耳垂变大。唐代之前头上没有螺卷,是平的;而且是厚嘴唇,小耳垂,目视前方。左边那尊可能早于右边的。
还要有唐三彩,看看这个,三彩马,彩已脱落。
看看这群唐女。三彩仕女俑,还有后面的唐图,仕女图。台上都是坤物,唐锦,铜镜,金钗
除了这些能看的遗迹,其它那些地基墙根都是仅供唏嘘了。现在的大明宫遗址是一片平地,地上有草有树,都不是野生的。这里现在就是一座休闲公园,西安市民可以在这里放孩子疯跑,自己躺地上晒太阳。没孩子的可以淋着幸福的毛毛雨挽伴之臂徜徉陌上。
古人见此皇宫是一定要有诗的,被称唐才子的中书舍人贾至当年于大明宫殿前候朝时,就曾有一诗赞这巍巍皇宫: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的这首诗当时上了热搜,引N多诗人和之,包括杜甫、王维和岑参(念岑身)。贾诗中“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一句,还被乾隆拿去题在颐和园宜芸馆做了楹联,宜芸馆是乾隆读书的地方,有书卷气,叫做芸香。
鄙人自认才不及古人,不敢造次堆词,嗟叹一阵便退出遗址公园找饭辙去了。
来源:看北京看中国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