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触犯法律红线。2025年3月,甘肃金昌市公安局金川分局网安大队在进行日常网络安全检查时,意外揭开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黑色交易链。
一、案情直击:房产销售链上的信息 “暗网”
(一)日常检查牵出黑色交易链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触犯法律红线。2025年3月,甘肃金昌市公安局金川分局网安大队在进行日常网络安全检查时,意外揭开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黑色交易链。
当时,网安大队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对辖区网络进行巡检,敏锐地察觉到某房产销售人员的异常举动。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名房产销售人员竟然利用自己在工作中的权限,将售楼部登记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房屋地址等极为敏感的个人信息,非法提供给了一个叫方某的中间人。而方某也没闲着,转手就把这些公民个人信息卖给了从事房屋装修的曹某、赵某、宋某等 8 人 。这一系列操作形成了一条从 “楼盘数据” 到 “装修推销” 的精准骚扰链条,让众多业主苦不堪言。这些涉案人员通过这种非法获利的方式,无情地践踏了公民信息安全的红线。
(二)典型作案手法剖析
这起案件清晰地凸显了行业内部人员泄密的特征。犯罪主体巧妙利用自己的职业便利,轻松接触到大量公民信息,然后通过 “定向供给 + 多层转卖” 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成功变现。下游买家拿到这些精准信息后,便开始实施 “姓名 + 户型 + 装修” 的定制化骚扰。比如,他们会打电话给业主说:“您好,[业主姓名] 先生 / 女士,我了解到您刚在 [楼盘名称] 购买了 的房子,我们这边有专业的装修团队,正好可以为您量身定制装修方案……” 这种深度侵扰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正常生活,也充分暴露了房产行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这些漏洞就像一道道敞开的大门,让不法分子能够轻易进入,窃取公民信息,给公民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风险。
二、法律亮剑:非法售密的立体化追责体系
(一)行政责任刚性约束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这起案件中,涉案人员必将为他们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第六十四条相关规定,这些涉案人员面临着严厉的行政制裁。他们的违法所得将被依法没收,并且还要处以违法所得1 - 10倍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那也逃不掉,将被处以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力度充分凸显了 “获利必追、违法必究” 的行政监管决心,就像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警示着行业内的每一位从业者,不要妄图触碰法律红线,一旦伸手,必将被抓。
(二)刑事打击持续高压
不仅如此,警方也明确表示,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将会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虽然这起案件暂时未触及刑事立案标准,但它无疑为同类案件树立了一个 “行政 + 刑事” 双轨追责的典型范例,再次彰显了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的坚定治理决心。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只要触犯法律,就绝无逃脱的可能。
三、治理升级:警方构建信息安全防护网
(一)全链条打击三大主攻方向
这起甘肃房产人员非法售卖公民信息案绝非个例,而是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猖獗态势的一个缩影。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公安机关迅速行动,积极应对,针对当前犯罪态势,明确了重点打击的三类违法行为,全力构建信息安全防护网。
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利用工作便利接触大量公民信息,然后将其非法出售,就像案件中的房产销售人员一样,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行业信任;黑客技术爬取数据,凭借高超的技术手段入侵系统,窃取海量信息,给公民信息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中介机构非法买卖,在信息交易中充当 “掮客”,让公民信息在黑色产业链中不断流转。为了有效打击这些违法行为,公安机关采用了 “数据溯源 - 链条切割 - 主体追责” 的闭环治理模式。通过对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数据溯源,追根溯源,找到信息泄露的源头;然后果断切割违法链条,阻断信息的非法传播和交易;最后对涉及的违法主体进行严厉追责,绝不姑息。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全国已破获同类案件数百起。这些案件的侦破,充分展现了公安机关 “打源头、断链条、端窝点” 的专项行动成效,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为公民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二)技术监管与制度建设并重
除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各地网安部门还从技术监管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强化对企业的信息安全检查。在房产、金融等信息密集型行业,推动建立用户信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信息的敏感程度,将用户信息分为不同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信息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确保敏感信息得到重点保护。要求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明确他们在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一旦违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时,安装数据操作监控系统,对数据的访问、使用、传输等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措施。
在技术层面,各地网安部门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对企业的数据流转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大数据,及时发现异常的数据流向和使用情况,如短时间内大量数据的异常下载、传输到陌生的 IP 地址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从技术层面压缩违法操作的空间。通过技术监管与制度建设并重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四、公民必修课:筑牢个人信息“护城河”
(一)日常防护 “三慎一查” 原则
在这场信息安全保卫战中,公民自身的防范意识至关重要,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护方法刻不容缓。这里为大家总结了 “三慎一查” 原则,助力大家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慎填,在非必要场合,一定要坚决拒绝提供详细住址、房产信息等敏感内容。在填写各类表格时,务必注明 “仅用于 XX 用途”,从源头限制信息的使用范围。比如,在一些街头小活动中,商家可能会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让你填写详细个人信息,此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为了一点小利就轻易交出自己的信息。
慎连,要时刻警惕免费 WiFi、不明链接。免费 WiFi 虽然看似诱人,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很多不法分子会搭建虚假的免费 WiFi 热点,一旦你连接上,他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漏洞轻松窃取你的数据,包括银行卡密码、社交账号信息等。不明链接也千万不要随意点击,这些链接可能会引导你进入钓鱼网站,或者在你的设备上植入恶意软件,导致信息泄露。
慎晒,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时,一定要避免暴露房屋户型、入住时间等敏感信息。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在享受分享快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比如,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晒新家的照片,照片中可能会不经意间暴露房屋的户型结构、小区环境等信息,这些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定期自查,大家可以通过 “国家反诈中心” APP 查询个人信息使用记录。这个 APP 是我们防范信息泄露的有力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当你发现有陌生的 APP 在未经你允许的情况下访问你的个人信息,就可以立即进行投诉,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维权渠道全攻略
即使我们再小心,也难免会遭遇信息泄露或骚扰的情况。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千万不要慌张,要学会运用合法的维权渠道来保护自己。
当你遭遇信息泄露或骚扰时,可以通过“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在线举报。这个平台专门受理各种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的举报,你只需要按照平台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就能轻松完成举报。同时,也可以向属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报案,他们有着专业的调查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
在维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存好骚扰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这些证据就像是我们维权的 “弹药”,是司法打击违法犯罪的关键支撑。比如,当你接到骚扰电话时,可以进行录音;当你发现自己的信息被非法交易时,要尽量获取相关的交易截图、聊天记录等。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信息保护中来,才能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让我们的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和谐。
结语:从个案治理到生态重构
甘肃此案不仅是一次违法必究的执法示范,更折射出公民信息保护的系统性挑战。当工作便利异化为谋私工具,当个人数据沦为交易商品,唯有凝聚“执法震慑 + 行业自律 + 公众觉醒”的合力,才能构筑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每个人都是自身信息的第一守护者,对非法售密说“不”,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最坚实守护。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