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从2018年开始切入知识付费这个赛道的,那时候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先是从得到罗振宇那一波波后来到樊登读书那一波。
聊聊知识付费赛道。
我是从2018年开始切入知识付费这个赛道的,那时候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先是从得到罗振宇那一波波后来到樊登读书那一波。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一年365块钱,交付给客户的是一个空气,全部都是利润啊。
于是我就对标樊登读书,开始做了波波来了,他一年读50本书,我一年就采访50个上亿规模的创业者,我把他们的方法论做成视音频视频文字。
我也开发了一个app,搞了一个技术团队,也开始对标樊登读书会的模型,结果两年下来亏了1500万。
知识付费你交付的是一个空气,怎么可能会亏损呢?我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亏在哪里?
首先你要去给客户交付空气,你也得有一个附着点呀,于是乎,我就搞了一支技术团队,当时那个团队有十几号人,每个人1万多块钱吧,这样搞下来一年就是200万了。
你为了有门面,你得有一个大办公室,当时我们在珠江新城的核心地段,搞了接近一层,一平米的价格是,接近200块钱。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0万。这么计算下来,又是一年接近300万了。
你不得装修一下啊?你不得搞一个led屏啊?整个装修下来又是150万。
你不得组建团队啊?反正各种下来,两年下来就是1500万没了。
后来我是在2020年的5月份整个公司几乎都黄了,就剩下了7个人,我自己开始去搞抖音,去做短视频。
我就把我采访到的那些案例,那些创始人的方法论,一个点一个点的变成了短视频的语言,于是乎,咔咔的就跑起来了。于是乎,有了1万粉丝,2万粉丝,10万粉丝,100万粉丝。
这里面其实最兴奋的就是在1万粉丝之前,因为你能够看到,每增加一个粉丝,那个数字就蹦一下,一会儿刷一下,一会儿刷一下。但是到了1万粉丝以后,就是每1000粉丝蹦一下,那个就没有兴奋感了,因为你很长时间看不到蹦一下。
所以及时的正反馈非常的重要。
但实际上我在抖音直播没有干起来,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我把抖音的粉丝咔咔咔的全都加到了我的私域,我一共加了70万的私域,你可以理解成就是微信好友。
后来依托着70万的私域,我们构建起来了200人的私域团队,其实巅峰期是有400人的,只是现在200人团队。
你看和我在同一时间点起来的那些博主,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没有在有流量的时候把流量加到私域。他们把指标看成了播放量和粉丝数。而这些只是临时的一个空气,虚拟的勋章而已。没有任何的意义。而我把kpi指标,定成了加到微信的人数。
于是乎,现在团队还是在快速的壮大过程之中,这个就是对于模式和方向的判定不一样所带来的。
所以干知识付费的老板们,不管你现在的粉丝数有多少,播放量有多大,请一定要从这种虚幻的假象里快速的出来,这个都是你永远留不住的。
但是我得说一个现实情况。但凡是做过知识付费的,就再也不愿意回去卖实物产品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干知识付费一年赚1000万,非常的轻松,但是卖实物一年赚1000万非常的难。
我身边几个兄弟,去年问他一年干直播带货卖多少钱?30个亿。但今年就不干了,原因是不赚钱啊。
这个就跟干知识付费行业,去看播放量和粉丝数一个道理,其实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润。
但是知识付费行业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他没有复购,就像你看了一本书,不管他写的再好,你都不会再买。
所以这个,就注定了知识付费行业,如果想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要选择低转高的路线。所以你不管是买了一个19块9还是199,后面都会有一个29800,79800等着你,这就是这个知识付费赛道的生存法则。
从2020年到今年2025年,我身边干知识付费的非常多的老板,都是年利润两三千万级别的,而所有的都是依托于抖音短视频和直播。
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我为代表的不开直播,只通过短视频送见面礼,加到私域的这个流派。
还有另外一个流派就是,不怎么拍短视频,但是通过直播间每天重复一套直播脚本,卖19块9的训练营,把人拉到私域,再持续不断的转化和升单的一个流派。
这两个流派哪一个更厉害呢?其实是第2种。我看到的年利润两三千万的,好大一部分都是选择了第2种。
本质上这两种方式,就是你选择用哪一个战场去露出你的产品。第1种是短视频,所以走的就是垂类路线。第2种就是直播间,在直播间走垂类路线,但是短视频可能全是泛的,甚至都不做。
如果你是新手,我强烈建议你走第2种路线,成功可能性更大。
我身边有一个兄弟是做高中升学MCN的,就是张雪峰在跑的那个赛道,这个赛道最牛逼,三年的体量在三四个亿的规模。
整个这个赛道在抖音前10名的IP,有7个是从他那边孵化出来的。
我说个逻辑,说个现实情况,可能和你的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些IP之所以能够出来,完全不是因为IP本身,他们仅仅是整个链条的一个小的环节。甚至是中间的文案都不是IP来写的,他们中间会有一个中心化的文案小组,把全平台所有报过的热门的话题全部收集起来,统一加工。然后把指定的素材给到指定的IP, IP只是这个环节的一个演绎者而已。
就这样,做出来了3000万的粉丝。
所以这个世界努力和勤奋,和结果可能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善良也和财富没有必然的关系。凡是结果必有路径,只要把这个路径卡对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看。
真的,我曾经非常感慨这个世界的运转真相,内心还是有诸多的不平衡,但是读到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我瞬间就释然了。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以还是要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一些。
现在在我看来,知识付费赛道,目前这个情况之下,最牛逼的转化流程和路径。
前端在短视频不断的去创造价值,塑造人设,让更多的人看到你。这是第1个关键环节。
第2个关键环节就是,在直播间里不要每天用不一样的内容,而是每天用一套脚本不断的重复重复不断的去售卖一个39,49,甚至99的训练营。
并且这个环节,要把投流全部拉满。
这种模型下,一天可以出几百上千单,甚至你可以一天直播两场。
并且这个地方,一定是个训练营模型,因为这个会无限拉高你在私域的转化率。
买完之后到了私域就进入了服务逻辑,于是乎,就会出来了一个短时间内交付之后的及时转化率。
它后面一定会推一个更高客单价的产品。你看,于是乎就形成了闭环。
规模更大的公司会把这个环节拉到线下,在线下继续升单,这时候的单价就会去到大几万块钱。
这个是目前我看起来,整个知识付费赛道效率最高的一个模型,他一年的体量可以做到,亿级别甚至大几个亿。
决定整个知识付费赛道,能够做多大规模的核心,除了上面说到的流量杠杆之外,我认为是产品的顺滑度。
核心就是1.0,2.0和3.0这三个产品之间的关联。
他买第1个产品得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体验?是什么动机诱惑他去买了第2个产品,第2个产品又得到了什么体验,又是什么样的动机,诱惑他去买了第3个产品。
其实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体系,我到知识付费赛道,正儿八经的进入了也就是才5年的时间,我都不认为我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赛道的水还是很深的。
但是我深信一句话,不管是前端19块9还是1块9,只要客户付钱,它就是一个产品。而每个产品,都必须要有非常牛逼的用户体验。你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钩子去看待。
教育产品最大的优势点,就是交付场景,就是下一次销售的开始。很多年前我不理解这句话,但是实质上这就是真理。
所以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你慢慢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不要轻易的去反对什么,也不要轻易的给自己打上一个正义的标签,屠龙少年终将变成恶龙本龙。
你去看看现在很多北大清华的教授,出来做知识付费的,他们也并不比我们这些山东师范大学出来的人更加的高尚。原来我们感觉跟那些北大清华的,牛逼的人之间有不可磨平的差距,但是换到商业这个赛道上来去讲。他们未必做的比我们好。
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还是商业,还是特别庆幸我们能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是文凭论。
不说了,再说就跑题了。
现在很多人还是在唱衰知识付费。但我作为一个从业者来去讲。这个行业不会因AI的产生而造成任何的影响。
你说AI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实际上来去讲,之前这些信息早就存在,它或许是存在一本书里,它或许是存在某个人身上。即使我们看到了那本书,或者是碰到了那个人,你会发现我们也没有办法把那些知识和能量瞬间转移到我们身上,变成是我们的生产力。
于是乎我们想要答案,我们认为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于是乎,我就为他付了费。只要你心中有一个你想要的答案,你将永远会为知识付费。
最后说一点哦,不得不说,纯粹是在直播间里,在公域里卖课,这个我认为生存下去比较困难了。因为流量越来越少了,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客户被教育的越来越精明了。这个时候,我认为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产品做的越来越细分,另外一个就是把人拉到私域,去无限拉长一个用户的生命周期。
回归产品,回归用户。
而不再是贩卖焦虑,贩卖机会。
来源:波波来了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