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共读一本书 | 朝阳凯文社区在阅读中觉醒,于思辨中成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3:01 1

摘要:朝阳凯文“One School One Book”全校共读活动,选择了感人至深的畅销书,美国作家R.J. Palacio的《奇迹男孩》(Wonder),与学生展开关于善良、包容、勇气与成长的对话,让每一位师生、每一个家庭,在阅读中共同体会那个简单却深刻的选择题

我们以一本书为纽带,

打破年级、学科与身份的界限,

在共读与对话中,

构建一座“教育元宇宙”——

在这里,善良是代码,勇气是算法,

每一位师生的思想碰撞,

都在为未来编程出更包容的世界。

阅读不是短暂的活动 而是长期的精神修养

朝阳凯文“One School One Book”全校共读活动,选择了感人至深的畅销书,美国作家R.J. Palacio的《奇迹男孩》(Wonder),与学生展开关于善良、包容、勇气与成长的对话,让每一位师生、每一个家庭,在阅读中共同体会那个简单却深刻的选择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与光辉,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着抉择,如果面对选择正确还是选择善良,你会如何抉择呢?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我们更需要一双透视灵魂的眼睛。《奇迹男孩》(Wonder)不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堂润物细无声的“人生必修课”。

朝阳凯文社区 大型阅读成长现场

跨年级对话:初中生与高中生同读一本书,用不同视角解读善良、勇气与包容。

师生共学:教师不再是单向输出者,而是与学生并肩的“成长合伙人”。

家庭共育:家长读书通过直播连麦分享心得体会和教育智慧,全社区联动。

活动伊始,学生们进行了自主阅读,独立感受文字所传递的温度与力量。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一行行的注解背后,是他们在认真思考、在共情、在长大。

为了更深入地践行“包容、善良与勇气”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校长、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围绕书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从“善良的连锁效应”到“领导力的重新定义”,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连接“CKWA+”校园八大核心价值观。让阅读真正走入生活,成为我们理解他人、审视自我、构建关系的重要途径。

用问题撬动思想的冰山,一场「高能破圈」的教育实践就此展开。

通过共读一部温暖人心的作品,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学会看见差异、倾听声音、给予尊重,并在这个过程中勇敢做自己,与他人同行,在书香氤氲中共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校园社区。

Joan老师

活动组织者、英语组教师

多元表达:让感受拥有自己的形状

在“全人教育”这瓶魔法药水的滋养下,朝阳凯文的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方式丰富而独特。

阅读的感动不止留在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角色的内心,用写作表达自己的成长感悟,甚至通过戏剧、视频短片、小组表演等方式将书中情节再度演绎,让书的意义跳脱纸面,落入现实,扎根心底。

初中学生组织的小组讨论、绘制海报、戏剧创作都是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有的具象可见,有的细腻内敛。无论形式如何,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表达中,看见思维的跃动与认知的成长——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的力量”吗?

直播分享,连接爱的共鸣

共读不是简单的任务,是心与心的连接

作为“共读一本书”活动的亮点环节,我们在世界读书日特别举办了一场全校直播交流活动,过程中,大家不仅为书中的角色鼓掌,更为每一个敢于表达、倾听与反思的参与者喝彩。

教师、学生、家长齐聚直播间,

围绕作品进行多角度分享。

家长推荐了自己的“心头好”书籍,

学生讲述了读书带来的真实改变,

教师则引导孩子们思考阅读背后的情感力量。

更令人感动的是,现场连线气氛高涨,call in 电话接不过来,场外的家长和同学踊跃参与其中。镜头之外的温度,通过屏幕传递,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正能量洪流。这场云端对话,让教育在虚实交织中「高燃出圈」。

声音档案

那些击中灵魂的「系统提示音」

感悟留声

七年级学生:以前觉得善良就是不说脏话,现在明白——善良是明明害怕被嘲笑,却还是举手说‘我和奥吉做朋友’。

英语组教师:当我听到学生用‘教育不是Wi-Fi,不用抢信号’比喻包容,我知道这场共读已超越语言本身。”

家长:我们总在教孩子适应世界,却忘了世界也该为他们迭代——这次活动,就是一次温柔的‘系统更新’。”

艺术组教师:这次共读最珍贵的收获是班级氛围的微妙变化。我注意到课间活动时,落单的孩子变少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共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好事。”

阅读 是抵达心底的光

这个数字的时代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朝阳凯文的孩子们依然能够沉下心去读书,在文字里找到勇气,学会理解,播撒善良,关照他人,也照亮自己

在朝阳凯文,“阅读”早已超越学科工具属性,成为构建智识人格的生活方式,是培育人格、塑造精神的核心途径。小到学前班大到应届毕业生,“阅读”始终如影随形,真正实现了“12年一贯制”,无论是中英文读物,还是文学、科普、传记、哲思等各类题材,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阅读”不是附加项,书籍更不是消遣品,而是深深嵌入朝阳凯文校园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一种跨越年龄、语言与学科边界的教育信仰,更是打开世界、对话自我、构建内心秩序的钥匙。

阅读,在这里不是任务,

而是一种全校共振的生活方式。

小学部的孩子们在教室转个身就是“读书角”,课间闲暇随手拿起一本书就能尽情“饕餮”一番。

中学部的教室里,每一个早班会时光,都是思想交流的微型书展,学生们轮流推荐心头好书,分享阅读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外籍教师们为学生朗读心爱的文学片段

就连校长们都会时不时地来到班级,扎在孩子堆里为他们亲自领读,用阅读的方式陪伴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终极答案

不是“卷”,而是“共鸣”

由中学图书馆组织策划的“图书漂流”让书籍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我们看到《生命的故事》从国际课程(ICP)10年级“漂”到了艺术课程(ACP)9年级,书页里夹着的读后感便签,写满了不同年龄的感悟;《物理世界奇遇记》被传阅了多次,最后被一名初中学生换走;《查令街十字84号》的扉页上留下了原主人的感想和期待,这份感悟现在已经“漂”到了另一位老师的手上。每一本漂流书都是一座桥,连接了陌生心灵之间的共鸣。

在“好书推荐”环节中,师生化身“阅读代言人”。英语老师推荐的《流浪猫鲍勃》,让我们感受到动物为全世界读者带来的希望和治愈;同学力推的《追风筝的人》,带我们读懂勇气与救赎;KAP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所借图书的理解创作了封面和连环漫画。分享的不仅是书单,更是每个人眼中的光。

声音,也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色工具。

在朗读文本活动中,有人用颤抖的声音朗读《骆驼祥子》,有人抑扬顿挫地朗读《春天,遂想起》,有人温暖分享《小王子》,有人倾情推荐《绿皮书》,有人分饰两角、激情演绎《白雪公主》片段,更有多位同学用日语、西班牙语的朗读片段为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当文字被赋予声音,它便有了温度、重量,甚至改变的力量。沉默的书页在朗读中苏醒,告诉我们:阅读不仅是眼睛的事,更是心灵的事。

一本书的漂流终点,可以是另一个人的起点;

一次推荐的尾声,可能是新思考的序章;

朗读停下的瞬间,余音仍会在心里回荡。

让我们保持这份对阅读的渴望,

在课间、在睡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翻开书页,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阅读不会让你立刻成功,

但一定会让你永远成长。

来源:观其远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