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一场特殊的话剧表演在上海浦东新区拉开序幕。台上的主要演员中,有人是退伍军人、非遗设计师,也有人是汽修工、健身教练、养殖场场主。而他们的共同身份,则是上海山锋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山锋”)的队员。
当抗洪救援的泥泞脚印踏上聚光灯下的木地板,防灾减灾教育有了沉浸式新体验。
5月10日,一场特殊的话剧表演在上海浦东新区拉开序幕。台上的主要演员中,有人是退伍军人、非遗设计师,也有人是汽修工、健身教练、养殖场场主。而他们的共同身份,则是上海山锋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山锋”)的队员。
90分钟的舞台表演高潮迭起,不仅讲述了在百年不遇的洪水面前,中华儿女如何众志成城,敢于向洪水亮剑,也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对于生命安全的思考。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值此宣传周,山锋救援队连续演出两场公益话剧《救援队之风雨同舟》。该话剧以真实救援经历为蓝本进行艺术化加工,是全国首部演绎民间应急救援队的话剧。
而现实中,这支由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组成的队伍,总是出现在需要救援的地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书写着“人人会应急”的城市安全新篇章。
演出现场。图/九派新闻 付冰洁
【1】一位前往各地抢险救灾的“Tony老师”
出生于1979年的张善丰,至今已做了近20年公益。
2005年开始,每周一的“小黄毛”理发店门外便会排起长队,排队的都是一些满头银发的老人。“每周的这一天,我们会为年满70岁的老人提供公益理发服务。”张善丰说,起初没限号,一上午能接待一百多位老人,理发店的所有人齐齐上阵,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后来为减少老人排队时间,减轻理发店负担,开始限号。规定一天剪50人,但有老人已经排了队,张善丰还是会多给几个号,“毕竟他们已经排了这么久”。
理发店免费为老人理发。图/九派新闻 付冰洁
渐渐地,有能力购买一些救援装备的张善丰开始不满足于仅做公益理发,他开始作为志愿者参与各地的抢险救灾行动。
哪里有灾害,他便会带上车辆和救援装备,自费奔赴救灾第一线,如2021年郑州水灾、山西洪灾等灾害的抢险救援,他还曾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2021年度“感动河南 影响中国”的优秀志愿者荣誉。
2022年,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组织创建了上海山锋应急救援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河北涿州特大暴雨。
当时,上海山锋20余名救援队队员驰援1400公里赶赴灾区,五天四夜转运近600人、运送物资20余吨。
从河北涿州到甘肃积石山再到缅甸曼德勒,上海山锋的身影除了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还出现在国外救援行动中,更出现在上海各个社区。
他们始终以“5分钟响应圈”的标准守护着浦东新区的各个街镇。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社区应急救援42次,成功挽救7人生命,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与此同时,他们坚持向市民进行宣传科普,力求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目前,上海山锋的志愿者人数已近500人。志愿者们在各行各业有着自己的主职,这些志愿者大多为科普活动结束后自主报名加入山锋的市民。
“山锋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很聚人心,也很有凝聚力。”张善丰说,他希望山锋能有更好的发展,未来有新一代的人把山锋这支队伍好好传承下去。
【2】救援“英雄”的背后
热心公益的张善丰广受赞誉,而他的爱人王大红却受了不少“委屈”。
“他常常一走就是几天,用家里的钱进行救援活动,不顾店里生意,也不顾孩子们。”王大红说,很多老客户是冲着张善丰的理发技术来的,但因为他总不在店里,慢慢就去其他理发店剪发了。而王大红一个人兼顾店里的生意和家里的孩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起初,她会因为张善丰要外出救援而“痛骂”他,并且将张善丰的行李丢出门外,“我当然知道他做的是好事,但是他顾了‘大家’,却没顾我们的‘小家’”。
上海“山锋”成立后,王大红的态度慢慢有了转变。“虽说不支持,但他身后多了这么多兄弟,他需要对队伍中的其他人负责。”
2022年涿州水灾,王大红出于对丈夫的担心,主动提出跟着队伍前往涿州,负责登记被救者名单,以及照看被救出的小孩,她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成员。“第一次设身处地参与过救援后,我开始理解善丰的坚持,如果可以的话,我还会想去救灾现场出一份力。”
当时,王大红看到许多浑身是泥的受灾居民,还有的人没穿鞋,从家中被救出来后第一句话是:“可以给我一瓶水吗?可以给我一点吃的吗?”上海山锋的队员们把队伍携带的大部分食品都派发给受灾群众,看到这一幕的王大红也深受感动,“他们做的事真的很有意义”。
现在,王大红不再反对丈夫外出参与救援任务,但还是希望丈夫能分出更多时间陪陪孩子,陪陪她。很多年前,张善丰还会带着一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而现在,王大红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一家人一起吃饭是什么时候了。
“我永远没办法支持他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救援任务,但是这么多年来,我感受到了他对这件事的热爱,他变得越来越忙,偶尔还会遭到他人的误解,止不住地心疼他,现在也没办法再反对他了。”王大红说。
【3】救援经历搬上话剧舞台
从涿州回来以后,这支公益救援队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将救援经历搬上话剧舞台。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救援队总教导冷志明提出的。回到上海后,冷志明发现自己的肠胃有点不舒服,在医院检查后确定需要做手术。“在涿州救灾时没怎么吃东西,也没怎么上厕所,这是肠胃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手术完成后,他不禁开始怀疑:“做这些图啥呢?”冷志明本人从事编剧兼导演工作,在病房中,他将亲身经历和个人思考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救援队之风雨同舟》的第一稿就这样诞生了。
出院后,冷志明和救援队的几名核心成员共同分享了他写的稿子,大家都十分感动。
“救援队员们演话剧能行吗?”在听了冷志明的打算后,队长张善丰觉得不可想象。山锋的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人是修车的,有人是卖家禽的,有人曾是健身教练或退伍军人,还有做非遗设计的,但“没有哪一个职业和演员搭边”。
2023年10月,话剧剧本完成创作并反复打磨,2024年3月成立剧组,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周期,超过500人次的演职人员参与,近70人的制作团队第一次将话剧搬上舞台。
当亲眼看到话剧上演时,张善丰落泪了,“在涿州救援的一幕幕都浮现眼前,没想到他们会演得这么好”。
演出现场。图/九派新闻 付冰洁
“我希望通过话剧的力量感染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援。”冷志明说,话剧中的演员部分是亲临救援一线的应急救援队成员,以及一些市民群演。“虽然他们的专业度不够,但他们的感情一定是最真挚的。”
今年5月10日晚上,在上海浦东新区金杨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救援队员及群众演员们,第九次将这出话剧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掌声。
这次演出中,最小的演员竹虎只有16岁,还在上高中。他在剧中饰演一名刚加入队伍的成员。
竹虎也是山锋救援队的志愿者,他本人学习过表演、唱跳,希望通过发挥专长,宣传应急救援文化。虽然年龄最小,但成员们都叫他“小老师”,彩排时,竹虎也常常热心地教大家表演。
编剧出身的总教导冷志明,对应急救援有自己的理解,想做的不仅仅是救援行动。他常常和文化、艺术打交道,也最懂得文化激励人、凝聚人、感染人的意义。在《救援队之风雨同舟》这场话剧中,他还加入了不少应急救援科普知识。当抗洪救援的惊险片段被灯光定格,防灾知识随着剧情悄然入心。
“我理解的应急救援文化概念很大,只要你愿意学,它是没有门槛的。我们山锋一直秉持‘天下救援是一家’的理念,也希望通过文艺形式去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懂应急知识,知道怎么救人,也知道怎么被救。”冷志明说。
九派新闻记者 武菲菲 付冰洁
编辑 王佳箐 李杨
【爆料】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