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1日,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马静受邀为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旅融合赋能贵州民族传统刺绣创新设计与应用”研修班授课。她以“传统与现代:文旅融合下刺绣的现代化发展”为主题,带来一场极具启发性的课程,她深度解析刺绣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密码与
5月11日,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马静受邀为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旅融合赋能贵州民族传统刺绣创新设计与应用”研修班授课。她以“传统与现代:文旅融合下刺绣的现代化发展”为主题,带来一场极具启发性的课程,她深度解析刺绣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为这一古老技艺的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马静指出,刺绣文化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得益于其多元的传播路径。迁移活动让刺绣技艺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交通发展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技艺交流,市场需求变化则推动刺绣工艺不断革新,而文化内驱力更是让刺绣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苗绣为例,其独特的“数纱绣”针法,需要绣娘在没有图案参照的布面上,凭借精准的计算和超凡的技艺,以纱线为尺,绣出细密规整的图案;“太阳纹”象征着对光明的崇拜,“蝴蝶纹”则承载着苗族的创世传说,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性图案,更是记录着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无字史书”,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族群迁徙的壮阔历史,以一针一线的细腻笔触镌刻在织物之上。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刺绣艺术正突破传统工艺的边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马静老师结合大量生动案例,展现了刺绣创新实践的蓬勃生机。在时尚领域,设计师们将苗绣的几何纹样与动植物纹样进行解构与重组,融入现代服饰剪裁之中。
谈及刺绣的未来发展,马静老师强调,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基因。她呼吁,构建“传统工艺+青年创意+文旅场景”的协同发展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建立传统工艺传承基地,为年轻设计师与老绣娘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艺与创意的碰撞;借助文旅产业的传播优势,打造刺绣主题旅游线路、举办刺绣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刺绣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对刺绣工艺和文化进行记录与传播,开发刺绣主题的线上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
来源:贵州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