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她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她就是急诊科护士长王淑娟,在护理岗位深耕,参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近5万余人次,先后荣获青岛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好护士”等多项荣誉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她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她就是急诊科护士长王淑娟,在护理岗位深耕,参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近5万余人次,先后荣获青岛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好护士”等多项荣誉。
争分夺秒,与死神竞速
急救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急救效果。市立医院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多、抢救频繁,是医院的“前哨”科室;急诊科的护士,距离患者最近,需要准确判断病情,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才能保证最好的愈后效果。
王淑娟所在的市立医院东院急诊科,是医院收治患者人数最多、病种繁杂、病情较重的科室之一。年接诊量约15.3万余人次,其中急危重症患者5000余人。
“快一秒就能多抢救一条生命!”在急诊科,王淑娟深刻地体会到“每一秒都是生死竞速”这句话的含义:上一秒还在正常交流的患者,突然就意识不清发生室颤;刚做完检查的患者,呼吸突然急促,意识丧失,有可能是肺栓塞……急诊科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法预料下一位收治病人的情况,这就需要每一位护士都是“多面手”。在急诊工作20余年的王淑娟,训练了自己的抢救能力、应变能力和预知能力。“我和同事们一天24小时随时应对突发事件,一年365天处于待命状态,时刻准备着与生命竞速、与死神战斗。”王淑娟说,同医生一样,一名合格的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准确判断病情,实施准确的抢救,才能为患者康复赢得宝贵时间。
市立医院是国家级胸痛中心,也是本市最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医院之一,在心梗患者救治上,急诊科医护人员以信息化为抓手,最大限度地缩短院前、院内救治反应时间,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加精准化、高效化,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这种对急救“零时差”的追求和“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救治模式,深刻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精进技术,突破创新
“在护理岗位19年来,每当看到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时刻提醒自己,生命就像一场无法重来的旅行,我愿做它黑暗时的烛光,照亮它前行。”王淑娟说。
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淑娟带领团队谋划护理学科长远发展,开展床旁血液净化集束化管理、骨髓腔穿刺输液技术、护理重症超声技术等,实现多项护理新技术“零”的突破。
其中,急诊科床旁血液净化集束化管理,通过实践总结形成《基于循证护理的血滤治疗集束化管理策略》,获青岛市第四届“健康杯”职工创新比赛一等奖;面对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开展骨髓腔穿刺输液技术,获批医院临床诊疗创新基金项目,录制的微课视频在全国急诊专业微课比赛中获二等奖;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术,利用专业优势破解全院困难通路问题,多次荣获省、市级创新项目奖励;开展急危重症急诊救治服务创新举措,获国家卫生健委的通报表扬。
投身公益,传递大爱
2024年10月,王淑娟在飞机上偶遇一名突发急症的患者,在听到广播寻医的第一时间,她亮明护士身份,来到患者身边,提供给有效救治。这件高空救人的事迹得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表扬。
急诊科既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也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
19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让王淑娟深刻地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在疾病发生的第一现场,很多人不敢救或者不会救。”王淑娟说,及时、科学的院前急救,可为院内急救争取时间,直接影响病人的愈后。
因此,一有休息时间,王淑娟就带领护理人员走出医院,下沉社区、学校、农村、企业,推动护理服务与健康科普深度融合,传播急救技能,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AED使用、创伤救护等技能,提高市民的急救能力,努力实现“人人会急救、个个会应急”的目标,累计受益市民近2万余人次;通过制作各种日常急救短视频,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将急救知识延续至院外,让更多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